华夏文摘:全球首家电脑中文杂志
·鲁滨夫·
一、风云激荡中诞生
一九八九年的中国大陆民主运动已经四年多了。这次民主运动虽然暂时地失败了
,但是它的意义和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其中的一个成果,就是促成了《华夏文摘
》周刊的产生。《华夏文摘》是全球首家电脑中文杂志——当代最先进的电脑联网
技术和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最古老的文字相结合的成果。
八九年春夏之交,民主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祖国的命运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海外学
子的心。于是,一群热血的理工学生,为了更好地及时了解和支援国内的民主运动
,于一九八九年三月六日建立了《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hina News Digest),每天
为海外中国留学生,各大学图书馆及各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提供迅速、免费的
英文新闻服务。从此,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关心中国政治进展的人士每天都可
以通过电子邮址服务站(LISTSERV)了解到和中国有关的讯息。CND虽诞生于政治风
潮之中,却与任何政治团体无涉。她恪守新闻自由、真实、中立的原则,只是及时
、忠实地向读者们述说那片古老土地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国际上一切与此密切相关
的动态……。
这个电脑新闻网络在八九民运后仍然坚持了下去。经过两年的发展完善,到一九
九一年春,它的读者已经达到一万多人,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它下面
建立起了CCNET(Chinese Computer Network,中文电脑网络)、CHPOEM(Chinese
Poem Discussion,中文诗歌交流)、China-NT(IFCSS Network,学自联网络)、
CCNL(Chinese Community Newsletter,华人社区新闻)等多个分支,成了世界最
大电脑网络之一。
但CND作为一个主要交流和中国有关信息并主要由中国人使用的电脑网络,工作语
言限于英语,毕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人们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作工具,才
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自由表达和交流。由于这些网络的日益普及,很自然的,人们就
越来越感到在网络上使用中文的必要。
在真正的中文网络产生之前,曾经有人用汉语拼音等拼音方式在网络中交流中文
,如 zhong1guo2 就代表“中国”这两个字。这不但对不熟悉汉语拼音的读者无法
理解,就是熟悉汉语拼音的读者读起来也深感不便,这样的中文表达显然只能“偶
一为之”地表达一些简单的举例、引文性的字、词、句,而不能正常地广泛使用。
例如曾经有人在网络上谈论古代《推背图》和中国未来的关系,象这样十足“中国
特色”的问题,不直接使用中文根本无法进行。于是只好在屏幕上用英语字母当做
点子一点一点地“画”汉字。如此,在八十乘五十的屏幕上至多只能“画出”四乘
二个汉字。一首七绝画下来,大概要一百行左右的屏幕空间。这对于任何一个有过
这种经历的人,都是一个痛苦的体会。于是,在环球网络上建立一个中文发送站便
成了几位CND志愿编辑的一个梦想。
首次让CND编辑们梦想变成现实的,是大陆学生严永欣那设计巧妙、运用方便而在
大陆留学生中有相当用户基础的“下里巴人”中文免费软件(freeware)。九零年
的春天,当时CND的负责人、肯特州立大学的徐刚第一次用“下里巴人”成功地通过
比特网(Bitnet)意味深长地将一首中文诗歌“小草”输送给CND朋友们共勉:“没
有花香,没有树高,我们是一群无人知道的小草……”。一些CND的热心者在计算机
上看到徐刚用文件传输方式送过来的方块字,感到十分兴奋,于是立即回信,建议
开辟CND中文栏目,并开始用电子邮址服务站传送中文的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六·四”一周年之际,CND第二任主编姚明辉终于通过
将北岛的《悼亡——为六·四受难者而作》由电子邮址服务站送了出去。从那时到
该年末,CND曾多次讨论建立中文分支。当时已有不少海外华文刊物开始电脑排版,
它们都是酝酿中的《华夏文摘》的潜在稿源。九一年二月,《中国之春》和《新闻
自由导报》开始向CND提供电脑磁盘,初步解决了稿源问题。于是,在纪念一九七六
年的天安门四·五运动十五周年和八九民运两周年之际,朱若鹏任第一届主编的《
华夏文摘》编辑部于九一年三月正式成立。一个全新的中文信息网络系统——全球
首家电脑中文周刊《华夏文摘》终于诞生了!作为一个综合性文摘周刊,她主要选
摘海内外各大中文杂志的精彩之作,在每个周末通过全球电脑网络免费传送给读者
。
二、交流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自由园地
《华夏文摘》作为世界上第一家通过电脑网络传送的中文杂志,她的第一个目标
是促进新闻信息资料的自由流通,弘扬中华文化,为海外学人服务:向读者提供尽
