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3
星期三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文论空间→2003年中国诗歌印象
  本文为 马知遥 原创  总点击数:110  本周点击数:3  回复:9
   贴子主题:2003年中国诗歌印象
马知遥
注册:2003-7-28 22:12
等级:用户
QQ
2003年中国诗歌印象
 

作品说话:2003年的中国诗歌

马知遥

 

2003年的中国诗坛看似平静,其实在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巨大的变动。不说各种官方文学刊物开始重新恢复了诗歌栏目,单看开始复刊和创刊的各种纸制媒体对诗歌的重视,让人突然感觉到诗歌的春天突然来到。前几年,诗人们把诗歌看做鸡肋,现在他们发现伦为鸡肋的诗歌又开始登堂入室。许多大型诗刊比如《绿风》《诗歌月刊》《诗选刊》等都先后推出了“各省诗人作品巡展”“重点诗人推荐”“青年诗人作品展示”“80后诗人作品选”“女诗人作品展”等抢眼的栏目,以期及时发现和推出好诗。而一些知名诗歌刊物如《诗刊》《诗选刊》也以重奖的方式推出年度诗人大奖,优秀诗人奖等,奖金高达万元。这让本来贫瘠的诗坛恍惚间产生了某种幻觉:写诗也可以挣钱了。

在这一年中一些民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而这些民刊凭借着诗人的名望和诗歌的质量,以及越来越优越的刊物印刷质量同样赢得了诗坛一片叫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名牌的官方诗刊及时地看到了民刊的优势,放下架子为民刊宣传叫好,出现了“民刊作品介绍和大展”“民间诗歌社团展示”等,南方的《红豆》杂志,北方的《诗歌月刊》为此积极做着呼应。而民刊中的《诗歌与人》《中西诗歌》堪称民刊的旗帜和榜样。它们在诗坛的名声因为其出版造成的影响正和它的主持者的名字一起为人们记住并创造着持续的影响。

2003年诗坛值得记忆的大事是由老牌诗歌刊物《星星》联合传统媒体中的新锐《南方都市报》以及新浪网站联合举办的“21世纪甲申诗歌风暴诗歌大展”,将2003年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这次大展时间长,媒体参与众多,选稿面广,几乎囊括了近年来活跃在网络民刊官方刊物上的所有实力诗人们,可以说为近几年的诗歌在2003年做了一个总结。

无论怎样热闹的诗坛,势造的如何热闹,我以为最关键的还是诗歌本身。诗歌的质量如何是检验一个时期诗歌创作繁荣与否的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抛开大的背景,我只从诗歌文本出发,试图理清2003年以来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成绩和创作的特点。

 

一、 自然性写作让诗人传统绵延

 

我们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借物咏志,借景抒情的传统。这样的咏怀事占据了诗歌的大部分。从创作的角度看,诗人们有意无意地取了相同的视角:从自然出发,物我合一。而“物我合一”的创作理念无形中又暗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老庄哲学思想。所以,有什么样的哲学高度或者说心灵高度就有怎样的诗篇。

2003年的中国诗歌取自然角度的诗人大有人在。可以说正是他们在这个诗歌大变革的时候,继承了诗歌传统同时又在积极地发展它。在这类诗歌的优秀诗作你可能已经看不到传统咏物诗歌原初的影子,已经完全当代化。它们用尽可能朴素的语言,简洁的形式表达从自然中获得的收益。它们甚至很少传统咏物诗中的意象,拒绝意象成为它们区别于传统的重大特征;意义创新也是当代自然性写作区别过去咏物诗的重要方面。不会再出现对某几种植物或动物概念化的抒情,这会让新诗人们感觉是创作的平庸。他们尽可能地推陈出新,让笔下的自然妙趣横生。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表面上一些诗歌是在写自然,其实自然已经是一种符号,作者借这种符号化的自然委婉地表达着更多的意义。

比如江一郎的诗歌《在低处,甚至更低——》:

在低处,甚至更低,我见到草//被日光照耀,或陷入什么也照不到的地方//一簇簇那么卑贱,而又//沉默地绿着    在低处,甚至更低,我见到泥巴//这些丑陋的阴冷的//被踩在脚底,永远被踩着,更糟的//与垃圾埋在一起   在低处,甚至更低,我见到蚂蚁//这世上,谁在乎一只蚂蚁//如此弱小,如此不起眼//在大地最低处,活着无人理睬//死去,有谁痛惜

