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之二 去世的老人與不死的精神 清水君報導《黃花崗》雜誌 如果說《大參考》是對中共保密刊物《大參考》的一種反對的話,那麽,《黃花崗》雜誌就是對中國同盟會《黃花崗》精神的繼承。 黃花崗雜誌於2001年10月創辦於紐約,傳播的方式包括傳統的雜誌印刷郵寄與網絡宣傳兩個方面。雖然創辦至今不到兩年,卻已經在大陸知識界和海外民運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這本雜誌同樣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得到任何組織的支持,然而,這個雜誌的誕生與經營,都有著如同黃花崗烈士們那樣悲壯的情懷,雜誌的創辦人是美國中國現代史研究所負責人、大陸赴美著名學者辛灝年先生,他所撰寫的《誰是新中國》一書引發了大陸反思民國歷史的民間運動,他在美國做的幾百場演講感動了無數華人華僑流下熱淚。其中,就有一對八十多歲的紐約老華僑夫婦、愛國革命前輩周祥周戴琦,他們把畢生的血汗50萬美金全部都捐獻給了《黃花崗》雜誌,畫下了完美的人生句號……然後是馬佩華、大陸留學生出身的工程師任松林博士、大陸新移民郭易君等人開出的一張又一張捐款支票…… 一張支票一片情,正是這無數熱愛中華的心腸,才有了這本厚重、莊樸、深沈、熾熱的《黃花崗》雜誌。 《黃花崗》雜誌發刊詞《民主、統一、和平爲中華》一文中說: 創辦黃花崗雜誌,其意雖在「述往事,思來者」,其志則是:民權、民族、民生要實現;民主、統一、和平爲中華! 《黃花崗》起義的命運,是一個失敗的命運,七十二烈士曾被抛屍廣州荒郊野外的淒慘景狀,便是它遭遇失敗的痛苦見證。然而,失敗的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的悲壯之死,卻醞釀了半年之後的武昌起義,實現了扭轉乾坤的歷史夢想。所以,廣州的紅花崗才變成了黃花崗;所以,黃花崗的命運,又是一個必然要勝利的命運…… 辛灝年先生是一個博學的學者,他這樣談及創辦《黃花崗》的感受: 「失敗的黃花崗起義,迎來的便是辛亥革命的勝利;那麽,《黃花崗》雜誌即使會失敗,卻絲毫不能破滅我們的民主夢想。因爲我們夢醒之後的夢想,已經與黃花崗先烈們的歷史追求「相接相續」了。所以,在種種刁難和抵制接踵而來的時候,我們只要一想起那曾橫躺在荒草野塚間的七十二烈士,還有後來那曾開遍在黃花崗烈士陵園裏面的金黃色迎春花,我們的心頓時就會充滿那無怨無悔的感覺。」 這種種刁難,並非全部來自於中共方面的打壓,還來自李登輝陰影下的臺灣國民黨部分勢力,也站在了拒絕三民主義和背叛孫中山的前列。 特別是臺灣背景的《世界書局》說,因理念「不同」,而拒絕發行《黃花崗》雜誌,這對長眠在廣州黃花崗的國民革命同仁們來說,是怎樣的傷害和背叛?對《黃花崗》雜誌來說,又是怎樣的打擊? 然而《黃花崗》同仁並沒有沮喪和悲哀,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去考慮成敗,他們默默地不發一言,祇是將《黃花崗》辦出去、發出去、寄出去……
黃花崗雜誌的電子地址:hhgang2001@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