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3
星期三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文论空间→江南梅请
  本文为 马永波 收藏  总点击数:86  本周点击数:2  回复:1
   贴子主题:江南梅请
马永波
注册:2003-6-26 18:12
等级: 系统管理员
QQ
江南梅请

自述
马永波


让一个写作者谈论自己的写作无疑是件尴尬的事情。写作(尤其是诗歌写作)本身的神秘性往往迫使我们缄默。而写作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又不允许我们站在诗歌的前面,代替文本本身说话。所以,我这里的自白也只能是对我写作的某一侧面的模糊描述。总的说来,我在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主要的关注点落在了“真实”上面。我对虚构与真实、词与物等等关联域的问题更感兴趣,对趋向客观的诗歌更感兴趣,对经验和工作比对灵感和激情更感兴趣。在我而言,诗歌不再是抒发一己之私(情志)的工具,而是发现存在的一种方式。诗歌不是“to tell”,而是“to show”;不是“to mean”,而是“to be”。我厌烦了诗人在诗中告诉我们什么什么,而更想听到世界本身透过诗歌向我们说话,更加倾向于诗人的“无名”状态。从这点上看,我的诗歌观念近乎原始,我仍然认为,诗人只不过是诗歌借以显现自身的一个工具。在古时候,诗人就是祭司、巫师和炼金术士。他是神灵与凡人的媒介。我曾在《神人之间》中这样写到:
“人不能直视太阳。同样人也不能直接面对神灵, 在他们那过于强大的存在面前, 人, 会像一道光线一样消失。与神的沟通, 必须借助于某种中介, 飞鸟, 野兽, 学语前的孩童,纯洁的疯子, 巫师和诗人。人先在的神性在现代已逐渐退化, 再不能踏上彩虹的故乡。而飞鸟, 野兽, 心灵无染的孩童与诗人, 则保留了部分的神性。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丧失了与另一个维度存在的交流, 人类的生存便会贫乏, 不再据有深度。”
在激光的跃动已经取代了树叶的闪烁的时代,分辨真实已经成为最迫切的任务,甚至是一个诗人的写作道德所在。发现存在的真相比宣扬个人“真理”更为重要。如何在诗歌中抵达真实?而不是表现个人的所谓境界,这是个问题。真实不单单指真情实感,甚至也不是对外在现实的近乎客观的描述。“现实”和“真实”是两个概念,甚至有时是完全相反的。“现实”是人为可以制造的假象,而“真实”则是由更高的存在来主宰的。数学家曾告诉我们,“宇宙是头大象,当你仔细地研究它时,它便消失,它就变成了它自身的一种描述。”在人的意识与终极真实之间,永远隔着一道“量子帷幕”,那后面的东西是人的智慧所不可企及的。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讲,人是无法认识真实的。人所能认识的只是所谓“现实”而已,而现实又往往是文化和权力的虚构,是语言中的现实。单向度的线性诗歌恰恰构成了对事物的遮蔽。也就是认识到这一点,我明确提出了复调、散点和伪叙述等诗学主张,以期依靠这些技术来实现(或者说是趋近)“客观化”的诗歌。
这里,复调和散点透视是为了破除线性时间的神话而提出的。而伪叙述是90年代真正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诗学命题之一,它不单单是技术,它和人对真实的把握有关。伪叙述区别于传统叙述之处,在于它重在揭露叙述过程的人为性与虚构性以及叙述的不可能性,它是自否的、自我设置障碍的、重在过程的叙述,它将对写作本身的意识纳入了写作过程之中。凭借揭示出诗是一种发明,将注意力引向文本的技术和自治,或者将注意力引向理解的问题上来。伊哈布·哈桑将这种“无以言表”和“自我质疑”的特性定义为“不确定的内向性”,即文本的自我指涉,文本的意义并不通向外部的客观世界,而只是存在于文本自身,只是揭示文本形成的过程。
典型的伪叙述文本有《伪叙述:镜中的故事或其谋杀》、《简历:阿赫玛托娃》、《历史片段系列》、《本地现实:必要的虚构》、《眼科医院:谈话》、《默林传奇》及若干短诗。《眼科医院:谈话》利用细节无限的增殖使对对象的描述变得恶梦般地无法描述,从而坚持了对语言再现功能的怀疑。在《伪叙述:镜中的谋杀或其故事》中,我们起码可以发现这样的几个意识层次:一次谋杀;以一次谋杀为题材的戏剧;一个演员、凶手、叙述者为同一个人的故事;作者的身份层次。它仿佛一个人在半睡半醒中开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平庸的歌剧,在恍惚中,这个人将听到的只言片语结合到自己梦中关于童年、爱情的回忆之中。现实(那现实是电视中的现实、伪现实)与梦的互动。诗中故意造成的人物身份的混淆与暗中置换,情节的非完整性及不可索解的细节,都是出自精心的设计。
所以,伪叙述的诗歌绝不是对物象的冷静描绘,因为那样的描绘仍然出自一个固定视点。伪叙述的诗歌至少要求有两个以上的意识层次和多重的透视点。在语言样态上,反而因其复杂而显示出非凡的“主观性”和异质混杂。因此,口语本身决不能满足几个语境彼此颠覆的复杂运作。可以这么说,在伪叙述的诗歌中,词与物、内与外皆是可以互相翻转的。伪叙述的诗歌既不是能指也不是所指。在前者,诗将成为纯粹符号的组合,成为声音的象形,变得抽象和不及物;在后者,诗将被物(对象)消费掉。诗歌也不是能指和所指的合一。不仅仅因为合一是一种空想。在口语中能指和所指确实有合一的趋势,因为口语较少多义的含混,但口语基本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信息交流的功能执行完毕,词语也就成了空壳,它只是载体。这样,口语诗歌就和别的文体(科学文献、散文等以传递信息为目标的使用语言的方式)混为一谈了。从这点上讲,口语诗不是诗。诗歌是能指链的滑动,这种滑动织成的网,无论多么密实,都会有人性的光和物的黑暗漏下。诗歌也是能指海洋中的一场海难,漂浮着船壳、货物、人的残肢等等,它们将逐渐消融在能指的海洋中,它们暂时的漂浮运动则呈现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没有边界,也不可能成为另外船只的指路灯塔。


主要诗歌作品:

希腊喷泉
炼金术士
小慧
电影院
眼科医院:谈话
本地现实:必要的抽象
伪叙述
默林传奇
凉水诗章

主要翻译作品:

约翰·阿什贝利诗选
毕肖普诗全集
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
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
1970年后的美国诗歌
英国当代诗选
希尼论文
文德勒论文


主要评论文章:

谈近年写作的客观化倾向: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
黑大春论
哑石论


 

2004-2-27 23:31:31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江南梅
注册:2003-11-12 08:26
等级:管理员
取了。
诗歌我到文集里拿好了。
  2004-2-28 0:28:12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