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诗歌论坛→《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连载〕
  本文为 孙逐明 原创  总点击数:36  本周点击数:2  回复:6
   贴子主题:《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连载〕
孙逐明
注册:2004-3-27 21:43
等级:用户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连载〕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

按: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是我研究诗歌形式的一本小册子,为方便大家连续阅读,将陆续跟贴刊登在这个目录之下。

 

孙逐明

〔原载:http://skychina.94wo.com/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音步·节拍
    第一节  “抑扬顿挫”浅说
    第二节  汉诗的节奏律
    第三节  长句的节奏律
    第四节  音步和衬字

第二章  句型•节奏
    第一节  节奏重复型
    第二节  节奏变化重复型
    第三节  变化型节奏

第三章  声调·旋律
    第一节  声调、语调与诗歌的旋律美
    第二节  平仄与旋律美
              解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合理内核
              解说律式旋律和拗式旋律的实质和特色以及规律
    第三节  长句的律化——全律句、逗律句、尾律句
    第四节  重言复唱和粘对
    第五节  旋律发展的其它手法
    第六节  新诗中的旋律格律体
   
第四章  调式·韵式
    第一节  音乐调式与诗歌韵式之比较
        要点:1、韵的位置;2、韵的稳定性;3、音高与韵;4、转调和转韵
    第二节  常见韵式       
    第三节  转韵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1、转韵和暂转韵;2、远关系转韵和近关系转韵;3、同主因转韵
    第四节  关于韵部的宽窄
   
第五章  新诗格律化新解
    第一节  节奏格律体与旋律格律体
       要点:节奏格律体、节奏半格律体、节奏自由体与旋律格律体、旋律半格律体、旋律自由体交叉,形成庞大的诗体群
    第二节  格律与诗律的关系

跋:新诗格律化之我见

  
   附录:
   1、律绝体格律新解
   2、古诗句式发展的研究
   3、元代四声的研究

 

前言


[一]


诗就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如果没有形式美就很难传达诗人的感受,并引起我们的共鸣!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形式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其中以唐诗为巅峰——唐诗以前的汉诗是古典汉诗的青涩时代;唐诗的崛起,使这青涩时代的汉诗走向成熟。

诗歌语言的形式发展到今天,我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从形式角度来说,是一位不起眼的诗论家的一篇不起眼的诗论,造就了唐诗的鼎盛,造就了唐诗、宋词、元曲的几百年风骚各领!这就是——南朝的诗论家沈约的“四声八病说”!

在唐诗以前是没有大家心目中的“格律体”的,自从唐诗一直到元曲,这才诞生并发展了大家心目中的“古典格律体”;也正是这种大家心目中“古典格律体”和“古典自由体”相互影响,交相辉映,这才促使汉诗形式从青涩走向成熟。

从形式角度看,没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也就没有唐诗,更没有宋词和元曲!

须知,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一对互补结构;互补结构的严重偏缺,形成不了更完整的说话方式,也同时使内容的表达出现无语状态,并影响大众的对诗意的接受。以往的诗论总是过分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制约,而对形式美及其规律的重要性似乎过于忽视了。


[二]


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一诗,表达出人们对白话新诗诞生时的狂喜,可新诗的发展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了,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存在:

涅磐后的新诗并没有展翅高翔,新诗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古典诗歌,特别是比不上古典格律诗歌。新诗的读者群越来越少,能众口流诵的新诗简直凤毛麟角。

白话新诗有两大瑕瑜互见的显着特点:一是生动活泼的白话文替代了僵死的文言文;二是诗歌日渐趋向于散文化,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已经式微。

所以,今天我们所写的散文化的诗是离开了“诗歌”的本意的,很多新诗就是分行的散文或只是有诗意的散文而已。比如,国内《散文诗刊》的行世,实际上并非“散文诗”的专刊,而是典型的综合性的新诗诗刊。这个刊名也反映了新诗目前的境遇和趋向。

从新诗中内容和形式的背离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新诗的发展尚处于青涩的少年时代!


