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3
星期三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文论空间→超越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 --评《走火入魔的英语》
  本文为 陈岩锋 收藏  总点击数:82  本周点击数:1  回复:3
   贴子主题:超越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 --评《走火入魔的英语》
陈岩锋
注册:2003-7-28 21:09
等级:用户
QQ
超越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 --评《走火入魔的英语》

超越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            --评《走火入魔的英语》
     宇宙之父陈岩锋

 在所谓的封建社会,科举中的八股文制度遏制了不少人才的前途,同时也制约了民族的前进步伐。这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共识。然而,虽然“年年岁岁人不同”,但是“岁岁年年花相似”:正宗的科举和八股文制度虽说跟着封建社会的沦亡步履,业已被抹消了,不过,即使目前“科举”“应试”的人员并非以往那些酸臭的腐儒,但也并没有妨碍八股文观念与制度向其他领域蔓延,并且繁衍生息。而且还前所未有地汲取了很多洋八股文制度。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世俗惯性力量的巨大无比,改善社会和塑造“超人”决非轻描淡写地喊几句浩言壮语或者盲目冲动便可以解决的。《圣经》宣传了两千多年,也没有能改变人性的“原罪”和普及所谓的博爱;毛泽东在1942年2月8日撰文《反对党八股》痛斥八股风气,过去了几十年,并没有阻碍党八股的泛滥;那么,如今起了个很酷书名的《走火入魔的英语》,是否能达到作者意图展示的彻底粉碎八股文制度,彰显人之为人的伟大目标呢?历史证实,我们的确不敢奢望这种局面的出现。

 我们知道,英语有今天在国际社会的突出地位,与英国(在此之后是美国)以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做后盾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廓张密不可分。真正进入中国并且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是以坚枪利炮为先导进而实现的。在此,如果我们只认识到殖民者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殖民对殖民地人民的侵害,而认识不到文化殖民的灾害,这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客观的。实质上,经济、政治、军事一般为殖民主义的先遣部队,而安抚和奴化(说得好听点叫同化)殖民地人民的大量工作,也就交给了文化这个范畴。不可否认,文化殖民也是殖民主义政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殖民比其他几种殖民方式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对于一个民族,丧失文化身份,按照顾炎武的说法: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的的问题。对于每个个体也同样如此。因而,无论作为民族还是个人,它们都把“身份证”丢失视为关系生死存亡的事件,同时,也认为保存民族或个人特征是应有的责任。文化殖民这个问题,在后现代(殖民)时期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关注,譬如韦伯和福柯及其来自巴勒斯坦的美国学者赛伊德(他特意为此写了两本书:《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和阿明等等都阐述了不少类似的观点。该书作者所指出的英语在中国的泛滥,按照书中的说法叫作“走火入魔”,导致的中华民族特色与中国人民个性“身份证”的丢失。也是属于文化殖民的范畴。不过,虽然该书貌似批评英语教育“走火入魔”,但是作者的目光并没有那么肤浅,也没有浅尝辄止,他的表述并未局限于英语教育,而是充分地展开了思维的空间,赋予了该书深刻的哲学涵义。他的深层探索是说,无论个人还是民族的“身份证”丢失,并非只是由于英语世界的垄断地位才造成的,虽然它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非由于科举中的八股文制度才造成的,虽然它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影响巨大;也并非目前才出现地新生事物,而是早已形成的事实。文化殖民主义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西方对东方的单向度传播,虽然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样也存在于每一个被殖民者的相对强者对弱者的传播或者弱者对强者的传播,或者两者的共谋;八股文制度并不只是存在于古代或中国,同样也被每一个接受新科举(例如学位,职称,职位等等)的人士认同;文化殖民主义和八股文制度同样达到了遏止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目的,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很久以前就潜伏在每个人、每个民族的骨髓,只是自我的遮蔽程度不同而已。
 
