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仁 | 注册:2003-6-28 13:32 | 等级:用户 |
|
彩云之南的诗歌峰会 彩云之南的诗歌峰会 ——“中国昆明—北欧奈舍诗歌周”侧记
徐 江
多年以后,当喜爱汉语诗歌的年轻人们,回顾起2004年3月17日至3月23日这段时间时,他们无疑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首先,他们会发现这是地球这个像橘子一样不规则的星球上,非常普通、也非常平凡的一周——普通、平凡到了整个国家的公众,都在欣喜若狂地谈论一个名叫“马加爵”的大学生杀人犯在南方落网的故事。与此同时,与公众注意力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个名叫“中国昆明—北欧奈舍诗歌周”诗歌系列活动正悄然在杀人犯马加爵的母校所在地——昆明举行。 而正是这次活动,在汉语和内地的诗歌史上创造了几个第一: 1、这是欧洲知名诗歌节首次移往中国内地城市举行; 2、这是中国内地城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首次举办有地方政府参与支持的现代诗诗歌周; 3、这也是内地近几十年来诗歌活动中,头一次出现中外顶级诗人同台朗诵,飙诗、炫艺的盛大聚会。
缘起
“中国昆明—北欧奈舍诗歌周”的创意,得自于于坚、伊沙、尹丽川、杨旭恒四位诗人2002年赴瑞典参加“奈舍诗歌节”的成功。该诗歌节组委会主席戈依•佩尔松在为本次诗歌周手册所撰写的“前言”中表示:“他们的到访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与北欧诗歌之间建立桥梁的第一块石头。” 此外,昆明市委、市政府,对此次国际诗歌交流活动的高度重视;瑞典女诗人安娜在昆明创办的TC/G诺地卡的“中国—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中心”,对诗歌活动的支持;诗人于坚为了诗歌节能顺利落户昆明,除了运用自己多年的诗歌威望奔走呼吁外,还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大自日程安排、小自招贴设计,给组委会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建议;而作为昆明第一大报的《生活新报》,在时任该报编委、总编助理的诗人徐江指导下,在诗歌周开幕当日推出了八版特刊“诗行高原”,之后更以每天文化新闻、副刊各一个版的篇幅对诗歌周进行全程追踪。一时间,几乎形成了“春城无人不谈诗”的盛况。
人物
本次诗歌周共有来自14位来自北欧国家和中国的诗人正式获邀参加朗诵。北欧诗人计有:瑞典自特朗斯特罗姆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大师级诗人斯地格•拉尔松;冰岛杰出的女诗人琳达•维尔雅儿姆斯多提确;丹麦女诗人琵娅•塔夫德鲁普;出生于上海、出道于朦胧诗后期,后移居瑞典十多载、并翻译了大量北欧诗歌的瑞典籍华裔诗人李笠;挪威女诗人、学者爱尔德里特•隆德恩;芬兰“70后”女诗人卡特琳娜•歌丽班贝;此外还有来自瑞典的约尔根•加斯里尔维斯基以及安娜•哈尔贝里,这两位还是一对情侣。中方诗人则荟萃了“七月派”杰出代表牛汉,“朦胧诗”的中坚作者舒婷、严力、王小妮,“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扛鼎诗人于坚,以及“新世代”诗歌的重要成员唐欣、徐江。 诗歌周所特邀的观礼嘉宾,也云集了全国各地许多重要的诗人和评论家,如伊沙、徐敬亚、陈仲义、沈奇等。《诗刊》的李小雨副主编、《中国诗人》的魏胜吉主编、《人民文学》的陈永春编审、《大家》执行副主编韩旭等人,作为国内顶级文学媒体的代表,也专程受邀对诗歌周进行了观礼。云南本地诗人贾薇、鲁布革、艾泥、人面鱼等,专程从天津赶来诗歌周散发民刊《个》的诗人任知,也纷纷前来为新老朋友助兴。青年诗人水晶珠链、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则作为诗歌周朗诵主办方——昆明“诺的卡”酒吧的客人,参加了部分活动。除本 国媒体以外,本次诗歌周也吸引了一些境外记者的关注。
活动
可以说,本次诗歌周区别于以往国内各类大型诗歌活动(或节日)的一点,就在于它的“职业性”和“非联谊性”。这一点,可以说“诗歌周”是严格按照“奈舍诗歌节”在国外 的“欧码”模式设置的,仅从日程表上就能体现出来,试举一例——
2004年3月18日星期四
时间 活动安排
08:30 “职工之家”酒店附近的“近日楼”茶室集合