[三]


一谈到新诗新诗,特别是谈到新诗格律化,大家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可言。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五四诗人先有“戴着镣铐跳舞”的尝试,后有胡乔木的“每行顿数大致相等”的倡议,最近查互联网,亦有新诗注重平仄规律研究的呼声。

非常遗憾——这些倡议和创作,似乎只是几颗石子投向大海所激起的涟漪,反响甚微。

因为古今诗歌格律化的真实内涵及其外延界限,它背后的合理内核,普适性的规律我们都没有说过。

特别要注意,我们真正需要研究的并不是表面的“格律”,而是隐藏在“格律”后面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格律”是相对固定的格式,按照这种僵死的“格式”“填写”新诗,自然是“戴着镣铐跳舞”,没有几个人愿意受这样的折磨的;而“规律”则不同,它如果真称得上是规律,那么比较优秀的新诗创作,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遵循着它的规范的。

我的这本小册子所揭示的,不是一种新发明,而是再一种发现——发现那些已经被众多的优秀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在遵循着的“规律”;我只不过是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在发现它们,审视它们,总结它们,把这些感性的创作规律上升到理性的总结。


[四]


古今所有的诗歌“格律”所希望的目的无非是提高诗歌形式上的音乐性而已。

可是,由于研究格律化的古今诗论家的研究方法没有触及到格律的原始目的,所以他们只能不断地制造僵死的“格律”模式,从而要求诗人们去削足适履,在形式领域里自然应者寥寥。他们从来没有试图寻找探究过实现诗歌音乐性的内在规律。

其实问题的解决很简单,既然诗歌形式的格律化的目的是为了诗的“音乐性”,那么,如果我们运用音乐创作的理论来研究诗歌的音乐性,就可能成了我们的最佳途径!

大家在后面将看到,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与诗歌音乐性的规律丝丝入扣,我们简直可以把前者的规律“硬译”成后者,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翻译,也许很能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


[五]


谈到诗歌的音乐性,自然会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由诗歌内容中所体会到的“内在的音乐性”,正如龚刚先生所说的“情感冷热的交替,意象真幻的交替,心绪的起伏律动”,诸如此类,这是描述诗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一是诗歌语言听觉上感受到的“外在的音乐性”,它主要是指由诗歌语言的句型、声调以及韵式表达出来的听觉上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有人把后者比喻为“下半身跳舞”,而前者才是“上半身跳舞”。

诗歌的理想的境界,当然是两种音乐美和谐的结合,整个身体一起和谐地跳舞,这是毋庸置疑的理想目标,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吧?

〔待续〕

2004-3-27 21:45:06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孙逐明
注册:2004-3-27 21:43
等级:用户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之二  孙逐明

 原载:http://skychina.94wo.com/

本论

第一章 音步·节拍

第一节  “抑扬顿挫”浅说

对于音乐感强的汉诗,我们总是赞美它“抑扬顿挫”。

所谓“抑扬”,就是指汉诗的音调〔音高〕的升降,音调升降连续合理搭配就可以形成一种“
流美婉转”的旋律美感,这一点我们将放到后面去讲。

而“顿挫”,就是指音节的停顿延缓,它可以形成汉诗的“节拍”感。

本节就专讲汉诗的节拍。

我们唱的歌曲,常见的有进行曲的两拍子,有圆舞曲的三拍子,有徐缓沉稳的四拍子,还有节奏散漫有板无眼的散板……

虽然板眼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有节拍感。

要想诗歌具有音乐性,具备节拍感是起码条件。


第二节  汉诗的节奏律


音乐节拍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求每拍长度相等。

诗歌也应当也是一样。

对于诗歌的一拍,有人称“音步”,有人称“顿”。我们一般采用前者的说法。

外国格律体诗歌,也是安排每一音步长度大致相同,然后根据使用语种语音的特点处理节拍感。如俄语、英语格律体是“轻重律”,法语是“长短律”。

就“轻重律”格律而言,有先轻后重式和有先重后轻式两种,可分别称之为“轻重格”和“重轻格”。

下面是俄诗“轻重格”的例子:

〔暂缺〕

我国古典诗歌就严格遵循了各音步长度相等的规则。唐宋诗词除开头和结尾可以是一字一音步外,全是两字一步。如: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念|柳外|青骢|别后    〔秦观《八六子》〕

古典诗歌之所以能够遵循这种严格的规定,一则是由于古汉语单音词和双音词组多,二则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类似于唱歌,可以有几分形式化节拍处理。例如“千寻铁锁沉江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这样的诗句,按照自然词汇处理节奏,应当是:

千寻|铁锁|沉|江底

而我们在吟哦中却可以处理为:

千寻|铁锁|沉江|底

类似的句式甚多,再举一例:

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黄景仁《感旧》〕

这些不规范的句式用来吟唱时,各音步的轻重音对比是否明显是无关紧要,它由吟唱的音乐曲调予以替代处理了。

 〔待续〕
  2004-3-27 21:47:35
孙逐明
注册:2004-3-27 21:43
等级:用户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之三  孙逐明

