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诗歌论坛→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逝世
  本文为 玩具枪 收藏  总点击数:20  本周点击数:1  回复:1
   贴子主题: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逝世
玩具枪
注册:2004-1-9 16:05
等级:用户
QQ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逝世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逝世


  诗生活通讯社(本社记者流水)2004年8月16日综合报道 波兰当地时间8月14日中午,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在其位于克拉科夫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米沃什生前患有心脏病,但据其助手阿格尼兹卡透露,这并非导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他表示,“米沃什是自然死亡的,他已经93岁了。令人欣慰的是,他是在家人的陪伴下离开人世的。”

  波兰总理马雷克·贝尔卡在接受波兰新闻通讯社采访时,赞誉米沃什是一个“伟大的波兰人”。他说:“米沃什用他的心和笔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展现了残酷的现实,刺痛了我们却引导着我们从善。他的逝去给我们和国家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米沃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包括195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权力的攫取》,该书讲述了二战后波兰知识分子的困境,米沃什也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国际声誉。尽管如此,那时也是米沃什备感孤独的时期,他说自己曾数次想过自杀。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在故乡遭禁,外国读者知道他的也不多。

  曾经翻译过米沃什诗歌的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罗伯特·汉斯说:“米沃什是20世纪许多关键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是带着独特而思辨的眼光看待这些事件的。”米沃什的诗歌题材广泛,他把传统的波兰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结合在一起,感情沉郁,富于哲理,形成了一种坚实硬朗的诗风。2001年,米沃什在接受波兰某周刊采访时曾经说过:“你如何在描写苦难的同时,又对罪恶表示认同?如果你真的认为这个世界是令人恐惧的,惟一正确的态度似乎就是否定它。”在谈论自己诗歌的价值时,他说:“诗最重要的特质是给人生经验一种肯定的评价。我们这个世纪的诗,包括我自己的作品,都有着过多的否定和虚无。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悲哀,每当人类的历史经验和个人生存充满恐怖和苦难时,诗人们眼中的世界便成为黑暗一团,聚集着各种冷漠残暴的力量。然而,在个人的人生历程中,我常看到人性的崇高和善良,在危险时刻发挥了激浊扬清的作用。我的作品多少表达出我对人类美德的感恩之情,因此,我自认我写的诗还有点价值。”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米沃什的诺贝尔奖获奖评语中提及,按照他的见解,一位作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向读他作品的人,展示出一个能使其生活变得更热情的空间”,亦即“使我们免于像银河一般的死寂”。

  米沃什在流亡期间,时时感受到一种身处异乡的失落感,他的作品常常以回忆为主题,这些对往事的追忆充满了困惑和忧伤。此外,他也经常探索其作品深处存在的问题。他于1955年撰写的小说《伊萨谷》,为我们讲述了他童年的故事。而发表于1969年的《圣弗朗西斯科海湾的风景》,则描述了诗人“作为一个流亡者”,是如何努力在美国寻找自己的位置的。他早期作品的主题几乎成为他晚期作品的征兆,他的诗歌糅合了对历史的观感和个人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充满了田园牧歌似的意象,富有启示性。

  90岁那年,米沃什说他仍喜欢在半夜起床写诗。他说:“对这个世界感到满意是不可能的,我仍然不满足。在我这样的年纪,我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形式,一种语言来表达这个世界。”(钟惠东编译)

米沃什

CzeslawMilosz

  1911年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谢泰伊涅。1929年在斯泰凡·巴托雷大学攻读法律。四年后发表第一部诗集《三个冬天》。1934年大学毕业后在巴黎留学两年,回国后在波兰电台文学部工作。二战期间,他在华沙从事地下文学活动,曾秘密编辑出版反法西斯诗集《独立之歌》。战后,米沃什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先后任波兰驻美国和法国使馆文化专员。1951年留居国外,先在巴黎,1960年到美国,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任教。他在国外发表了20多部诗集和小说,主要的有《白昼之光》、《冬日之钟》、《面向河流》、《诗歌集》、《拆散的笔记薄》及长篇小说《权力的攫取》、《伊萨谷》等。1980年,他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89年后,获准回国定居。北京三联刚刚推出了他的散文随笔集《米沃什辞典》。

2004-8-16 9:35:08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玩具枪
注册:2004-1-9 16:05
等级:用户
QQ
世纪的灰烬——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史诗性抒情风格  

