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评介
·舒 崇·
《中国知识分子历程》
第一辑:这也是历史(1949—1979),307页;第二辑:告别诸神(1979—1989),326
页;第三辑:悲剧的力量(1989以后),256页。编者:林道群,吴赞梅;出版社:牛
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3年。
四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历经磨难,知识份子的命运尤为坎坷。对这一时期知识分
子历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无论是在思想史、文化史、抑或在社会史、政治史上都是
十分重要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九三年出版的这部“中国知识分子历程”(共三辑),
汇集了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约六十篇文章,相当完整地向读者呈现出在这段特殊的
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苦难、挣扎、奋斗与思考。按照编者的说法,在具体编选
时,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而不求包罗万象、各色俱全;重主要思潮,而不一
味搜奇觅异。从思潮着眼,以了解思想家的地位和意义,剖析主要的代表人物,从
而窥见时代思潮,编选难免有偏颇和局限。譬如说笔者就以为,象遇罗克的《出身
论》和李一哲的《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应当入选的。或许能在再版时编补。但
尽管如此,这套书仍不失为迄今为止最有权威性的。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从九二年起开始出版中文论著。已出版的有:《中国民运反
思》(胡平);《天安门悲剧的政治分析》(邹谠);《中国社会与文化》(金耀基);
《人论二十五种》(刘再复);《偶像破灭——论文化大革命》(王绍光);《中国启
蒙的历史图景》(顾昕)等。出版社社址:香港鲫鱼涌糖厂卫和域大厦十八楼。
《中国危机的出路》
(China's Crisis)
作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译者:斯祖达;出版社: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
司·香港;1991年,218页。
原作是英文,九零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黎安友,是哥伦比亚
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知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教授十分关注中国的政
治演变,尤其是关注中国的自由化和民主化。十年前即著有《中国的民主》(Chine
se Democracy)一书,对民主墙运动和大学生竞选运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黎安友教
授学识渊博、感觉敏锐,在研究工作中一向注意第一手材料的搜集和分析。他曾经
对大批中国的持不同政见者、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及其他人士进行采访,因此对当代
中国具有超出既有文字材料之外的把握能力。
本书分五部分:一、派系斗争与改革的限度;二、美国人的中国观;三、改革的
危机;四、台湾政治的变化;五、中国民主展望。考虑到中国政局的复杂多变,今
天,当我们阅读这本作者写于三年前的论著时,我们不能不为作者许多分析与论述
的中肯而仍感深受启发。在中国民主展望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不少饶有兴味的
见解。譬如说,作者猜想,未来中国实行联邦制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对于中国
人来说是陌生的,并且会分割那些其时可能已经七零八落的权力。”作者认为,未
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将会带有以往中国政治的许多特色,例如:道德的与象征性的姿
态,在政治上强调个人忠诚,频繁的背叛,极端的词藻,强烈的感情色彩,观点与
组织的宗派性质,政治问题的道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达成妥协的艰难,出于私人关
系而不是出于政见选择的投票行为。等等。联系到近来海外民运发生的种种问题,
令人深思。
《邓小平帝国》
作者:阮铭;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有限公司·台北;1992年,296页。
有这样一则寓言:斯大林、毛泽东临终时分别留下了两封相同的密扎。第一个信
封上写的是“遇到麻烦时拆阅。”里面的信上写了两个字:“怪我”。第二个信封
上写的是:“遇到更大的麻烦时拆阅”;里面的信上写着“照我原来的办法去做”
。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继任后,各自都面临到他们的前任所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重大
问题。于是,他们都打开了第一封密扎,并且依计行事,也就是说,他们分别开展
了非斯大林化和非毛泽东化运动。然而,非斯大林化和非毛泽东化并没能解决所有
的问题,相反,它们还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自由民主运动。致使共产党的统治面
临更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不得不拆阅第二封密扎,重新采用了毛泽东
的统治手段,以暴力镇压人民的自由民主要求。戈尔巴乔夫也打开了第二个密扎,
但是他拒绝了斯大林的老办法,从而改变了苏联、乃至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
程。
《邓小平帝国》一书可说是对上述寓言的一个生动说明。自毛泽东去世、邓小平
复出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罕见的转折时期。邓小平一度似乎很有希望成为结束毛
帝国的民主旗手,但终于却是建立起了另一个帝国。作者阮铭,早在一九四六年即
加入中共,先后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任职,曾参与过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文件起草工作,八三年被开除党籍。八八年十月赴美访问,先后在哥伦比亚、密西
根、普林斯顿和哈佛等大学研究。正如本书序言作者余英时教授所言,对于中共现
体制,阮铭先生既是身在庐山之中、又能跳出庐山之外,其著作无疑具有第一手史
料的价值。这就和时下流行的那些以中共上层内幕为题材的七实三虚或七虚三实的
演义式作品大不相同。在描述时,作者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材料详实,分析
中肯,文字亦流畅,颇值一读。
《美国心灵的总结》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作者: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出版社:西蒙—舒斯特公司·纽约;1987年,
392页。
本书出版不到一年便销出五十万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非小说类)榜首。作为
一部严肃的思想性著作,这无疑是相当罕见的。论者认为,本书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美国人写的此类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已于去年
逝世,他生前写的最后一部书《爱情与友谊》出版于今春,纽约时报有专文评介。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高等教育,但作者的议论远远超越了学院之外。事实上,作者
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从书籍、音乐、种族,直到爱情、性、社会平等、自我
、创造力,不一而足。布鲁姆教授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这几年来国内也有一些人在
大谈保守主义,有人自称为“新保守主义者”。但那和布鲁姆的保守主义却完全是
两码事。后者要保持的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明传统,前者只不过是在保持共产
党的一党专政而已。正因为在中国,名副其实的保守主义者少而又少,因此读一读
布鲁姆的这本书就尤其会有启发。自改革开放以来,新观念层出不穷,国人思想发
生了惊人的变化,在这种巨大变化之中,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和相对主义思潮很容
易大行其道,在商品化的冲击下更是如此。所以,毫不奇怪,许多人开始注意到对
传统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保守主义观念的重新评价。随着出国学习访问的机会增多,
国人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也较前大有深入,但由于语言文化障碍,大多数人仍免不了
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布鲁姆的这本书,见解犀利,分析透彻,纵然立论不无 偏颇之
处,但在刺激思考方面却很有力量。如果有人能将此书译成中文,相信一定会引起
广泛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