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如是, 你在哪裡?? 劉 國 凱
近年來,清宮戲、辮子戲在中國大陸的銀幕熒屏上呈排山倒海之勢。滿清的皇帝們被挨個兒奉上雲端,一個個都被讚頌為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才華橫溢的好君王。在從順治到乾隆四朝皇帝都歌頌遍了後,編導們興致仍濃、意猶未盡,除正在籌劃歌頌滿清帝國的開國者、虐殺漢民不眨眼的屠夫努爾哈赤外,還著力歌頌一位滿清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這位出自科爾沁草原的蒙族女子、皇太極的宮妃、順治的生母、康熙的祖母被描繪得絕色天姿、賢淑聰慧、足智多謀。當代中國大陸領尖級的幾位女星--斯琴高娃、潘鴻、寧靜都在幾個不同的劇本中奮力鋪陳「孝莊皇后」的丰采。寧靜演繹其活潑美豔、潘虹演繹其機警智慧、斯琴高娃演繹其深沈威嚴。於是,熒屏前的觀眾無不被「孝莊皇后」的動人形象所傾倒。 在當今排山倒海而來的辮子戲中,由於「孝莊秘史」所讚美的是一滿清皇族女性,尚使之不似歌頌屠夫努爾哈赤、文字獄的瘋狂實行者玄燁、雍正、弘歷等那麼令人神傷,但這卻使我想起另外一個漢族女子。相比之下,這位漢族女子是否更值得讚美呢?她的名字叫柳如是。 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亦即公元1618年,一個女嬰降生於浙江嘉興某個赤貧之家。就如已故國寶級歌手鄧麗君所唱的那句催人淚下的哀怨歌詞所陳:「爹娘生下了我就沒有照管,為祇為家貧寒才賣了小奴身」,這女嬰就是柳如是。 幼年悽惶的柳如是家世已不可考。由於她甚幼已被輾轉販賣,以至其真實姓氏也無從得知。崇禎元年(1618年) 柳如是10歲時江南名妓徐佛收養了她。從此她的生平才有了確實的記錄。 徐佛非同尋常。她除了豔壓群芳外,還甚具文學藝術素養。能成為她座上賓的閨中客者當非一般市井之輩,均為不凡之文人雅士。被賣作徐佛家婢的柳如是能來到這樣的環境中亦算是不幸之中的有幸。令人無限驚異的是,生身父母極端貧困,文化素養亦會極為低下,換言之,胚胎期間既十分缺乏營養,又無先天優良因子接受,可是,柳如是竟生得極為秀美和聰慧異常。在徐佛處幾年之間柳如是就甚通文墨、善彈曉吹了。 這時,致仕歸籍的前內閣大學士周道登看中了柳如是,並納她為小妾。由於她才貌實遠非周的群妾可比,故深受周的寵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周的群妾誣柳如是與男僕私通,柳如是遂被逐出周家。時年僅十四、五歲。這段遭遇雖然辛酸,但在藏書極為豐富的周府裏,又兼周道登常把她「抱置膝上,教以文墨」,使柳如是的文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離開周家後,柳如是步向廣闊的天地。她「扁舟一葉,放浪湖山間,與高才名輩相遊處」。絕色與奇才使柳如是名聲鵲起。複社、幾社的青年學子們都爭相一睹風采、一和詩韻、一親芳澤。詩酒歡會之上,柳如是與之即席唱酬、和韻步詩,絕色天麗與敏捷詩才相疊,更加傾倒了眾生。 柳如是雖為妓,但「凡所敘述,感慨激昂,絕不類閨房語」。她除了感憤地陳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外,還「豪宕自負,有巾幗鬚眉之論」。這既使她與青年學子們憂國憂民的理念情懷有了交集與共鳴,又使她從他們那裏得到了更多的信息、開闊了視野,還使她與他們之間建立了完全異於通常妓與客之間的關係和感情。 