在低处,甚至更低,多少庸常的事物//被我看见,又常常被我漠然地//遗忘在生活的角落里

在《即景》中,诗人魔头贝贝这样写道“暴雨之前//万事万物都沉浸在//闷热的黏黏的苦中。//张着空洞的嘴//它们等待//震撼和清洗//一棵树将被炸雷摧毁//或某个人。//有一次在山中我感到寂静的时间摧毁一切”

两位诗人的视角看似都从景物出发,其实这些景物勿宁说是为配合作者的抒发服务的。过去咏物是触物生情,情从客观对象物生发,而当代的自然性写作者是从内心出发,通过客观景物诠释自己的思想,那些景物成了诠释他思想情感的工具,充分让内心的深度和外物达到契合。因此当我们看到何来《黄昏的教堂》谢湘南的《雨》看到印子君的《原色》陈亮的《秋天》卢卫平的《椅子》《光芒》泉子《一粒微尘》北野的《当紫丁香最近在公园里开放》三子《灯盏下的村庄》长岛《总是在暮色中开始了告别》郁葱《一条河流》梁晓明的《雪》李琦《落雪》等作品时,我们会诧异于,不同的诗人竟然同时在改变着过去咏物诗歌的形式,几乎在用自己内心敏感的神经感应着自然,通过自然万物朴素地表达终极的关怀——生命爱情理想,他们的作品自然地成就了当代自然性写作的美学风格和写作路向。没有主义和宣言,这些诗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却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念,他们的作品在这样诉说。

 

二、 日常性写作显示了口语诗歌的魅力

 

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并没有削弱诗歌的艺术魅力而是增加了它面对现实的力量。而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现实主义诗歌是不是就是对大好形势的歌颂对先进人物事迹的宣扬,或者对重大事件的记录和剖析,这是不是能够成为诗歌关注现实的表现?

我以为,在新诗发展以来的很长的时间里,诗歌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了革命需要为了抗战需要为了配合形势发展需要,的确表现出短平快的写作风格和宣传力度。但那是诗歌吗?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事过境迁,那些凡是充满历史功利主义色彩的诗歌无一不被人们遗忘。原因关键在于缺乏艺术性,缺少撞击人性的力量。假大空的情感抒发让诗歌成了标语口号成了政治的传声筒。

但诗歌应该关注怎样的现实?这是作家和诗人们常常扪心自问的。一个不关注现实的诗人他本身就会受到来自读者来自内心的谴责,关注现实几乎应该成为诗人的天职。而这样的思考本身就加速了诗人的心灵高度---------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他们自觉的追求,即对现实人生中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关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心灵。

现实主义精神使得当代诗人们开始发现日常琐碎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诗歌的精神,充满了人性的内容。而这样的思维调整促使了在话语形式上的变革,口语化诗歌为诗人视角的转变提供了最为便捷的工具。在这一类被称做“日常化”写作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题材取自日常生活,日常人物,日常的感情,作者不轻易出场也不下判断,而是在叙述中让日常生活的诗意自然呈现。而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深度内容也自然包蕴其中。

“春天的傍晚,下班回家//我看见一个推销员在敲邻居的门,//“您手上的牙刷他们一把也不会买//------别人也一样。”出于礼貌//我没有告诉他这家人的胆小和吝啬。//年轻的推销员涨红了有些油滑的脸,把辩驳的声调降低到辩解:“不,不是那样,也许,我走运//他们买了三把牙刷------但是,钱//钱不对,多了,是,多了五毛。”//我看了看走廊外,天太阴沉,//我心情太坏,不能原谅他刺耳的//外乡口音,出现在这个疲倦的时刻。”(清平《推销员的故事》)好像是在叙述故事,但它的叙述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而是带着明显的电影镜头化和特写的方式,展示的是情节中的细腻,所有的诗人主体的声音几乎隐匿,然而进入我们阅读视野和触动我们灵魂的却仅仅是情节的传达。好像冷冷的冬天的钢丝,在空中自有一番清冷的威力。“夜幕即将来临//大街上的人//包括被留校打扫完教室的孩子//都在低头赶路//只有一个瞎子坐在街边//仰望天空  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我顺着瞎子仰望的地方望去//有星闪烁”同样也是日常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叙述,我们看到这首诗歌更多的动用了隐喻的手法,让我们透过生活的表象看到了“即使盲人瞎着眼睛但他们心里也有着明亮的希望”,进一步生发开去,我们还可以认为该诗想表达一种禅意:我们所有人都可以看见星光,我们却没有看星光的一份心。