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料的同时,也兼顾文学性,使读者在周末消闲的时光中得到收益
和享受,使之成为联结海外同胞的一条纽带。因此,她的编辑方针可归纳为知识性
、资料性、趣味性九个字。
回顾《华夏文摘》的内容,可以说她很好地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她前后开辟的栏
目,有《当代国际》、《每周要闻》、《人物介绍》、《诗歌欣赏》、《风景名胜
》、《风土人情》、《历史记实》、《谈天说地》、《科技史话》、《万里家书》
、《留学生涯》、《神州大地》、《为你服务》、《华夏文化》、《大陆沉浮》、
《学术探讨》、《信息交流》等等,极其丰富多采、洋洋大观。
《华夏文摘》所刊载的文稿主要取自海内外各家中文刊物。编辑部联系了北美和
欧洲的数家中文杂志,并得到了转载文章的许可和具体协助。九二年这一年中刊登
的近五百篇文稿分别来自:《中国青年》、《中国之春》、《深圳特区报》、《新
闻自由导报》、《十月》、《争鸣》、《诗刊》、《开放》、《中外论坛》、《读
者文摘》、《莱茵通信》、《人民日报》、《世界日报》等不下五十种中文出版物
。受到大家普遍欢迎的《遥望神州》、《社会纪实》、《广角镜》等栏目中的文章
是专门从国内各种期刊上选摘的。
考虑到《华夏文摘》的读者大部分是海外留学生,她也曾经收集了与留学生切身
利益有关的一些文件资料,如前中国大使馆教育组工作人员徐林先生编辑的《留学
人员服务手册》的部份内容,一些国家关于入境签证和移民法方面的资料。此外,
她还注意追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留学生专页,把国内对留学生新政策新规
定的有关文章,全部收录转载。
另外,《华夏文摘》除通过电子邮件E-Mail每周定期直接发送给订户外,还制作
好相应的PS(PostScript)版,存放在CND.ORG及SDSC.EDU等公共信息库中,读者可
通过匿名电脑联网的“文件输送协规”(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称 FTP)直
接取到,用打印机打印出打印件来,这样更便于与别人分享。PS版可能加有正常版
本所无法包括的图片等。CND信息库存有“六·四”彩色图片库。
历史图片数据库只是CND正在进行的信息数据库(info-base)工程的一部分。这
个工程由蔚禾协调组织。工程主要包括:一、历史资料,如抗日战争、八九民运、
中国奥运史;二、留学人员参考资料,包括签证、移民、探亲、保险、报税和求职
等各方面资料;三、介绍海外华人专业团体、政治组织的文章;四、电脑知识,网
络技术和中文处理的资料。
总之,编辑们力图使《华夏文摘》成为一个完整的留学生信息资料库,以解除大
家四处查询的不便和困扰。《华夏文摘》创刊至今的每一期都储存在学自联的IFCS
S.ORG以及ftp.sdss.edu、grumpy.ssc.gov和lunix.met.kth.se(瑞典)等
公共电脑资料库中,读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总目录”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所在的
期号,然后通过FTP取得所需要的杂志。
既然读者大多数是远离故土的留学生,免不了需要一块交流思乡之情的园地,于
是从九二年的三月分开始,《华夏文摘》举办了《乡情》有奖征文园地。征文启事
说,“什么是故乡呢?说大了是祖国,说小了是故里。总之是一块发源地。所以故
乡的一草一木,都含着亲情,故乡人的一频一笑,总留在心中。本刊特开辟《乡情
》园地,供读者栽种故乡的草木,……,时值早春,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正是耕耘的大好时机,本刊愿与有志者共勉,在这园地上种出一片春光。”同
年的六月,又开始举办《我们》征文。这两个专栏的开辟,受到了读者的热烈反响
。如今的《华夏文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也是留学生们用母语自由交流
思想、感情的园地,以及许多初出茅庐的写作者一试身手的场地。由于《华夏文摘
》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作者愿意为她供稿,加入了电脑输入,电脑写作的
行列。例如,戴晴在留美期间曾多次经电脑网投稿《华夏文摘》。曾经在大陆留学
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讨论的关于卢刚事件的长篇报导《万圣悲魂》,也是首先在《
华夏文摘》的增刊上发表的。
三、最现代化的技术背景
随着中文电脑化的迅速发展,《华夏文摘》以其电子刊物的特有优势,已逐渐变
成广大大陆留学生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
渠道。许多订户每逢星期五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阅读新到的《华夏文摘》。
据今年二月分统计,已经有直接订户(电脑帐号)一万一百多个,另外还有三千多
人次通过激光打印版文本阅读,估计读者总数约三万五千四百多人。读者以中国大
陆留学生为主,也包括不少台湾、香港留学生和华侨、华裔移民、学者以及各国中
国文化、事务的研究人员等等,遍及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一般的杂志相比,《华夏文摘》具有以下特点。
发行速度快:借助于高速的国际电脑通信网络,每一期《华夏文摘》可以在几分