名妓花魁的生涯雖終日為琴曲醇酒所擁抱,但柳如是並不迷醉其中。她嚮往正常的良家生活,即便清貧也罷。幾年之間柳如是與李待問、宋徵輿、陳子龍等都發展過一段戀情,但迫於封建禮教所阻皆花開無果。尤其是與陳子龍的一段情,雙方情切意篤,共築愛巢於松江南樓。期間,柳如是為人校書取酬維持生活,陳子龍埋頭攻讀以備科試。有時兩人賦詩作對,互相唱和。清茶淡飯滋潤著恩愛美滿、纏綿悱惻的生活。可是,美景不長。半年後陳子龍妻帶著一桿人鬧上南樓。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離去。但她終身都忘不了與陳子龍的這番刻骨銘心之情。 幾年後柳如是認識了東林巨子、文壇領袖錢謙益。時年五十七歲的錢謙益被奸臣溫體仁等陷害丟官歸籍。柳如是早聞錢氏才華蓋世,為一代之宗。而錢氏也風聞轟動吳越、名滿金陵的柳如是。經過一些交往後,柳如是決定擇錢從良。崇禎十三年(1640年) ,二十二歲的柳如是不施粉黛、方巾儒帽地唔見錢謙益,言願以終身相托。錢謙益大喜過望,儘管元配尚在,但仍於次年以大禮迎娶柳如是,以繼室論之。此舉驚世駭俗而致非議四起。舉行婚禮的船被人扔進了許多瓦石。然而世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段深受非議不被看好的婚姻卻能始終不逾生死相隨。身份和年齡的極大差異沒有成為他們感情的障礙。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664年6月17日) 錢謙益病故。得年八十二歲。三十四天後,柳如是自縊身亡,年僅四十六歲。 柳如是下嫁錢謙益,對錢謙益的思想行為影響甚大。錢謙益才華橫溢卻醉心功名。雖為東林巨子卻缺東林風骨。生平多介入官場權勢爭鬥。宦海失意後,為求東山再起不惜投靠馬士英之流。清軍南陷金陵後,為再續仕途竟出降滿清。柳如是對錢謙益的這種做法極為不滿。本來在清軍破城之時,柳如是就勸錢謙益赴水殉國、以全名節。見錢猶豫不決便率先奮身赴水,不期被錢死死拉住。而更沒想到的是後續事態更加不堪,平素吟詩作賦滿紙氣節風骨的錢謙益竟異裝辮發地北上燕都去獻媚清庭以求封授。柳如是悲憤之餘堅拒與之同行北上。雖然幾個月後錢謙益就因封授太薄--僅得禮部待郎--怏怏稱病謝職而歸,但夫妻感情由此已產生巨大裂痕。柳如是以「秦淮八豔」之首的絕色天姿嫁與年近花甲、官場失意的錢謙益為妾,仰慕的是他的才華和氣質。一旦錢變節事清,這一切都化為烏有。夫妻感情的基礎也就隨之抽掉。 所幸在柳如是的責備和勸說下,在眾多故舊門生抗清事蹟的感染下,錢謙益終究斷絕了仕清的念頭,而且非但如此,還走上了秘密抗清之路。夫妻倆拿出錢財支持許多抗清活動,如黃宗羲、黃毓祺、姚志卓等人的組軍反清活動,錢謙益柳如是都給予過資助。柳如是還親自「至海上犒師」,慰問激勵抗清義軍。錢謙益則不顧古稀之軀四處奔走聯絡抗清起義活動。策反降清的原大明將領。如順治七年(1650年) 和順治十六年(1659年) 錢謙益曾兩次親自到清軍金華總兵馬逢知的大營策反。其中一次為了給錢謙益壯膽,柳如是伴送錢謙益到蘇州等候。他們還救援撫恤抗清死難義士遺屬,如出資救援系獄多年的張煌言的妻與子出獄。 然而山崩地裂之勢終非少數義士之力可以扭轉。反清複明的願望終成泡影。錢謙益不禁仰天長歎:「敗局真成萬古悲」,「苦恨孤臣一死遲」。不過錢謙益可引以為慰的是,在這抗清複明的秘密活動中,在民族大義的旗幟之下, 他們夫婦的感情始終堅如磐石。順治五年(1648年) 錢謙益因秘密抗清活動事泄被捕,生命危在旦夕。錢的髮妻及其子女皆噤聲自保,臥病中的柳如是掙扎起來四處奔走,上下打點說項,終於救出了錢謙益。