日常性写作中我认为还有一类诗歌,它们也是叙述,也是情节的逐渐展示,但它们拒绝隐喻,而是借情节的荒诞性表达生存和生活的荒诞主题,让从看似真实的荒诞中体味人生的味道。比如宋晓杰的《长途客车上》:

想象不出,六个小时六百公里//我与临座的男人都触到膝了//却没有交谈---------诸如天气、物价、球赛、战争//我都可以说上两句

他望向窗外、打盹、吃食物//看矿泉水瓶上简单的说明//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并庄重地把矿物质送入体内//我则在充满国恨家仇的书中//心惊肉跳//时间和武功在字里行间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一些相干的人和事//以及不相干的//纷纷都在我的眼前晃动、穿行

“终于到站了!”//我伸个舒服的懒腰自言自语//那男人猛然侧过头//微笑地对我说://“长途客车真累人!

从日常生活出发借助隐喻,借助叙述的冷静传达,借助情节的荒诞表现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构成了日常性写作的共同特征。这样的品质在大卫的《内心的剧场》凡斯〈〈裸体一日〉〉杨子〈〈生活的泥浆〉〉叶辉〈〈慢跑〉〉马季〈〈我看见有人正在消失〉〉代薇〈〈衬衫〉〉树才〈〈偶尔〉〉〈〈的哥儿〉〉西川〈〈体验〉〉刘立杆的〈〈坡顶上的房间〉〉等作品中都能体会到。尤其是刘立杆的长诗〈〈坡顶上的房间〉〉:本诗借助着日常的叙述交代了两个新人如何住进房子,如何在楼里体会到咆哮的争吵和日常平庸的生活场面,就像诗中写的“整整三年,我们微不足道//生命从未在这里留下//丝毫痕迹---------直到我们//在开始热起来的七月搬走//在整座筒子楼被拆除以前//——同一个下午,我们半失业的//邻居吊死在过道里的大水管上//毫无理由,像卧室里爆炸的灯泡

像突然滑丝的龙头,关不拢的门//毫无理由——我们似乎因此痊愈了//因为搬家,或是因为//这个陌生人-------他代替我们死去”然而正是在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里,作者发现了生命的悲哀和宿命,看到了纷乱的世情和悲悯的市民,也看到了人类的局限。但所有这些的思考都没有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而是静静地诉说,用故事用逐渐展开的情节透露。尤其最后这几句具有震撼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苦之重,在邻居那里得到了解决-------自杀,而这好像是代替自己去做的。这好像又成为活下去的理由。

 

三、 私密性写作透露身体语言的真谛

 