 原载:http://skychina.94wo.com/

古典诗歌如果用来朗诵,就大都变成了两字一步和三字一步了。为了保证各步长度大致相等,我们朗诵时,在适当的地方延长声音就可以达到目的,如:

白日~|依山尽

千寻|铁锁~|沉江底

至于诗歌第一步略短一点是无关紧要的,因为音乐迟半拍起句是常见手法。

另外,词牌中以单音节开头的诗句里,大家喜欢采用有力的仄声字领起全句,我们朗诵时也可以适当延长领字,读成:

念~|柳外|青骢|别后

汉诗朗诵中的音步轻重对比是由每一个句子都必有的“语法重音”实现的。“语法重音”又叫“逻辑重音”,它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句子中被强调的语汇往往被重读,这就是“语法重音”。

两音步的轻重对比很容易实现,语法重音无论落在哪一步都行,可形成“轻重”式或“重轻”节拍感。例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鸠》〕
●●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  ●●

三音步的诗句,若语法重音在中间,则有“轻重轻”的格局,例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

若语法重音落在第一步或第三步,则我们在相应的音步上稍稍重读,自然也就加强了形式化的节拍感。如: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       ●●   ○○○

按:●●为逻辑重音,○为形式化重读。

由于汉语轻重音没有典型的规律,所以不可能有纯粹的“轻重格”或“重轻格”的汉诗,而是有点类似于莱蒙托夫两格杂用的格律诗。

古汉诗从二言诗发展到四言诗,到五言,再到七言诗就止步了,再也不曾出现豆腐干体的八言诗和九言诗。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八言以上,至少有四个音步,根本无法实现轻重音步交替的格局。

另外,我们朗诵古文时,总觉得四字句古文节奏感最强,也是这个缘故。


第三节  长句的节奏律


随着社会生活与语言的日趋繁复,诗歌形式不可能不突破七言。词律用两种方式解决了长句与节奏律的矛盾。

1、破长句为短句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
     ●●  ●●       ●●

这种方式在古诗中早已出现,如: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王维《咏西施》〕
●●           ●●

现代新诗中的“阶梯诗”正是利用这个方法加强节奏感,例如:

假如|现在呵
●●
    我还|不曾
          ●●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
假如|让我呵
●●
    再一次|开始
    ●●●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        ○
    哪里|是我
    ●●
    最|迷恋的|地方?
       ●●
哪条|道路呵
●●
    能引我|走上
    ●●●
    最|壮丽的|人生
        ●●

——贺敬之《雷锋之歌》

〔待续〕
  2004-3-27 21:48:27
汤养宗
注册:2003-6-28 10:58
等级:管理员
提上来读
  2004-3-28 21:50:53
寒馨
注册:2003-7-8 17:43
等级: 系统管理员
QQ
细细读了第一部分

现代诗的音乐性在主体中有内隐性,不再是表面的韵脚、韵律,同音乐是一个道理,是个方向不同的问题,同是《月光》,贝多芬写得具有传统美感,决大多数的听众都能理解和喜爱,德彪西的《月光》则具有更深的内隐性,较难理解,但呈现着迷人的美感,准确地讲,就音乐价值(艺术价值)论,不分伯仲。

贝是传统写法,德是现代写法,都能理解,各得其妙。

至于现代诗怎样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时间会印证和纠正一切
  2004-3-29 14:12:17
孙逐明
注册:2004-3-27 21:43
等级:用户
《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之三  孙逐明〔原载于:http://skychina.94wo.com/〕

第二章 句型 节奏

根据上述原则创作和朗诵诗歌,严格地讲,还只能说是产生了鲜明的节拍感;然而并非有了节拍感就一定会有音乐的美感;火车上单调的节拍感就只能催人昏昏欲睡。
可在节日里的锣鼓调就大不相同了;哪怕仅仅是“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地简单重复下去,也能令人兴奋欢乐。至于高明的鼓手时而紧催慢擂、时而轻敲快击,那种节奏的美感就更扣人心弦了。
为什么同样也是简单重复,却增添了那么大的魅力呢?因为这似乎是简单重复的鼓点,却具备了构成音乐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节奏型。
什么叫节奏型呢?通俗地讲,就是把某一具有强烈特点的节奏段落〔例如锣鼓调中的“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重复地或略家变化地重复出现在全曲之中,“使人易于感受,便于记忆,也有助于乐曲结构上的确立和音乐形象的确立。”〔李重光《简谱乐理知识》第40页〕这种节奏段落就叫节奏型。
音乐的节奏是要变化发展的;节奏的发展是旋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节奏发展的的方式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不外乎重复与变化两大类;这两大类型不能截然分开,往往是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
富于音乐性的民歌、古典诗歌和部分新诗,就具备有这种特点强烈的节奏型,遵循了音乐节奏发展的规律。归纳起来,这些诗体不外乎三类:〔一〕节奏重复型;〔二〕节奏变化重复型;〔三〕节奏变化型。