錢對此感慨萬千,道:「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 當今中國大陸的影視編導們當然有權利去製造大量劇目歌頌滿清帝和皇后,但我們同樣有權利對此加以評說。他們有他們的編導權,我們有我們的評說權,互相不可剝奪。評說之一可以是孝莊文皇后與柳如是誰更值得讚美? 在此我們不妨暫時撇開人文因素,而祇從演藝角度去考量。因為從人文因素的角度出發,我斷然拒絕所有歌頌滿清皇帝的劇目。康熙、雍正再勤政理財也是建立在殘酷屠殺漢族人民和嚴厲實行民族歧視、民族壓迫以及文字獄的基礎上。孝莊皇后再好也是在維護那個壓迫漢民族的滿清政權。對他們都不值得作社會層面上的讚美( 至於學術界、政治人物們去總結借鑑他們的治國經驗則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我們能接受對滿清皇帝的歌頌,那也就能夠接受台獨份子歌頌日本的說詞。台獨份子親日的理由之一,就是當年台灣的日據政權要比國民黨政權勤政、廉潔、高效率得多(是否當真如此,還要有待於台灣或日本的良心學者去潛心研究和論證)。 演藝界的賣點之一是美。影視劇目中的年青女主角大多以美取勝。故「孝莊秘史」由當今影視大美人寧靜擔綱。孝莊與柳如是誰更美?孝莊被譽為「滿蒙第一美女」,柳如是則居「秦淮八豔」之首。沒有相片為據確難比較。但可作這樣的分析。 蒙古利亞人種分北、中、南三個亞支。北支以操阿爾泰語系的中國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為主。南支為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上的土著。中支主要就是華夏族。北支雖膚色白皙可人但圓臉細眼,美女不可多得。南支膚黑身矮、眼深鼻扁、嘴闊唇厚,故美女寥若晨星。(南支又稱馬來人種) 中支華夏,膚色白裏透紅、秀眉美目、鼻直唇潤。無論是在燕京形勝之地,抑或在蘇杭田園湖畔;也無論是在成都天府之國,抑或在桂林山水之間,都是三步之內必有芳草。以數學概率論推繹之,孝莊之美如何美得過柳如是?何況柳如是並不單具五官之美。她的文學功底、詩才琴曲、書法畫作,樣樣堪稱上乘。這連「秦淮八豔」中的其它七位都望塵莫及,遑論生長於粗獷的科爾沁草原、十二歲就嫁給三十三歲的皇太極為妃,繼而生兒育女的博爾濟吉特。儘管她也聰明伶俐,但與柳如是的才氣縱橫相較,想必一定是要黯然失色的。 不過,外在美並不具決定意義,內在美有時更能震撼人心。孝莊皇后的內在美編導們已鋪陳得夠多了。柳如是的心靈如何呢? 杜牧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柳如是曾陷青樓,當然是杜牧詩中的「商女」。但這個「商女」竟是如此地不同凡響。她關注天下,心憂時局。她欲身殉國難,她責夫君失節。夫君轉變後,她鼓勵、協同夫君聯絡、策動、資助各地的反清活動。夫君有難,她冒死相救。她甚至還親自去犒賞義軍,就差沒像梁紅玉那樣上陣拼殺了。最後在社會惡勢力的逼迫下,她抱著絕不受辱,絕不苟且偷生的信念懸樑自盡。這既是在以死抗爭,也是為國盡忠、為夫殉情。這哪裡是什麼「商女」,這明明白白是義薄雲天的慷慨悲歌之士,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女英雄。 以柳如是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可以編導出一巨部連續劇。它的賣點極多。社會上各個不同年齡層次、各種不同地位處境的人們都可被其中某個或某些內容激起劇烈的心靈碰撞。柳如是之美是賣點。柳如是的詩才琴藝是賣點。