海伦·凡德伦

  原作者海伦·凡德伦(Helen Vendler),王宏图编译 

  切斯瓦夫·米沃什是享誉全球的诗人、散文作家,他于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但他的母语却是波兰语。他早年从事外交工作,1951年脱离当时的波兰外交界,定居巴黎。自1960年起,他受聘担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教授,1980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前,年届九十高龄的米沃什推出了两本总结性的集子:《新作和旧诗全集》(1931—2001),和《散文选》。

  两本书的护封上都印有米沃什的相片。有趣的是,两张照片并不雷同,相互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翻开他的散文集,我们看到照片上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着西装,打着领带,英俊潇洒,神情专注;他左手捏着一支烟,右手插在口袋里。而出现在他诗集照片中的米沃什年纪则要大得多。在这幅特写镜头中,他的表情有些古怪,嘴唇微微张着,仿佛要向人诉说什么,两眼好象在向人微笑,眉宇间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额头则分外的宁静安详。这是米沃什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乍看之下,米沃什1951年脱离外交官岗位使他的生活分成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但真正对他发生重大影响的是他在两战中的经验,这一惨痛的经验在诗人的感觉、心灵和想象方式上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它使他告别了青年时期而迈入成年期,并在他的生活和艺术之间掘开了一条鸿沟。米沃什出版于1945年的诗集《解救》是对那次大战的直接回应,它要探询的是发生的一切事变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自我和历史的观念。诗集中写于1943年的《康波·代·菲奥里》(这是罗马一个广场的名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布鲁诺正是在这个广场上被宗教裁判所处于火刑烧死)直接描写了发生在华沙犹太人社区的种族灭绝暴行。诗人将游乐场旋转木马上的欢声笑语与犹太人社区的烟雾、枪声并置在一起:

兴高采烈的旋律淹没了

犹太区屋墙传来的枪弹齐发声,

双双对对的人们高飞

在无云的天空。

 

有时从火堆吹来的风

把黑色风筝吹过去,

旋转木马的骑者

  抓住了半空的花瓣。对上述谋杀和寻欢作乐同时并存的奇特景象,这首诗思索、反省着各种可能的反应:悲观主义者觉得世界原本就是这副模样;而在虚无主义者的心目中,这场局部的灾难只不过是整个普遍历史浩劫的序曲。然而,《解救》的作者拒绝以这种高高在上、冷漠的方式观照世界;他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在灾祸中被残酷抛弃了的垂死者的真切感受,以及语言在表达他们真切的绝望感时的软弱无力:

但那一天我只想到

垂死者的孤寂

……

那些在这里死去的人,为世界

所忘却的寂寞者,

我们的舌头为他们变成

  一个古老星球的语言。虽然米沃什在全诗的结尾预言,在未来“愤怒会点燃一个诗人的言词”,但全诗萦回不去的仍是垂死者深切的孤苦无依。

  米沃什一生都在探索那些恼人的矛盾冲突:它们出现在冷漠的自然与人类的悲剧之间,出现在感官的快乐和它们引发的背叛之间,出现在历史决定论和我们坚信的自由意志之间,也出现在潜在的和现实的美好生活与令人难以捉摸的恶对美的摧残之间。米沃什实现他探索的主要途径是在他的作品中竭尽所能重新构造一个失去的世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篇幅短小、主观性极强的抒情诗已不敷他使用;于是,他以极大的创造力将抒情的内涵在时空上扩展,使它具备了史诗的厚度和规模。写于1943年的组诗《世界》便是他早期所作的尝试。

  米沃什的诗作犹如桀骜不驯的风暴,如太阳的耀斑,如晨曦:它弥漫在空气中,使人震颤,使通常的视野焕然一新。世界一下被重新照得雪亮,这是地狱般阴惨的火焰,同时又是璀璨的光辉。这些作品从本质上说带有神秘的特性,即便是诗人本人对它们常常也是不甚了了。米沃什告诉我们他在写作时有一种力量驱动着他,它们是一连串乐音的合唱,从他心灵的深处不由自主地升腾而起,随即奋勇向前。他的诗,经过一番风格的淬砺,已成为他生活的那一动荡岁月的永恒记录。

《哈泼斯》杂志2002年第4期
责任编校 吕海琛 
【原载2002年 第七期《作家》】 

  2004-8-16 9:37:28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