第一节 节奏重复型

“一些以一种情绪贯穿到底的歌曲,常常是抓住一种基本节奏不断地重复它(在音调上需要不断第更新),并通过多次重复而形成特点。”〔苏夏《歌曲写作》第60页〕
传统中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豆腐干体,就属于此类诗体。这类节奏特点有点类似修辞中的排比,我们不妨称之为排比型节奏。
排比型节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吟咏句式型,包括三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一是朗诵句式型,包括四言诗和六言诗。
一般来说,吟咏句式型的音步奇偶音节相参,以单音节收束,节奏流畅多姿;朗诵句式型的音步全为双音节,节奏稳健沉着。如果要作较细的分析的话,一般来说,三言诗节奏圆迅流利,比较适宜表现轻灵活泼、紧迫迅疾之类的情绪;四言诗节奏平稳严整,干脆果决,比较适宜表现沉重悲伧、雄壮苍劲、端庄肃穆之类的情怀;五言诗节奏轻捷流畅而刚劲有力,比较适合表现轻松活泼、挺拔凌厉之类的情思;六言诗节奏寓流利稳健之中,较适宜雄浑流畅或亦庄亦谐之类的情致;七言诗是传统豆腐干体中容量最大的诗体,其节奏流畅而宽舒,旋律感最强,能表现比复杂的感情。
在新诗形式里,传统四五六七言与现代口语差距较大,所以现代新诗直接套用传统句式者较少,而且也不太成功。
倒是加衬字的四六言,特别是六言诗,在新诗中十分常见。严格地讲,它们应当分别称为:两步朗诵体、三步朗诵体。试各举一例:
两步朗诵体:

《石头》老乃

可以|被践踏
可以|被埋葬
即使|碎了
也棱角|分明

三步朗诵体:
顾城的三步吟诵体写得最多,如《正午》、《风车》《小树》、《早发的种子》、《诗情》、《港口写生》、《南国之秋之二》、《田埂》都是。现试举一例:

《风车》顾城

小路|停止|爬动,
郊野|凄凄|凉凉。
一个|小纸|风车,
丢在|发白的|草上。

风翅|仍在|旋转,
变幻着|彩色的|希望。
它被|微风|欺骗,
徒劳地|追赶|夕阳……

度过|空白的|严冬,
又是|早春|时光。
万物从|冰雪中|萌生,
恢复了|记忆|理想。

这时|虔诚的|风车,
只剩|骨骸|飘荡。
候鸟|疾速|飞过,
谁也不|对它|张望。

古典诗歌重复型节奏到七言诗止步了,接下去应当是八言诗了。新诗中果然出现了带衬字的八言诗,即四步朗诵体,前面所举的闻一多的《口供》即是一例。闻一多过分强调“建筑美”,把重复型节奏诗体禁锢在“豆腐干”的桎锢中。其实只需要求各行音步一致便可,不一定需要字数机械相等的。这种灵活的四步朗诵体诗体在现代新诗中十分常见。例如:

 《敬酒》 食指

 目光|充满|希望和|恳求
 心似|琼浆|纯净|透明
 爱好|美酒|芬芳|醇厚

 你用|眼睛|向我|敬酒
 像一束|阳光|照亮|心头
 像一股|清泉|流入|心田
 爱像|果实|,喜获|丰收

 我们|互相|用眼睛|敬酒
 在那|婚礼|酒宴的|时候
 喧闹中|像听见|亲密的|耳语
 “终生|相爱|,永不|分开”