有人曾经断言,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进入了个人化写作的时代。我想这是对的。个人化写作意味着审美的多元化,题材风格的多元,写作手法的多元。而个人化风格的显露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诗人自身对自己个性语言的把握和对自我内心的独特的表达。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同样内心世界的隐秘性也决定了风格和语言的独特性。怎样将个人的隐秘自如地艺术地表达,成为当代诗人们探索的话题和诗歌技艺的一项考验。而一个事实无法否定,读者对私密性写作的关注在不断加强,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潜意识的“偷窥欲望”,更多的是想从诗歌写作者表达的个人经验中看到自身隐藏的情感认识,以及自我发现和解决之道。更确切地说是找到一条私密的交流空间和通道,完成自身的疗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人类学家提出来的文学对精神的疗救作用是有道理的。而在2003年的诗歌阅读中,大量私密化诗歌作品的呈现让我感受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从身体出发,表达的是从身体感触到的切肤之痛。而身体的感受恰恰是人类最敏感的表现,上升为诗歌就是语言的延伸。而私密性写作的精彩篇章大多出自女性之手,这也许正是男女诗人的性别差异性决定的她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女性的敏感细腻更容易表达身体传达出的潜意识内容。比如在匪君子的〈〈往事〉〉中“你曲身的地方,盆骨正在悄悄生长出衰草//一些东西被漏了出来”“女人的空间冷了”,“有人不止一次//在枕边这样写着,趁天还没来得及黑以前//摸出一个答案,拴在门外//十年了,看更人手里已空无一物”看似抽象得意象其实在不断地暗示着女性内心的荒凉和凄清,表达着女性空虚的爱情和悲剧的一生。而语言完全在写身体的感受,那属于女性的身体感受。赵丽华在〈〈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醒着〉〉中这样表达自己私密的感受“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醒着//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想你//我不能再向你身体移动半步   我再也撑不下去的冰壳/只消轻轻一碰,就都碎了   一片一片的冰//一片一片的裸体//一片一片压痛了夜晚”这首诗歌的阅读首先来自身体的感受,我们能通过作者看似随意的表达中觉察到那些有意为之的语言,尤其那些明显是身体暗示的词语,有着难言之痛有着女性的矜持和火一样的渴望。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奇特的可触摸的感受,真实的感受。而女诗人路也的〈〈身体版图〉〉更是用锐利的声音喊出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并且借对身体的诠释表达着肉体的饥饿和情感的缺席,有着山崩地裂般的力度和横扫一切的力度,她的诗歌不遮不拦,用象征的手法把身体语言真正做到了有行必录,自己成为自己身体的观察者,身体的阴晴圆缺通过诗人自身的记录得到了最情感化的表现。所以“我的身体地形复杂,幽深、起起伏伏//是一块小而丰腴的版图//总是等着被占领、沦为殖民地//它的国界线是我的衣裳//首都是心脏//欲望终止于一条裂谷-------你对我的侵略就是和平//你对我的掠夺就是给予//你对我的破坏就是建设//疼痛就是快乐//粗暴就是温柔//雷电交加为了五谷丰登   但大多数没有你的时候//这版图空着,荒着,国将不国//千万里旱情严重到//要引发灾害或爆发革命//其质地成了干麦秸,失去了韧性和弹性//脆到要从中间“咔嚓,一折两半”相对于女性细腻的私密化写作,男性诗人们的私密写作就显得粗犷而且大量地用汉语的歧义和隐喻性表达着对性对暴力对命运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轩辕轼轲〈〈需要〉〉:“需要有一把斧头//并不是劈开我们//心头的冰山   而是劈开这个想劈开冰山//的念头   被这个念头//所冻结//我们在严寒里自作自受    浪费掉了多少个春天”,此外马季的〈〈人到中年〉〉张执浩的〈〈理想〉〉沈浩波〈〈爱情是一首诗〉〉李元胜〈〈私生活〉〉车前子的〈〈向日葵〉〉都不约而同地使用着私密性写作的方法表达着身体欲望和他们各自的语言天赋。

特别是〈〈向日葵〉〉从语言原型的角度分析,那完全可以看成男性欲望的表达。而这种欲望确切是什么又为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空间。

 

四、 戏谑性写作让后现代意识凸现

 

    90年代以来诗歌的后现代意识空前地高涨,对既有价值的质疑,对文化的反讽,对规则的丑化,对崇高的贬损等都充斥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中,2003年的中国诗歌这样的特征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戏谑性的写作为后现代意识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几乎是在喜笑怒骂中,诗人们巧妙地表达着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构成对主流文学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挑战和解构,过去在先锋诗歌中标榜的“我思故我在”,在戏谑性写作中可以说是“我游戏我存在”“我戏谑我存在”,现代主义的理性也就在一片后现代诗人的解构中支离破碎,诗歌还原为事物本身,所谓还原到词语的本来意义。因此,表现在艺术效果上就是黑色的幽默、冷酷的嘲讽、逼真的戏仿。

“可以娶蜜蜂为妻//尽管她是吵了一点//但毕竟是空姐啊    蝴蝶美丽得有些愚蠢//一瓶法国香水大概可以搞定//好在她有一点梁祝的韵味    蜗牛挺不错的/虽然笨一些/总算是有一套房子嘛    嫁给蜘蛛也行//丑是丑了点//可人家是搞网络的呀   知了就免谈了//他会在婚后撇给你一个空巢//去别处宣泄短暂而热烈的爱情”(孙晓杰《某些动物的择偶观》)虽说是在写动物却是在反讽人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趋向。在一个道德失范的无序阶段,人将伦为动物。