 作为英语教育所显示的文化殖民和洋八股文制度对中国的箝制,追根究底,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社会的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所谓的外因和客观因素。然而这种观点比较容易流于片面。因为从本质上抹杀和忽视了殖民对象的能动反应,也就是内因和主观因素。既然我们都知道文化殖民使得我们丧失了自我很不自在,八股文好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制度,为什么我们还要明知山有虎,偏要往陷阱里面跳呢?如果说得极端一点,即便殖民者再强大,殖民对象不接受,殖民者也是无计可施。殖民对象可能要困苦一些,也并不至于偌大个地球无立锥之地。可是,能做到这一点儿,并不像我们想象地那么容易。毕竟文化殖民、八股文制度与政治殖民一样,它们无孔不入,也是一种高明的“管理艺术”。它会教育我们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念。其实,我们选择接受还有重要的现实因素。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而是生活在俗世之中。我们反抗殖民主义为了什么?价值!我们认同八股文制度为了什么!价值!我们超越自身为了什么?价值!在牢笼中有我们喜爱的东西我们才往里面跳,这不必我在这里过多强调。然而,我们也很清楚,所谓的这个价值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在此不是期望着另一个世界的价值,我们并不是针对的最高价值,人类的理想状态。所需要的是现实价值,也就是现在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强势地位等等;表述地更集中一点,就是功利主义。这是一个早已设置的八卦阵,等着的是南来北往的客。实质上也就是我们早已在功利主义面前“异化”,早已不是什么“真正的人”。无论是百年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几十年前的超英赶美,还是现在的加入全球一体化等等,都可以归积为一个主题:树立我们的世俗价值。历史和现实已经从正面或者反面证实了殖民主义和八股文制度畅通无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质疑了所谓的人之为人是否存在和能否存在,所谓的最高价值是否有价值可言,是否这些事物只是我们“人心营构之象”。

 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殖民地或后殖民地人民热衷英语教育。那些为什么国家计为民族计的大话题我们也就不必说了。只说个人的价值趋向。本书以详实了材料表明,接受这种文化殖民和八股文制度相当大的功利目的。我们学习什么,当然是所谓先进的知识。它们在那里?当然在英语国家。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实现自我的价值,什么叫自我的价值?富有,地位等等。有这样的功利诱惑在前面勾引着,难道谁愿意失之交臂。全民能不“走火入魔”吗?因此,出国要学习八股文,上学要学习八股文,晋升职称也同样,我们是否觉得感到奇怪才奇怪?感到惊诧才惊诧?况且,我们都知道,从樊笼里钻出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自由。如果不从这里钻出去,可能连这点儿自由也没有。我们不得不认可委曲求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

 我们应对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的教育除了接受或者超越,并没有更好的计策。至于反抗,也只是从反面认可了这种势力的重要性。虽然上述三项手段被广为采用,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至今并没有发现更好的途径自信地找回自我。因此,我们在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虽然否认,但依旧遵循着文化殖民与八股文的传统。具体来谈,即便很多国际知名专家也未曾逃出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的魔爪,他们不但自己受到这种思想的灌输,同时也将这种思想灌输给他者。他们通过研究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人民对殖民国家的心理倾向表态道:殖民地或后殖民地人民为了应对殖民主义,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认殖民国家的强势地位,认可殖民国家经济发达,文化影响力巨大等等。这就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情绪,由于被殖民者受到了侵略和凌辱,他们切实感到自身缺乏一种奋发精神和自立的素质,看到与人相比差距甚大,于是陷入自暴自弃的失落状态。他们也知道应该向别人学习,不过这种学习属于被迫接受的文化奴役。因此,作为民族就失去了民族的特色,作为个人也就失去了个人的本色,失去自我以后,也就找不到北了,成为他者的附庸。该书作者批判的盲目崇拜英语就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被殖民者并非都心灰意冷,还是有一部分人在为民族为个人地位而抗争。他们不但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甚至连一些腐朽的沉汁烂渣也被视为如兰似麝。不但对霸权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连生活在霸权主义环境下的非霸权力量也一概打倒。甚至不但有魏源所说的“师夷长计以制夷”的意图报复心理,还有以基要主义对抗全球化的情况。结果也就是亨廷顿说的“文化的冲突”。第三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超越路线。本书的思想属于这一条路线。虽然生活在殖民或后殖民时期,但是他们的目光并不局限于当前或历史的束缚,而是超越了当前和历史的包袱,超越了被殖民的身份,轻装前进。他们为民族或个人开的药房是,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能站在比较公允地高度上看待自身的不足和殖民国家也存在文化分裂的状况。详细一些说便是,他们以人类发展的谱系学佐证,就是不但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且要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或者“中西为体中西为用”。具体地就英语来说,不能因为反对英语而反对英语,而是要反对那些没有用处,没有价值的英语教育,窒息人性的文化殖民或者八股文教育。如此这般,经过一番颇有逻辑的论证总结道:在全球化中,不但丧失不了自己的“身份证”,而且还能持有更有价值的“身份证”。前两者对待文化殖民和八股文制度和英语教育的态度一样,实际上依旧没有脱离“恨羡交织”的双重情绪和观点,不过响应者门庭若市。后者的演员和观众也并非寥寥无几,而是很多人都这样谈论,但是具体落实,响应者却是寥寥无几。综合书中和国际知名学者的观点,这三种情况是显而易见的殖民或者后殖民地人民接受殖民文化和八股文教育的正常反应,也是被我们屡试不爽的教条。实质上并没有切中根底解决受到殖民和八股文教育的实质性问题:殖民主义和八股文依旧盛行,社会依旧恶化,人性依然呈现遮蔽。

