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缺少了些什么?/垃圾VS大师】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缺少了些什么?/垃圾VS大师】
●陈忠实:
我觉得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思想力量。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各种矛盾都已经展示得非常清楚,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留给作家:如果作家的思想不能超越普通读者,穿越当代生活和历史的力量,那么我们的作品很难震撼读者,拉近作者。
这个思想力量的形成,就要求作家的创作必须从生活体验进入生命体验的层面。生活体验的作品可能会有雷同,但进入生命体验的作品就很难雷同,这是本质的区别。比如昆德拉,他前期作品《玩笑》,应该是生活体验的作品,在当代中国都能找到,而后期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则是生命体验的作品,是我们的文学所缺少的。写作就像化蝶,一次次蜕皮,蜕一次皮长一截,这是生活体验;一旦蛹化成蝶,就变成了生命体验。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作家和作品进入生命体验这个层次。
■红尘子:
中国文学的审美和西方的主要区别是,一个和政治绑得很紧,一个和神学绑得很紧。我想陈忠实先生所讲的思想力量,实际上是指政治或非政治的力量。《白鹿原》就是非政治化的映谢。诚然,即便是生命的体悟和民族化的思考,也不是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学捆绑得东西越多越僵死。如果把一部小说当哲学和历史来读也太无趣。作家从生活的体验上升到生命的体验所形成的力量真的就对文学有利?传统思维所郁的陈忠实实际上说了违心之言。他通过小说的体来印证难道仅仅是人普遍化了的东西?他在解释生活而不是呈现生活。思想使艺术概念化的东西多了,而走向干涩。他理解的玩笑还是停留自我的感觉里面。《玩笑》中主人公在公交车上亵渎妇女,以为会等来一阵侮辱性的谩骂,结果被对拖去性交。这戏剧化的游戏,来自生活本身游戏的戏剧化,他通过作家的触角而真正展示出来,让读者进入他的艺术化游戏之中。我认为小说应该从涸竭的生命体验回到生龙活虎的生活,从经验偏执回到真正能散开能指的客观真实。
●仲呈祥:
站在一个读者立场,我觉得当代文学最缺乏思想的震撼力;而作为一个评论家,我觉得现在最缺乏的是能够凸现这种思想震撼力的评论,一种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和谐统一的文学评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评论生机勃勃,《人到中年》、《班主任》都是通过文学评论才脱颖而出的。可是现在,文学评论的声音很弱,真实的、有见地的评论很少。评论作品的艺术成就,我们要尽可能更深度地挖掘,从而产生更佳的效果。当一个文学评论者坚持自己立场的时候,才能最真诚地把作品推荐给广大读者,帮助读者把阅读的快感升华为美感。
■红尘子:
这是后政治后文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学才真正回到它的本体之中,恢复了它自身的面貌,回到它的技艺,回到它的三十六行之中。仲呈祥先生谈“思想的震撼力”明显缺乏对现时代艺术的处境和状态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之所以生机勃勃,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复兴思想觉醒的结果。但那些所谓的文学还有待于未来的考量。和政治绑在一起才有“思想的震撼力”,而有“思想的震撼力”的作品却往往不是艺术/或艺术品格不高。至于文学评论,我认为是对文学艺术本身的一种描述,这比鸡生蛋蛋生鸡更容易理解一些。我敢肯定当代文学的作品是丰富的,文学评论也是适度的,一切文学理论和观念反复进行着交锋,网络时代更催生了这一斗争那种过低评价现阶段的文学评论是错误的,而反之对评论有着过高的期待值也不是现代评论所应持有的态度。至于评论家的任务我以为,他应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和作者的介绍上,进入太深,或者说用自已狭隘的理解去框住读者我认为是不智的,读者不仅仅需要阅读快感和美,有时也喜欢吃“臭豆腐”,他需要在过于麻木的神经上有作品来刺上一刀,甚至喜欢血淋淋的感觉/他需要作品带来感觉往往是怪异的。
●莫言:
