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首頁

 

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嗎?


     (大陸) 連 晨

 

  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先要從什麼是市場經濟談起。經濟學家對什麼是市場經濟,一定有一套系統的、科學的說法。我不是經濟學家,也沒有啃過專業的經濟學著作,但由於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倡導」市場經濟,且逐漸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長期的耳濡目染,包括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使我對市場經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就講講我對市場經濟的一點粗淺認識。

  一,所謂市場經濟,我認為它首先是指「交易自主,交易自由」的經濟。也就是說,人的交易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出自個人的「自願」,不受任何人或任何組織的「強迫」。人的交易行為為什麼不受任何人或任何組織的「強迫」?主張市場經濟的人認為,每個人都是他自身利益的最優裁判者,一個人對於他本人的需要——他多餘什麼、缺少什麼,他想用哪些自己之「多餘」換取自己之「缺少」,再沒有比他本人更清楚的了。其實我認為這倒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是有尊嚴要求的一種生命形態,對事關自身利益的事,「自主」恰是每個生命感覺做人尊嚴的方式,也是人成其為人的內在要件。市場經濟主張「交易自主,交易自由」,正是把人當做有尊嚴的生命看待的一種體現。在人與人的交易過程中,在任何進行交易的場合,有沒有「強迫」,是衡量市場經濟的一個標準。

  二,市場經濟同時必須是「規則經濟」。也就是說,人的交易行為雖然完全是自主的,自願的,是不受任何人或任何組織「強迫」的,但在具體的交易過程中,每個人則需遵守一定的規則,要受一些規章、制度的約束。現實中,就像許多中國人把自由理解為「為所欲為」一樣,也有許多人把「市場經濟」理解為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可以隨心所欲,甚至可以動用坑蒙拐騙欺詐造假等手段進行交易的「自由經濟」,這種理解顯然與真正的市場經濟是格格不入的。市場經濟的運行必須要有一整套嚴格的規則加以規範,這套規則是要求全社會共同遵守的,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無論是政黨還是政府都不能例外。有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規則,這些規則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是不是被嚴格遵守,尤其是它是否得到了執政黨和各級政府的信守和尊重,是衡量市場經濟的另一個標準。

  三,市場經濟必須貫徹平等交易的原則。所謂平等交易,其含義我認為有二:一是指交易的當事人沒有社會地位的差別,在市場上無論是買或者賣,身份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買一元錢的東西與買一萬元錢的東西,都會受到同樣的尊重,賣針頭線腦與賣珍珠瑪瑙,都會受到同樣的保護;二是指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必須遵循自願、誠信的原則,任何人不得利用強制手段或欺詐手段變相掠奪他人的財物。這既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也是市場交易的一條不可或缺的「規矩」。市場交易過程中,各方交易者是否懷抱平等待人的精神,是考察市場經濟是否真正「自由經濟」的一個極重要標準。

  四,市場經濟還必須體現「公平交易」的原則。說到「公平交易」,具體內容因交易品種交易對象的不同各有側重,但大致應該包括下面一些要素:1,消費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商家要做到童叟無欺。 2,合理的價格定位,商品或服務應物有所值。3,正確的計量,不缺斤少兩,不短尺少寸。4,可靠的質量保障,不以次充好,不假冒名優,並確保商品(或服務)的安全。5,平等的起點,市場准入不能厚此薄彼,經營範圍不能無理強行限定。6,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政府不能把企業或個人分為親娘養的和後娘養的、分為需要特別保護的和完全不加保護的兩類,分別實行兩種不同的「政策」。公平交易作為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是衡量市場交易活動是否有序、是否規範的試金石。

  五,市場經濟同時是一種「信用經濟」。「信用」是人與人進行公平交易的前提,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賴以健康發展的基礎。試想一下,人們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如果張三的物品質次價虛,李四用的是黑心稱,王五呢,乾脆賣的就是假冒偽劣;或者,張三拿了李四的貨不給錢,李四反過來又去騙王五,王五被騙後,找誰誰都不管,為了「挽回無端的損失」,王五又到處尋找「獵物」,結果是你騙我我騙你,交易中人人設防人人提心吊膽,誰也不敢輕易相信別人了,這樣的「市場」,這樣的「交易」將是怎樣可怕的一種局面?所以市場經濟社會,「信用」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那麼,「信用」從何而來?從世界上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看,除了政府監管,個人及企業嚴格自律,各種法律法規約束外,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在全社會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所謂社會信用制度,簡單地講就是,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有失信、欺詐、違反交易規則等諸種行為的,一旦被發現後,其行為將被一個專門的機構記錄在案,這一記錄通過覆蓋全社會的計算機網絡,在全國各地都能很方便地查到。當一個人的個人信用記錄中屢屢出現不良信用記錄時,他的許多社會經濟行為將會受到限制,比如貸款和信用消費;另外,與他打交道的人或企業,由於很容易就能在第一時間瞭解到他以往的信用情況,從而可以迅速做出決斷,是與他繼續交往,還是立即終止合作。這樣一種制度設置,使講信用的人在經濟生活中、在社會上的「路」越走越寬,使不講信用的人,在社會上的「路」越走越窄。中國人愛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祇有在一個建立了嚴格的社會信用制度的社會,這句話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威力。有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衡量市場經濟的又一個標準。