09:00 诗会在“近日楼”茶室举行,由昆明市委组织。 届时将向媒体及现场观众介绍与会诗人。 每位诗人将朗诵本届诗歌节诗集上的诗歌。
12:00 在“职工之家”酒店用午餐
14:30 自由活动或诗人之间交流及交换信息的时间 提供翻译(请参阅信息页)
18:00 在“职工之家”酒店用晚餐
19:00 Goy Persson, Stig Larsson, Anna Hallberg, Linda Vilhjamsdottir, 谢有顺,牛汉,舒婷,徐江及唐欣等诗人到诺地卡集合(两位中国诗人将由其他人代替朗诵,但是须同时到达会场)
19:30 Goy Persson, Stig Larsson, Anna Hallberg, Linda Vilhjamsdottir, 谢有顺,牛汉,舒婷,徐江及唐欣等诗人试音响
19:30 其他诗人到达诺地卡
20:00 主持致欢迎辞并介绍Goy Persson,由Goy Persson介绍将朗诵的北欧诗人 谢有顺将介绍中国诗人。 正式翻译由Jeff Crosby担任
20:10 由Goy Persson, Stig Larsson, Anna Hallberg, Linda Vilhjamsdottir, 谢有顺,牛汉,舒婷,徐江及唐欣等诗人介绍诗歌并朗诵。
每20分钟的朗诵间隙将由北欧音乐家Inge Sandelius 和Maria Wetterlund演奏北欧音乐。
巴士将于22:15——22:30返回酒店
正如大家看到的,以上仅是“中国昆明—北欧奈舍国际诗歌周”中一天的日程安排。而在那一周之中,诗人们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诗歌的节日氛围中。大家交谈、争吵、互开玩笑,但每一句话,几乎都与诗歌有关。
朗诵
朗诵对于诗歌和诗人而言,始终是一项带诱惑力的“游戏”。当然,对于这一“游戏”,无论朗诵者还是听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对于诗人唐欣而言,这是一次与国际同行、本土前辈大师以及同龄友人美妙的同场献艺。对于家世渊源与昆明颇深的徐江而言,则意味着“在母亲的故乡汇报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实绩”。对于于坚,则意味着参与中的怀疑,但这又不妨碍他为大家贡献出赢得掌声的精彩短章,他和翻译一人手举着一只盘子,站到台上:“谁能在这盘子中/遇见/泥土和种地的人。” 而作为倾听者,青年诗人任知在即兴完成的一篇题为《且听歌吟》的实录随笔中,对几天来的朗诵做了很好的描述: “北欧诗人的作品让我感受到“自然和谐”,用词干净。中国诗歌同样很有力量,汉字是最有穿透力的语言,每个字都是一粒子弹,它可以直接刺破人的魂魄。” 冰岛诗人琳达•维尔雅儿姆斯多提确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她朗诵《浪漫史》、《不用一字》深深震撼着我。《不用一字》里那么地干净利索,直抵核心。 旅美的中国诗人严力在诺地卡朗诵的每一首诗,都是完美的。《纽约、纽约》这首诗较长,严力诵读中抑扬顿挫。语调中充满戏谑调侃。当他诵完‘纽约、纽约/纽约在自己的心藏里面洗血!把血洗成流向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这句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鱼钩》很短同样很有震撼力。人处于一种微妙的位置,他令世界突然翻转过来。在这次诗歌节上,诗人徐江的朗诵是最令人感动的。他将自己的诗真正还给了‘诗歌’,尤其是《雾》,蕴意深刻,绵里藏针。作者用很常见的“雾”作为意象,表达了很复杂的情愫(这让我联想起东欧诗人米沃什)…… 瑞典著名诗人斯地格•拉尔松的感染力也很强……在这几天中,在宾馆、诺地卡、在朗诵会上,我却看到他不停地喝着酒。他在微醉中发掘着诗意,将自身‘生命的力量’推到极至。他在现场朗诵一些无法翻译的作品,让我思考到我们解读一首诗,不同的语言是否构成一种障碍。 ……诗人于坚,他用方言‘马普’,混浊不清的声音在‘读’自己的街,与其说朗涌,还不如说在‘咆哮’,我们从中感受到他诗中内在的激情——一个诗人真正的激情。 ……李笠,成为中国与北欧诗人中间最忙碌的人,作为双方文化的传达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次诗歌节给我体会最深的是——中国与北欧诗人在现场朗诵中激情在强烈碰撞。同时我们会感受到这是一场对决。 一个诗人站在台上,朗诵着自己,同时展示着‘民族的魂魄’,他完全可以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尤其在如此盛大的国际诗歌节……” 说起话来老爱像唱RAP一样喋喋不休的任知,是懂那种伟大之诗的。有时,他甚至比某些自认为比年轻一代更智慧的老诗人更懂。因为朗诵开始的那一刻,任知们没有用心眼,而是用心在听……