钟或一、两个小时之内送达全球所有的订户,不需要邮递员。
占用空间小:全年的《华夏文摘》杂志共五十二期约八十万字,只需两片电脑磁
盘即可储存,成本只有一美元,占用空间小,便于长期收存。
打印、复制方便:电子文本可以随时打印出来,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用不同的字
体打印,想印多少份就印多少份,灵活方便。复制一份一百万字的印刷品要耗费一
千页纸张及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复制一份同样字数的电子文本,则只需要三片磁盘
及两分钟的时间拷贝一下即可。
资源共享:借助于姐妹刊物赞助的稿件磁盘和广大读者的踊跃投稿,《华夏文摘
》不必费时费力地重新做打字输入,只需从现成的磁盘文件中摘取所需的文章即可
,避免了重复劳动。同样地,它所拥有的文件资源也能通过世界范围的公共资料库
而与公众共享。《华夏文摘》自创刊以来的全部文本永久地存放在数个公共电脑资
料库中,全世界各地的电脑用户都可以通过国际电脑联网免费获取任何一期《华夏
文摘》。用同样的方法也可获取资料库中浩如烟海的其他信息资源。
繁体字、简体字互转:由于大部分中文软件都具备繁、简体转化功能,在电脑阅
读中文就可根据读者的背景自由选择字体,不存在不识繁体或简体的困惑。这对于
推动海内外中华文化的交流和整合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业余义务的编辑部:所有编辑人员都是在业余从事义务的编辑工作。他们或者正
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或者已经获得学位并在从事自己与《华夏文摘》无关的专
业工作。由于编辑分散在六个国家二十几个不同城市,绝大多数编辑人员互相从未
见过面,也从未有机会电话交谈,编辑们通过电脑通讯网相识,组成了一个志同道
合的编辑集体。
从《华夏文摘》的输入、编排来看,可以说她的编辑部遍布世界,它就在校园的
机房,编者和读者的家中,甚至于其它刊物的写字间和排版室。第九十七、九十八
两期是由王璜鑫在每天返家途中的近郊火车上利用便携式电脑加以编辑的。
每一期文摘从编辑到发送,有一套操作程序。责任编辑提前两三个星期收集文章
,提前一个星期,将样稿发给其他编辑进行讨论。在《华夏文摘》编辑部,谁都可
以当责任编辑,只要你愿意奉献出你的时间。没有政审,不要层层的审批,责任编
辑有权决定本期的一切。民主运作,效率之高,是难以想象的。
从审稿和定稿这个环节来看,又可以说编辑部就在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邮址
上。读者的投稿和评论、责任编辑的初稿和其他编辑的反馈都是靠这张邮址在转瞬
之间送到所有编辑人员的电脑帐号。从订阅、发行、文件存档方面来讲,还可以说
编辑部就在电子邮址服务站和无记名文件存取服务站(Anonymous FTP Server)
。这些最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使得订阅和检索用最古老文字写成的《华夏文摘》只在
“弹指一挥间”。
通过《华夏文摘》而推进和普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促进中文信息处理电脑化、
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实现,这也是编辑们的一个强烈愿望。为此,《华夏文摘》专门
设立了技术服务组,为读者收集和提供常用的中文电脑软件和全面的技术指导。同
时,《华夏文摘》的发行本身对提高人们学习中文电脑的兴趣也起到一种刺激作用
。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所有现代电脑都可用于阅读或打印中文。只要你的电
脑有任何型号的图形显示设备(如CGA,VGA,VT320,X或任何Windows系统等),或
者能够使用任何型号的图形打印机(如点阵打印机或激光打印机),加上一个一般
的中文软件(可以通过 FTP 很方便地免费提取)你就能阅读《华夏文摘》。
四、展望和希望
今年二月间,在《华夏文摘》出满一百期时,当时的责任编辑谢天蔚组织了一次
别开生面的编辑“键”谈会。其中有人谈到了由于读者迅速增长而引起的一些技术
困难,并且“想入非非”地表示如果有朝一日能添置一台专用电脑工作台就好了,
这样就能有效地处理订单、储存《华夏文摘》过期期刊和中文文字处理软件及有关
中国的信息的。谁知这在衷心爱护她的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第一百期《华
夏文摘》发出后几个小时,编辑部就收到了世界各地许多读者的电子邮件,纷纷为
解决《华夏文摘》“无机难”的苦恼献计献策,其中绝大部分来信都建议由读者捐
款为《华夏文摘》购置一台电脑。在热心读者发起的“《华夏文摘》之友”协调下
,短短的一个月内,收到了来自四大洲各地七百多位热情的读者转交的捐款,以及
西雅图“六·四”基金会、印第安纳大学中国团结学生会、爱荷华州立大学中国学
生学者联谊会和科罗拉多大学民主中国基金会会的赞助,总计一万四千三百余美元
,超过了预计购买机器的数额。个人捐款最高数额达到二百美元。这个事实生动地
体现了广大读者对《华夏文摘》的热诚支持。
《华夏文摘》技术部的工作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价格、性能调审,终于购买
了一台Aries Research公司出产的Parrot II Sparc System工作站(SUN Spa
rc II兼容机)。这台《华夏文摘》自己的联网电脑名称是:CND.ORG(IP:132.
