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星(傅浩译)
John Keats
BRIGHT STAR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a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5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 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No--yet still stea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10
To feel for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约翰·济慈
明亮的星1
明亮的星,但愿我像你一样恒定——
不是要高悬夜空,在孤寂中辉煌,
像自然界的隐修士,不眠、坚忍,
大睁着永不闭合的眼睛,凝望
涌动的河流忙于那教士般的工作—— 5
在地上有人烟的沿岸做巡回洗礼,
或者注视那漫天飘洒的新雪降落,
像柔软的面罩披上山野和沼地——
不——而是要永恒坚定,永恒不移,
枕着我美丽爱人正在成熟的酥胸, 10
永远地感受那轻柔的一伏、一起,
在一种甜蜜的不安中永久地清醒,
永远、永远倾听她那柔和的呼吸,
就这样活下去——否则宁可昏迷而死。
[作者]
约翰·济慈(1795-1821),浪漫主义重要诗人。出身贫寒,为生计所迫中途辍学,做过医生助手。其作品绚美细腻,感官效果强烈,常常表达对人类痛苦的敏感和洞察,及对正义、自由和爱情的热烈追求等崇高主题。代表作有《秋颂》、《忧郁颂》、《希腊古瓮颂》、《圣亚尼节的前夕》等。
[注释]
1. 此诗是在一本莎士比亚诗集的空白页上发现的,一般认为是1820年济慈赴意大利疗养途中所作绝笔。但后来经人考证,当写成于1819年。1848年首次发表。“明亮的星”指北极星。
[解析]
这首十四行诗在韵式上是英国式的,但内容的组织却按意大利式,即前八行起承,后六行转合。在前八行里,诗人祈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恒定不移,但目的不在于超脱尘世,与自然契合。后六行笔锋一转,道出其真正的愿望是要永恒不移地热爱人间的恋人,否则宁可死去。
诗中的意象具有多样的美:高远、壮阔、幽寂、浓艳;孤寂的星、不眠的隐士、忙碌的教士、大雪覆盖的山野沼地、恋人的酥胸、再加上死亡,这一切所暗示的大自然的无限、宗教的虔诚、人类的繁衍、爱情的甜美、死亡的必然等意义交织在一起,统一于永恒这一主题。而隐士的眺望和诗人的高卧这两种行为又把这些意象串连起来,造成两个相映对比的意境,从而使诗在意义、形象、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无懈可击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