 愿我们|这生中|常常|举杯
 让我们|用眼睛|频频|敬酒
 愿青春|像黎明|无限|美好
 让晚年|像黄昏|辉煌|锦绣

待续〕
  2004-3-30 13:44:15
孙逐明
注册:2004-3-27 21:43
等级:用户
 《幼芽》 顾城

 寒风|推送着|混浊的|波澜,
 波澜|拥向|歪斜的|石岸。
 石缝中|有一株|淡绿的|幼芽,
 顽强地|展开了|小小的|叶瓣。

 《童年的河滨》 顾城

 我们|常飘向|童年的|河滨
 锥形的|大沙堆|代替了|光明
 石块|迸裂后|没有被|腐蚀
 淡淡的|起伏中|闪动|黄金

 是孩子|就可以|跳着|走路
 把塑|料鞋|一下|丢进|草丛
 铁塔|锈蚀得|凸凸|凹凹
 比|炸鱼的|脆壳|还要|诱人

 那|陈旧的|遗憾|会纷纷|坠落
 孩子们|还是要|向上|攀登
 在斜线|和直线|消失的|顶端
 乔木|并没有|让出|天空

 高处的|娃娃|在捕捉|光斑
 “真美呀”|渔夫|忽然|叹息|一声
 他是我|,也是你|,都是|真的
 他在那|代表着|真实的|我们

 大自然|宏伟得|像一座|教堂
 深深的|墨绿色|是最|浓的|宁静
 在蝉声|和蜘|蛛丝|散落|之后
 自信的|小木板|就漂进|森林

 那|发烫的|河水|总是|拥挤
 不知|为什么|都参观|树洞
 那|银制的|圣诞节|竟然会|溶化
 滑冰的|长影子|也从此|失踪

 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
 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
 让我们|一路上|吱吱|喳喳
 像小鸟|那样|去热爱|生命

 五步朗诵体的诗作也很常见,例如:

 《灵魂之二》 食指

 假如|深夜|是我的|满头|黑发
 那么|月色|便是我|一脸|倦容
 沙沙|作响的|树丛|是我的|脚步
 晚风|便是我|漂泊|不定的|行踪

 别去|理会|白天|轻佻的|玩笑
 不过是|一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只有这|寂寞的|晚上|唱出的|歌儿
 才是在|揭示我|内心|深处的|伤痕

 别去|追寻|,我仅仅|只有|歌声
 甚至|连歌声|也会|无影|无踪
 听到|它的人|会向|后人|讲述
 经过|人世时|,我脚步|放得|很轻

 《月的春雷》 阿细民歌  石中山搜集整理

 阿细|山寨|百花|格外|艳丽,
 因为|十月的|春风|吹遍了|边疆。

 阿细|山寨|青松|格外|苍翠,
 因为|十月的|春雨|洒遍了|边疆。

 阿细|山寨|金竹|格外|挺拔,
 因为|十月的|清泉|流遍了|边疆。

 上面举的例诗是音步严格相等,句型相同。如果不强求音步严格相等,只要求音步大致整齐,这种“准排比节奏型”的诗作就更多了。试举一例:

 《在精神病院》 食指

 为写诗|我情愿|搜尽|枯肠 4步
 可|喧闹的|病房|怎苦思|冥想  5步
 开|粗俗的|玩笑|,妙语|如珠  5步
 提起笔|竟写|不出|一句|诗行  5步

 有时|止不住|想发泄|愤怒 4步
 可那|后果|却不堪|设想…… 4步
 天呵|,为何|一次又|一次地 4步
 让我在|疯人院|消磨|时光! 4步

 当惊涛|骇浪|从心头|退去4步
 心底|只剩下|空旷|与凄凉……4步
 怕别人|看见|噙泪的|双眼 4步
 我低头|踱步|无事|一样 4步

 本来音乐节奏的发展规律就是“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见重复”,排比型新诗的主体音步长度可以在“两字”和“三字”之间任意伸缩,即便是音步严格相等,也已经于重复中含有变化了,而“准排比节奏型”只不过是变化的程度放大了而已。
 五步以上的诗体较少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下面这首诗共四句,有三句为九步,一句八步,节奏效果十分近似,可以说是“准九步诗”:
 
 《元宵》 昌耀

 寂冷如|海上|花灯|堆放|通宵|达旦|独自|璀璨  8步
 时光如|淅沥|细雨|催发|芭蕉|留下|淅沥|不尽的|瞬刻9步

 回味|翠柏|生苔|燧人|作古|碧螺|冰天|映照|白雪 9步
 生的|妙谛|力透|纸背|石破|天惊|直承|众妙|之门 9步

 音步的多寡,造成不同的音乐效果。总的原则是:音步少,节奏感强而旋律感弱;音步增多,节奏感减弱而旋律感增强。大家可以根据此原则仔细体会体会。
〔待续〕
  2004-3-30 13:44:38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