如果没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就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作品。可是如果说要体验触及灵魂的大痛苦,才能去创作出大作品,这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需要作家的想像力。
当代文学最缺乏的就是想像力。11年前我曾说过,没有想像力的文学,就像没有灵魂的狗。现在依然如此。作家缺乏想像力,就绝对没有说服力、可信性。小说要产生说服力,就得依靠作家的想像力。怎样培养,各有各的招儿。我突然想到,作家们可以多读读当地的报纸,也可以从社会中获得刺激,激发自己的想像力。
■红尘子:
想像力并不代表所有智慧能力。也不可能带着语词去冒险。写作仅仅是把自己放在孤绝的境地去感知,仍后走出来。我不认为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能够触到事物的底线,甚至获得敞蔽的能力。我更不认为伟大的想像力就可以催生出真正的作品。我更不认为写作必须靠形容词堆叠而成。写作就是写作跟想像力无关。他只要埋头苦干按生活的模样反复地雕凿准确地捉住生活的形状来,这就够了/屎就是屎,如果把它想像成黄金是不智的/太多的想像是有害的,太多的想像反而曲解了生活,把作品推向绝望的境地。
●张抗抗:
文学缺的东西真不少。这十多年来,文学处在比较强调技巧的时期,所以有了很多的“花拳绣腿”,所以我觉得还真的少了一点“真弓真箭”。文学有时也会缺乏独创性或者是创造性。现在我们大量地学习了西方新观念,但往往只是很简单的模仿,有时甚至只是一种翻版。我们缺乏一些我们独创的、可以被西方借鉴的东西。而我想说,最缺的是什么呢?文学还是有点缺“钙”。缺钙容易得软骨症,缺钙容易产生很多问题,面对很多压力都会萎缩。面对市场的时候我们缺“钙”,面对文学本身我们也缺“钙”,我觉得我们的文学作品依然缺少批判的力量。到底用什么来补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当中,希望我们坚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就是一种使人能够站立的力量。
■红尘子:
文学其实什么也不缺。作家最可怕的是,老是指点文学,按他所固有的僵死的观念,去衡量文学。其实文学在民间的丰富性,尤其在网络,天才们此起彼伏,好作品每天都有批量生产。这是机器文学的时代,它的产量是惊人的。这些作品中各种招式都有/这一点是那些正统文学家所要确知的。文学首先是技巧,是回到文学本身,以技巧为美。这怎能是花拳绣腿呢?文体的革命实际上是形式的革命。文本必须依靠形式。中国文学史的革命也在形式。那些在形式所郁之下内核则无不“进则思儒,退则思道”带着极强的政治功利。在物化了/奴役化了的生命存在中,是不可能“真弓真箭”的。其次文学必须停留在词上。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词。那可不是在美的面纱蒙蔽下的词,而是赤裸裸、赤膊上阵的词,深入骨血中的词。那些在矛盾中互搏,在欢乐中麻醉,在痛苦中煎熬,在蹂躏中生长的词,那些在风中被污染了的呼唤……在当下的社会它的代词只有“垃圾”。至于文学的本土化的问题,这一点也用不着担忧。用汉字表达的任何语言都是中国化了的。我们借鉴外国文学,只是我们的环境已经到了外国产生那种文学样式的社会环境,它本身是一种自觉的状态。岂能是强势文化所能征服了的。再则一个自信的文化是不会要求成为别人借鉴的。落后的文化生态环境谁也不要妄想别人对你的学习。一个弱智化了的社会意识形态,谁能有“独立的人格”,而获得“一种使人能够站立的力量”呢?
●鬼子:
现在的文学,快餐读物漫山遍野,原因可能在于出版社和众多的写作者需要生存的缘故。对此而言,小说创作的最大缺失当然还是如何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也就是说能让人感到意外的作品,我相信有不少优秀的作家一直在暗暗努力。在如今,当中国作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创作基本上是“循规蹈矩”的创作,因为我们的出版社和我们的杂志社包括我们的报纸,也都是这样的,文坛的毫无意外其实跟其他的毫无意外是相似的,不是吗?
■红尘子:
写出让人感到意外的好作品。把“循规蹈矩”作为写作的天敌。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时时接受被摔打的位置,告诉人们写作的自信而不做应声虫,倒着走路,闭眼看人,嘴上填满粪便,头上结满鸟窠……他有可能怪异丑陋令人厌恶恶心甚至惊悚恐惧……鬼子的言论我基本取支持态度。
2003-10-19汪峰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