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强 | 注册:2003-7-5 22:39 | 等级:用户 |
| 苜蓿菜
甘肃 李满强
前日回乡下老家,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盘菜来,我仔细——看,原来是我最喜欢的苜蓿菜!在为母亲的细心而感动的同时,我早已是“垂涎欲滴”了。
记忆中关于苜蓿的故事是很多的。那时的我应当是七八岁左右,穿着开裆裤,在村里的小学读一年级。村学旁边就是一片开阔的苜蓿地,大概有20多亩吧,原先是村里的草料地,后来包产到户的时候便一家一块地划开了。农历清明前后,地气回升,春风送暖,几场细雨过后,正是剜苜蓿的好时节。这时的苜蓿芽肥、脆、鲜。清炒,凉拌或用来做汤面,都不失为鲜味。
小学—年级的娃儿,正是贪玩的年纪。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便约上—伙,男孩女孩,每人挎个竹篾小篮,一把自制的小铲噢噢喊着奔向苜蓿地。别看男孩子平时无论干啥都挺在行的,在剜苜蓿上却是注定要输给女娃儿。她们个个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不到半个时辰,篮子里便已满满当当,而我们的篮子里苜蓿芽儿连篮子底也没遮住。男孩子便不服气,说些鬼呀怪呀狐仙呀什么的,吓得女孩子直掉眼泪,这时男孩便又挺起自己的小胸脯,俨然一个强大的保护神,女孩就破涕为笑,满怀感激地将自己的苜蓿芽儿给男孩匀上些,以免他回家受父母的责骂。但这样的次数一多,就难免有被她们识破的危险,男孩便不得不动脑筋另想办法了。
那时,乡下的生活非常清苦,天几乎没有什么鲜菜,苜蓿在某种程度上便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三月一直吃到四月苜蓿芽有半尺来高了,还有人捋了做青菜吃。
父亲曾经含眼泪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说是有一年春天家乡发生灾荒。村民们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吃掉了。最后他们扒开硬的土层,将那些尚未冒出面的苜蓿芽连根挖出来,村民们是得救了,可是那年的苜蓿草却没有收成......许年后,我常常这样想,人们到现在对苜蓿怀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并不是由于它的营养或脆嫩,而是通过剜苜蓿芽这一活动重温岁月深处一些业已被淹没东西,藉此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动力!
这些年在城市里漂泊,在副食场上也曾偶尔见过一篮一篮的苜蓿菜出售,但我从未动过买下它们的想法,因为在我看来,苜蓿芽是与劳动分不开的,而这种劳动又必须是不以别人的代劳为前提的。如果我付出钞票,可以买到苜蓿菜,但我却无法买回劳动时的那份惬意和满足。
743400 甘肃静宁县委宣传部 李满强 1383030288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