  六,市場經濟最終必須表現為「法治經濟」。「交易自主,交易自願」,交易不受「強迫」,但有人偏偏要強迫你怎麼辦?交易要遵守一定的規則,交易要講誠信,但有人不遵守規則,不講誠信怎麼辦?在非市場經濟國家,這些問題相當普遍地存在,但又找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加以根除或遏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聽之任之,太過分的事,人們就去找當地的行政長官——鄉長、縣長或市長,求這些「長」來「為民做主」或「伸張正義」。但是如果違規、失信的是政府或是政府官員,人們大多祇有徒歎奈何的份了。然而在市場經濟國家,就不存在這樣的事。第一,市場經濟國家有完備的市場交易規則和維護這些規則的法律,有人不按規則辦事,有人強買強賣,有人在交易中搞欺詐,沒關係,一紙訴狀把他請到法院就行了,市場經濟國家法院的「管轄範圍」異常寬泛,法院自會根據相關法律,對違反規則的人給以制裁,這種制裁往往相當嚴厲,足以讓違規者產生得不償失之感,足以讓失信者有「割肉」之痛。所以在市場經濟國家,有人不遵守交易規則,不講誠信,完全無須勞行政長官的「大駕」,法院及各類監管部門就能把這些問題處理好。第二,由於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不像我們的法律缺乏統一性,對上是一副面孔,對下是另一副面孔,對有錢人是一副面孔,對無錢人又是一副面孔;同時法院也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不僅不受政府操控,在政府違法時,它還可以依據法律,糾正政府的違法行為,所以政府帶頭破壞市場規則、擾亂市場秩序的情況極為罕見,即使有,也能及時地被糾正或制止。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均由民選產生,違反社會共同規則的事,違背民意的事,政府是不敢輕舉妄為的。嚴格的法治,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保護神。所以市場經濟又被稱作「法治經濟」。有沒有法治,是衡量市場經濟的又一個標準。

  市場經濟當然還有許多標準,但在我看來,具備了以上這幾個「要件」,庶幾可稱為市場經濟了。

  前一陣子有幾個東南亞國家宣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很有一些國人為此而興高采烈。但後來又傳來消息,說歐盟公佈的「初評結果」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美國也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持保留態度,很多國人因此又憤憤不平起來。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自然有它們衡量這一「地位」的標準,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自然也有它們拒絕承認的依據。但我總感覺,一個國家搞的是不是市場經濟,不應該是一個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的問題,它應該有一些具體的被大多數市場化國家認可的「要件」。歐盟委員會對外貿易委員拉米最近在接受中國《青年參考》記者專訪時就說:「歐盟在對中國市場經濟狀況的技術分析中,要考察的一些因素有:國有行業的規模、國家行政手段介入市場的狀況等等。這裏面最重要的問題是,歐盟要審查在金融信貸及保險領域中受國家干預的程度。另外,歐盟還要審查中國是否謹遵產品成本和價格由市場決定的規則,祇有滿足了上述條件,歐盟才能令人信服地向各成員國表態:好了,中國應該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寫到這裏,我想起國外的一個諺語:如果一個動物它長的像一隻鴨子,走起路來也像一隻鴨子,叫的聲音也像一隻鴨子,那麼它就是隻鴨子。這個諺語反過來說,是不是應該這樣:如果一個動物它長的不像鴨子,走起路來也不像鴨子,叫的聲音也不像鴨子,那麼它就不是鴨子。

  好了,囉索了半天,其實是一個經濟學外行的胡言亂語,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明眼人都清楚。但就像強盜不會承認自己是強盜,騙子不會承認自己是騙子一樣,中共當局搞的非驢非馬經濟(有人稱其為權貴資本主義),也需要一件漂亮的外衣,「市場經濟」正是中共當局為了掩蓋自己「黨天下」實質——政治上一黨專制、經濟上瘋狂掠奪民脂民膏——所穿的一件漂亮的外衣。不過這件外衣雖然可以迷惑世人於一時,卻不能欺騙天下以久遠。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

 

第十一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