 既然如此,在文化殖民和八股文制度背景下培养出来的自我的确算不上什么真实的自我,所谓的自我实现也只能是非常有限,因为我们并不情愿接受这样的钳制也不得不接受,我们看到的只是更加“异化”的自我。这种教育制度也算不上培养人才的合理途径。毕竟,仅仅顾及眼前和功利目的只会遗患无穷。况且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祸患横行造成的巨大损失,我们业已受到惩罚。该书作者认为英语“走火入魔”起码造成了三种弊端:首先,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主义,殖民地或后殖民地人民依旧受到文化奴役,也就是丧失了民族自尊,更不必说赢得民族平等了;其次,盲目的崇拜浪费了巨大人力财力物力,形成一种新的剥削形式:文化剥削;再次,英语教育形成了一种陷阱或语言的牢笼,窒息了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是把人当作工具实现经济增长或者功利主义的工具。

       该作者与我们上边阐述的第三种反应一样,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不能陷入非此即彼,或者一味反对英语,复兴什么国语国剧国粹,不顾及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与交融性;或者一味崇拜英语,以至五体投地。而是应该实施一种像尼采一样的超越,超越这样观念的对立局面,也就是超越八股文制度和文化殖民观念的影响。像马克思或者福山预言的一样,达到这样的超越目的:应该在全球化中找到属于我们民族的位置和价值,在走出文化殖民与八股文制度禁锢后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这种位置是属于人之为人的位置,这种价值是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价值观。
 
 上面我已经指出,这种超越观念同样也是一种八股文制度和文化殖民,事实上并没有实现超越,还是原地踏步。回溯历史,我们并不缺少这样的批评者和灵魂设计师的教育和灌输,认为在两个极端中取一个观点中和一下或者超越两个极端就可以解决实质性问题。不过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该书作者和许多理想色彩十分浓郁的人一样,冲出了一个牢笼,又进入了另一个牢笼,回头一看还是同一个牢笼。由此,我们在这里不能只认识到这是由于新问题层出不穷,实际上老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譬如就拿英语教育来说。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固然是文化殖民主义和八股文制度的产物,腐蚀了民族文化,箝制了精神自由,我们认为它是牢笼,是陷阱,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进一步追问,抵制英语教育同样也会陷入牢笼呢?为什么不继续追问官本位,大学教育,教授职称评定也是陷阱,反之也是陷阱呢?为什么不追问物质利益和名誉观念的诱惑也是陷阱,反之也是陷阱呢?为什么不追问我们读书,学习知识也是陷阱(老子不是早已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吗?),反之也是陷阱呢?为什么追问现实化是陷阱理想化不是陷阱,反之也是陷阱呢?为什么不追问所谓的超越也是陷阱,反之也是陷阱呢?我们在这些老掉牙的问题上所认识的寥寥,可是我们却一向自以为是:认为如果这样可以解决问题,如果那样可以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连自己都认识模糊,又那能指出别人的错误,进而给别人正确的答案。或许,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需要几千年消解或者根本无法消解;或许,按照马斯洛的观点,我们现在只处在一个低级阶段,尚未达到能自我实现的层次;或许,我们的确已经因材施教,无论异化和非异化的都已经自我实现;或许,事情本来就十分简单,我们却想像地如此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知道,这种超越自身与环境限制的表述虽然特别合乎我们的审美趣味,它在理论上可行,但现实却难行得通。换言之,这种想当然的超越和接受与反对一样,并不能救赎我们,重提超越也无非像英语“走火入魔”般设置了一个乌托邦,一个八卦阵,另一种八股文制度和文化殖民主义而已。