柳如是與李待問、宋徵輿、陳子龍等的愛情糾葛更是賣點。而猶具震撼意義的,卻是柳如是和錢謙益的危險抗清活動,就不說錢的抗清活動乃為其美婦所激勵。 作為藝術的真實還可對歷史事實稍作加工和安排。譬如把陳子龍的起義殉難從順治四年(1647年) 往後稍延,從而加進柳如是對陳子龍起義的幫助,而這必然滲透著昔日情愛的成份,使之更加纏綿而又悲壯。陳子龍罹難後柳如是當痛不欲生,那揉合著國破家亡、情人長逝的雙重悲痛的美人之慟,通過演技高超的影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再加上緊配劇情激動人心的音響效果,真不知會催出多少觀眾的一鞠熱淚。 此外還可安排幾個候朝宗式的人物。這些人物既受李香君的責備,也受柳如是的譴責或勸喻。他們有的仿徨;有的沈淪;有的幡然省悟、重新振作;有的在功名利祿的吸引下堅持走向賣國求榮、賣友求官的邪路。在柳如是的主線之下可作橫向鋪開。「秦淮八豔」其它幾位,李香君、陳圓圓、董小宛、顧橫波、馬湘蘭、寇白門、卞玉京等都可排上戲份。南明的忠貞之士將有舞台表現出他們的忠肝義膽,那一桿無恥奸妄之徒也都能上台亮出其真面目。整整一個時代的巨幅畫面將如此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其中有民族大義;有人間正氣;也有兒女情長和個人間的愛恨情仇。觀眾們將從中瞭解歷史,洞悉社會、體驗人生,受到啟迪,得到教益。 多麼好的題材,多麼好的劇目,怎麼沒有人去寫,沒有人去編導呢?眼下當紅的「第四代」、「第五代」編導們,他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柳如是其人嗎?也許他們會知道有個李香君。因為孔尚任寫了個「桃花扇」。這在電影戲劇學院的本科教材中會提及。而且六十年代大陸電影界還拍攝了影片「桃花扇」。主角是著名演員王丹鳳。然而對於柳如是,他們會知曉嗎? 其實要編寫一部歷史大劇《柳如是》並非難事,因為現代史學泰斗陳寅恪先生早已撰有八十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時下的編劇者祇要進行加工改制便成。我不敢說這些大腕編導們的歷史知識缺乏得不知柳如是系何人,但我擔心的是,他們會有興趣去加工瓊瑤的辮子鬧劇、清宮劇《還珠格格》,而沒有興趣去鑽研一下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 從更深層的社會原因去考察,這種現象與中國大陸當局的民族政策有關。當局在所謂「維護民族團結」的旗號下,不鼓勵、不主張、實則禁止演藝界製作表現歷史上漢族人民反抗北方少數民族南侵題材的劇目。在這種社會生態下,非但少為人知的柳如是上不了銀幕熒屏,就連家喻戶曉的岳飛、文天祥都要被冷藏。至於衛青、霍去病、蘇武、班超等人的事蹟更是被一概抹去。甚至連岳飛都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但是鬧劇《還珠格格》可以連篇累牘地拍下去,歌頌滿清皇帝的辮子戲可以大行其道,甚至動輒成千上萬地屠殺無辜漢族民眾的努爾哈赤都要被奉上舞台讚頌一番。而這一切卻又不損害民族團結了。看來中國大陸當局是不把漢族人尚殘存的一點民族意識都消蝕儘是不會罷手的。 那充斥清宮戲的熒屏,恍然間使人感覺時光倒流,以為張勳復辟已經成功。從孝莊到慈禧,還有那成群的格格們在銀幕熒屏上神采飛揚、輕歌曼舞,構成了一幅多姿多采、五光十色的畫面,可是我們的柳如是啊,妳在哪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