“我向一地鸡毛致敬。//我向风中飞的鸡毛致敬。//我向飞抵天堂的鸡毛致敬。//我向飞抵天堂后,//上帝一口气吹下来的鸡毛致敬。//我向重返人间的鸡毛致敬。//我向鸡毛掸子致敬。//我向父亲揍我的鸡毛掸子致敬。//我向我揍儿子的鸡毛掸子致敬。//我向最后折断的鸡毛掸子掉下的鸡毛致敬。//我向我一地鸡毛的生活致敬。//我向弯腰捡鸡蛋的老母亲致敬。//我向经常为我煎鸡蛋的爱人致敬。”(张玉明《致敬》)把“致敬”这样一个代表庄重和礼仪以及诚意的词汇用于庸常的事物“鸡毛”“鸡毛掸子”,在让你忍俊不禁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庄严感正在消解,生活就如同一地鸡毛那样紊乱而无序,一切都充满了偶然和必然,好像在上帝的一口气里生活开始鸡毛一样的沉浮,而我们身陷其中还要不断地为限制和规约我们的权利和规则谄媚,而“致敬”同样无处不在地出现在亲情中,更是让人感到了生活的荒唐,看到了亲人间的疏离。这样我们看到了后现代的“无意义”的追求,感到了虚无和迷惑。在《情人节》这首诗里,诗人朱零在诗歌的开始用近乎纯洁和神圣的一本正经表达着一个人的情人节心理,语言简洁熟练,只在最后戏谑化的效果陡然出现,将刚刚传达出来的圣洁和崇高感瞬间推倒,让诗歌像倒下那样倒下,造成的语言的破坏力和阅读的冲击更强。最后他是这样表达的“他回绝了几个//暧昧的电话//删去了手机中//几条足以诱人犯错误的//短信//他的老婆//在家等他//一个美满的家庭//在等着他//今天  他要做一回//好丈夫  好男人    偷情谁不会//赵挺五心想//傻逼才选今天呢”,此外用戏谑的口气嘲讽现实,用无奈的笔调表达无奈表现在王一兵的诗歌《股市》《梦想》杨明的《市场之歌》商震的《又讹传讹》等诗人的作品中。

 

当然2003年的诗歌不仅仅只是以上所举的四种写作视角,从不同的价值趋向上,从不同的写作风格等立场去看诗坛又会有别一种景观。另外通过对过去的传统文化的贯通或者戏仿出现有于坚的《长安行》伊沙的《唐》等长诗,为诗歌写作又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文本,同时也让新诗发展以来的汉语言在诗歌中得到了更为有力和全面的展示。使得诗歌的活力也在他们的创造下获得了重生。限于篇幅对这样两部长篇诗歌不再具体分析。

2003年后的新诗必将沿着86年新诗大展之后的路继续前进,让探索和包容的艺术不断开出奇异的花朵,在口语化已成潮流的情况下,怎样让口语不再因为风格的单一性,语言的趋同性而失去创造的活力,让口语化继续焕发出生机当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应该努力思考和做的。(7360字)

 

联系地址:250100  济南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信箱  马永生

2004-7-29 20:55:34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马知遥
注册:2003-7-28 22:12
等级:用户
QQ
提体
  2004-7-30 12:08:43
王晓华
注册:2003-6-28 13:10
等级:用户
好!
  2004-7-30 12:30:40
马知遥
注册:2003-7-28 22:12
等级:用户
QQ
握手
  2004-7-30 14:26:02
王晓华
注册:2003-6-28 13:10
等级:用户
句子再短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2004-7-31 13:17:34
马知遥
注册:2003-7-28 22:12
等级:用户
QQ
好,吸取经验
  2004-7-31 18:22:37
马永波
注册:2003-6-26 18:12
等级: 系统管理员
QQ
老马的写作在哪里啊?
  2004-9-10 21:40:05
白舟
注册:2004-2-14 15:00
等级:用户
QQ
上!
  2004-10-14 17:01:31
汤养宗
注册:2003-6-28 10:58
等级:管理员
怎么没有写到老汤呀?
呵呵
  2004-10-14 17:35:08
晓凉
注册:2004-7-25 14:42
等级:用户
QQ
值得一读!
  2004-10-15 15:48:35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