2004.5.25

2004-5-25 13:48:32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陈岩锋
注册:2003-7-28 21:09
等级:用户
QQ
八股与科学
  ——也为八股正名
  骆晓会
  
  
  科举和八股取士于清末寿终正寝,可说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并不表示就可以完全否定其历史作用;且实际上主要是其考试内容应予淘汰,而其体式或躯壳理当保留。鉴于20世纪人们曾以科学为旗号批判八股文,笔者有意另辟门径,偏以科学这个似乎与八股势不两立的东西为主题,来阐明八股文的某些科学内涵及其合理性。
  八股文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程式化或模式化,这也是近世反八股论者批判和攻击的重点之一:认为它很容易让人们形成某种思维定式,从而禁锢和僵化人们的思想。但只要我们稍微认真地作一点研究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模糊了八股文的性质,夸大了八股文的功能。八股文不过是一种文体、一种工具,即其批判者所称的“敲门砖”而已。
  随着科举制度的衰亡和不合时宜,明清中国文人以文学为载体对八股文极尽讥讽,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八股文大张戈伐,40年代毛泽东举旗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对任何带一点模式或程式化的东西(包括制度、文体等)几乎都不能容忍,并冠之以“八股”而反对之。如虽然从90年代初以来,已有金克木、张中行、何怀宏等一批学者开始对八股文与科举制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为其正名;[1—5]但进入21世纪,不少学术期刊仍在不断刊出反对诸如“新闻八股”、 “作文教学八股”、“工作总结八股”、及评职称拿学位“由字代质,以篇取人”的 “字八股”等“新八股”。[6-9]但有意思的是,许多反八股程式化论者自己也没逃脱程式化的倾向。有一篇名曰“营销八股批判”的文章,其正文中竟然不见一个“八股”字样![10]批八股也形成了一种对八股的程式化观念或模式化理解:程式化到根本不用“八股”这个文字符号,也能让人形成八股的概念。按此逻辑,如果人们仅讨厌某种带重复性的或千篇一律的生活,也还有好多文章要做:如须反对 “工作八股”、“双休日八股”、“饮食八股”、“睡觉八股”等等;如果他们是彻底的反八股主义者的话,还有可能反对古今中外一切制度——包括法制。他们会认为人治比法治更灵活、更有人情味!因最近又见人撰文抨击“学术论文新八股”,[11]作为一名执行新的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的编辑,所以也就不得不出来回应这种批评,不得不也要来为八股正名。
  八股文若从经义和一般文体源流上来说,可谓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固定格式的应试文体,其初步形成是在宋元时期,到明初尚未有正式的八股名,后经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在成化年间才形成程式较严格的八股体式,到万历年间最后定型。[12] 定型后的八股文体式,按顺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可用图1表示。
  
   
  图1 八股文结构图示 [13]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为文章的导言或开头,主要是提出问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各有前后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组成,共八股,故称八股文。这是文章的主体,正式讨论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收结即为文章的结语。除了开头与主体八股之间有“入手”(又称入题)作为过渡段之外,每部分乃至语句之间也常用“然而”、“今夫”、“也乎哉”“苟其然”、“而已矣”等虚词连接;并要通盘考虑理、法、气乃至音调、平仄等各方面。即所谓“起承转和”,均要求结构严谨,连贯自然,词句规范。另外,命题答题不超出《四书》、《五经》,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字数也有严格规定,一般在三、五百左右。这样,八股文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呆板、僵化、严苛的程式化或模式化概念。
  