249.229.100)。经过三周紧张的安装、联网、调试和文件存放,今年六月间CND.
ORG正式投入使用。此次购机所余款项,将全部用于为提高《华夏文摘》刊物质量和
加强读者服务方面。目前《华夏文摘》计划中的支出项目有:CND.ORG的维修、保
养及运营费用;添置中文扫读器(OCR/Scanner System),将中文输入自动化;通
过各种方法扩大《华夏文摘》稿源等等。
一旦扫描机投入使用,下一步的问题就是与国内的报刊杂志也建立起广泛的交换
渠道,以彻底解决稿源短缺问题。弘扬华夏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在
这一方面,国内和国外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就今天的网络技术,《华夏文摘》送到大陆和台湾是完全没有困难了。台湾常有
读者来信了解订阅、收看《华夏文摘》技术细节,大陆没有。不知道要等待多久,
才能让大陆朋友也能读到《华夏文摘》。《华夏文摘》虽然诞生在海外,但她的根
仍然在“华夏”。可以相信国内的朋友们一定会欢迎她回去的。她带回去的不仅是
源于那黄色土地上的方块字,也带回去了建立在蓝色文明上的新传播技术。更有意
义的是她能带回去活跃的空气、言论的自由。今天,我们为祖先发明活字印刷而骄
傲的同时,也为有一份能以宇宙间最高速度传播方块字的刊物而欣慰。
中华民族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华夏文摘》正好相反
,她在静静地等待着报效故土的亲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是英语,但使用人口最
多的语言是汉语。可以想象,《华夏文摘》一旦能在故土上开花,那她结出的果实
将是何等的丰硕。
编辑谢天蔚在编完第一百期后说,“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为什
么有那么多的‘傻子’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来作这件事呢?不是好玩。只是感到亲
切,感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杂志。特别在这异国的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的母语来抒发
自己的思乡之情特别亲切……有了这样一个园地,心声可以得到表达,还能不亲切
吗?我在编辑第一百期的时候流过泪。我想,总有一天《华夏文摘》会透过电脑网
络‘飞’回华夏的!”
无疑地,可以预料,《华夏文摘》这份全球首家电脑中文杂志,作为沟通、团结
全球华夏子孙的一条强有力的文化、感情渠道纽带,在发扬宏大华夏文化方面,将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华夏之根的古老的汉字和汉字文化,将通过当代先进的
电脑联网技术,获得新的蓬勃生机,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华夏文摘》是纪念八
九民运的不朽的丰碑!
在本文结束之前,让我们向那些在《华夏文摘》这块园地内外埋头辛苦耘作、默
默奉献的华夏儿女致以华夏文化的敬礼。他们是:
第一任主编:朱若鹏(九一年四月—九一年七月)
第二任主编:姚明辉(九一年八月—九二年四月)
第三任主编:林玮(九二年四月—九二年八月)
第四任主编:黎蓉(九二年九月—九二年十二月)
第五任主编:张名(九二年十二月—现在)
历任责任编辑、校对、读者技术资询和网络技术
维护(按姓名汉语拼音为序):
鲍敏琪(美国) 暴瑞贤(芬兰)
晨 剑(美国) 丁 健(美国)
丁云贵(美国) 杜 江(加拿大)
关蔚禾(美国) 胡俊杰(美国)
胡 柯(美国) 华新民(加拿大)
黄谷扬(美国) 姜 勇(加拿大)
蓝 剑(加拿大) 黎 蓉(加拿大)
李左风(美国) 林楚生(美国)
林立特(美国) 林 玮(美国)
林育忠(美国) 刘 东(加拿大)
刘继杰(美国) 刘 元(加拿大)
石平南(加拿大) 唐德明(美国)
唐杰晓(美国) 图 雅(美国)
王璜鑫(美国) 王 扬(中国)
温 冰(加拿大) 吴 放(美国)
吴雅楠(加拿大) 谢天蔚(美国)
熊 波(美国) 徐 刚(美国)
徐名扬(澳大利亚) 姚明辉(美国)
颜伟华(美国) 曾夏云(美国)
张 名(美国) 张亚林(瑞典)
张云飞(美国) 赵长谊(美国)
赵 桦(美国) 郑 想(美国)
周皓生(加拿大) 朱高秋(美国)
朱若鹏(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