  
  2004-5-27 9:10:11
陈岩锋
注册:2003-7-28 21:09
等级:用户
QQ

  实际上,八股的程式化并不像人们所贬的那样丑陋和无用。只要我们不带成见的将八股文与科学思维和科学语言稍加对比就能发现,除了八股所表达的内容应送进博物馆之外,其程式化或模式化及文字风格的简明、直白、规范实际上是科学的特质之一,是科学研究、科学思维及科学陈述或表达的重要过程和方法。禁锢人们思想的不是八股文体,而是“代圣贤立言”的经学内容。科学需要创新,需要冲破模式、打破框框;但科学若无既有模式或范畴作基础,又何谈创新与发展?
  现代信息科学告诉我们,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首先就是将事物抽象成一种简明的、近似的“形式化”模型。这种模型强调了事物原型的本质,而扬弃了它的次要因素,求得某种规律,以指导同类问题的解决。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将事物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复杂转为简明。用高等数学术语的话,这也就是所谓科学“建模”的过程。模式化或程式化意味着科学研究课题的解决和成型。“科学研究的绝大部分工作就是实现对问题的形式化描述和建立模型”;模型也是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14]信息科学所说的模型与本文所讲的模式或程式在这里应是同义词,其中都有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和定律这种内涵。完全可以说,没有程式或模型,就没有计算机,也就没有信息系统。
  八股文体式的形成、发展和定型的过程,用高等数学术语来说也就是八股的建模过程。八股文体式定型后的历次试题,是其整个体式或系统主要属性的抽象和模仿,但不是全部属性的复制。并且,这些试题及要求显得复杂而明了,高雅而客观,“花团锦簇”又整齐规范,被人称之为“一种高级的汉语文字游戏”。[15]它基本上能使应试者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技巧,又有考官易于掌握评分标准的章法限制。从而在八股文定型后的数百年里,历代许多才华横溢的士子就是在不断分析考究这种模型的基础上,“破结”了一个个近似的、不超出这个模式或范畴的八股,从而登科及第,功成名就。从实践上看,明清以降凡500年,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打通仕途的,确是英才辈出。所以,已有人将八股文称为标准化考试文体,甚至在19世纪就已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具有智力测验的性质。[15]
  可见,八股出题、解题的程式化或模式化与科学有很强的亲缘关系,而其中又特别与自然科学接近。这里有一个更带普遍性和更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即若从网上查阅具有“模式化”或“程式化”关键词,在获得的所有文献中,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多对模式化或程式化持批判态度;但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文章却毫无例外地标榜模式化或程式化,认为它们是毫无疑问的理所当然的一种科学结果或科学的事物与状态:如各种各样的什么模式化或程式化研究、模式化或程式化设计、模式化或程式化操作、模式化或程式化养殖、模式化或程式化栽培等等,真是举不胜举。有的则把“程式化强”或“模式化强”看成是优特点,视为高效、优质、科学的代名词。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什么程式化法律文书、模式化决策、程式化经营、模式化管理等,也都是一种肯定的描述。而汉字的程式化文字造型模式和组合规范,则“创造了自己鲜明的文字特色和独特的造型思想”。[16]即使某些文学艺术,如通俗文学和中国传统戏剧,从表现形式上也完全可说是程式化或模式化的文学艺术。我们知道毛泽东对党八股似乎恨之入骨,但他自己却又对程式更严厉的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
  由上可见,这个世界有时要特色,要多元化,要不同声音,不能一概而论;但程式化、模式化,或规范化乃至标准化等,确是一种实际需要,特别是人类批量生产、重复工作和几乎所有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模式化或程式化既然这样普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或必要以此去指责和苛求八股文呢?
  八股文除了在结构上程式严密而与科学的研究模式相似之外,其措辞造句上的严格规定与科学的语言表述原则亦无两样。以上比较的可说是八股与科学的思维结构,而思维同语言是紧密相连,很难截然分割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思维结构,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但因论述的需要,这里还是要粗略类别。 
  与逻辑严密的思维结构相适应,八股文和科学语言一样,都力求精炼、规范、明确与直白,要求一是一、二是二,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尽量避免歧义。既不能像自然语言那样含混、冗长、随便、无序;又不能像艺术语言那样浪漫、华丽、夸张、虚幻。当然,八股文还远谈不上是什么科学语言,但很明显它是朝着那种标准化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八股文的简明、直白及相对固定、呆板,甚至遭到了不全算是文学家的鲁迅的讥讽:“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和,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省力,又不费事了。”[17]这种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是客观的。遗憾的只是,八股文文字表述上的规范化及考试的标准化趋势未能继续发展。因汉字本身的象形与方块文字的特征,使中国人在历史上更难原创一套科学的专业化术语、符号及代码系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贻误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九中介绍制轻粉(Hg2CI2),虽然在当时世界上来说还显得很前卫,但也只能用下列冗长的自然语言表示:“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而用西方近代科学语言符号表示,即为: 
  6Hg+2KAI(So4)2+6NaCI+O2=K2So4+3Na2So4+AI2O3+3Hg2CI2 [18]
  以上可见,在语言表述上八股文与科学也有不解之缘。特别是到了信息时代,这种简明直白、严谨规范的不产生歧义的科学或“八股的”语言更是新兴学科《计算机语言》的基础。
  最后,我们可以来应对所谓“学术论文新八股”论者的责难了。通观作者那篇约1500字左右的文章(不知是散文还是杂文),实际上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观点。只是在那儿乱捅一气,虚晃几枪。如要么数落几句学术论文要求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新八股”气;要么就是回忆几十年前曾看过的几篇据说是很经典的学术美文。让人不解和疑惑的是,这位先生究竟是通国学还是长西学?照其文中道“新八股”“据说这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之语气来看,是不太了解当今以电脑技术、信息科学、现代目录学及知识产权等为背景的国际学术规范。因为他头脑里只要稍微有一点诸如“数据库”、“电子检索系统”这样的概念的话,也就不会去诘难著录参考文献和标注关键词及撰写摘要这些学术常识的。在这里我甚至感到没有必要或者羞于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但就那篇文章的文字功底来看,想必这位先生还是有些国学基础的;可在学术性著作中引经据典加“注”或“注释”,也是中国古代经学与考据学历来的传统,怎么却又责难学术著作那“一大堆注释”呢?真让人莫名其妙!
 
  
  2004-5-27 9:11:58
陈岩锋
注册:2003-7-28 21:09
等级:用户
QQ

   话犹末了还要申明一下,笔者并不走极端,认为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在非关键之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艺术语言及自然语言(许多时候,作为母语的自然语言还是理解科学语言及艺术语言的基础)。故这里再引另一位周氏兄弟一段“非科学语言”作结:“八股算是已经死了,不过,它正如童话里的妖怪,被英雄剁作几块,它老人家整个是不活了,那一块一块的却都活着,从那妖形妖势上面看来,可以证明老妖的不死。” [19]科举与八股在清末被中国人遗弃,但据说却被西方人拾之改造成现代文官考试制度,并将其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 八股的妖雾,科举的幽灵,仍在世界游荡。
  
  参考文献:
  [1] 金克木.说八股[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 张中行.《说八股》补微[A].张中行作品集(第6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 何怀宏.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重估[J].战略与管理,1996,(4):1-10.
  [4] 刘海峰.八股文百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90-97.
  [5] 孟宪实.论科举只得完结[J].广东社会科学,2001,(2):72-79.
  [6] 王立雪.反对新闻八股[J].新闻战线,2001,(3):35-35.
  [7] 王瑛.“新概念作文”对应试作文教育的颠覆意义[J].安康师专学报,2002,(3):79-81.
  [8] 白来勤.总结当忌“新八股”[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2):47-47.
  [9] 孙焕英.反对“字八股”[J].湖南教育,2002,(3):47-47.
  [10]火奂.营销八股批判[J].中国商贸,2002,(4):20-23.
  [11]傅国涌.学术论文“新八股”[J].社会科学论坛,2003,(2):35-35.
  [12]陈光.八股文体式源流考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60-63.
  [13]王凯符.八股文概说[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14.
  [14]张维明,等.信息系统建模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1—2.
  [15]刘海峰.论科举的智力测验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112—117.
  [16]顾卫国.宋体字程式化形式论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5):662-665.
  [17]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3.
  [18]张莲云.浅析化学语言的类型及功能[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3):58-62.
  [19]周作人.看云集·论八股文[Z].长沙:岳麓书社,1988.
  [20]八股文专题[Z].中央电视4台,2003-05-08(07:20).
  2004-5-27 9:12:52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