创意
诗人的聚会当然始终浸透着机智和创意。这就不能不提身为“昆明土著”的于坚,为本次诗歌周所特意打造的“夜游春城漫咏诗”活动。在为这次以“夜晚步行穿越城市”为主题的活动所写的文字阐述中,于坚写到: “在一个金色的黄昏或者细雨绵绵的黄昏,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将穿过物欲横流的城市,去寻找或者找不到他们以为应该隐藏在昆明春天的某个隐秘角落中的诗歌。这个夜晚他们没有国籍,他们只是诗人种族而已,我们时代的诗歌幽灵。” 经过金马碧鸡坊和昆明最繁华商业区的一角,进入昆明这个城市最后的19世纪街区,景星街、胜利堂、华山西路,穿过一个位于湖心的公园,诗人们体悟着古代中国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一个黑暗小巷里,他们看到了一块已故诗人的墓碑。闻一多,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位左派诗人,民主与自由的讴歌者,当年殉难于此。中外诗人点起红烛,在夜风中向《红烛》的作者致敬。惟独徐江没有。他点燃自己的意式烟斗,美美地抽了一斗。他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同样爱抽烟斗的闻一多先生。这之后,诗人们前往一家叫做‘花间集’的普通茶馆品茶谈诗。在那里,即兴朗诵的嘉宾伊沙,把全场的外国诗人绝倒,反应奇快的美国翻译谢非,更是几次在译读中当场笑翻…… “之后,诗人在黑暗深处散去,重返孤独……也许时间更长,我们应该忘记时间,这是一次即兴的漫游。我们也许忽然间兴味索然,黯然散去。也许我们兴致勃勃,夜深时才分手。”于坚这样写到。其实,对于坚而言,这又未尝不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漫游。作为这次“徒步”行动的始作俑者,作为一位在昆明土生土长的老诗人,于坚分明在用他自己独有的创意、步态和沙哑的嗓音,在为母语、故乡和远道而来的同行,炫着又一首无形之诗。
交流
交流的主旨贯穿了诗歌周始终。从戈依•佩尔森、李小雨、徐敬亚、于坚、伊沙、谢有顺等轮值主持人每天对本国诗歌热情洋溢的介绍,从诗歌周手册、《葵》、《中国诗人》、《在雨中奔跑》、《于坚集》、《特朗斯特罗姆诗选》、《我的英雄》、《我斜视》、《生活新报•诗行高原》特刊、《个》、《审视》等书刊在现场诗人与观众手中的传递,从中外诗人间声音和手势并用的简单交谈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诗歌在这一周内作为心灵沟通桥梁的珍贵。双语诗人严力和李笠,这时更成为了中外同行们最为倚重的“手杖”。一贯低调的王小妮几乎是说话最少的诗人,但她的每句话都令听者动容:“多写吧,多写不是坏事”;“写作是我的‘鼠洞’”…… 老资格的牛汉一旦发言,就绝对不会轻易从话筒前离开,为这个,老爷爷甚至在最后一天云南大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诗歌”的研讨会上,与主持人徐敬亚耍开了小孩子脾气。但他关于会议主题的反思,却是大部分与会者所赞同的:“‘全球化’中的‘化’,这个字用得不好,有大一统的味道,我们应该多强调‘沟通’和‘交流’”。类似这样的主题讨论和讲座还有由Pia Tafdrup所做的诗学讲座,.由 Anna Hallberg 主持、所有北欧诗人参与讨论的“当代北欧诗歌”等。
3月23日,历时七天的诗歌周终于落下帷幕。但它在昆明掀起的诗歌热浪却久久不能褪去。据悉,该地政府已打算将以后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大型诗歌节的方案列入议事日程。至于诗人,他们将带着对这七天美好的记忆,重归他们日常的孤独,并在这孤独中继续为人生酿造醉人的诗章。 大大小小的马加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们在岁月中,一直默默地创造。
2004/3/30
本贴由徐江于2004年3月30日12:11:32在〖扬子鳄〗发表.
--------------------------------------------------------------------------------
本贴由罗继仁于2004-4-7 11:52:25在〖《中国诗人》杂志特别论坛〗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返回浏览 ] [ 关闭本窗口 ] [版主编辑本贴] [作者编辑本贴] [浏览1次]
回复: 彩云之南的诗歌峰会
本贴由罗继仁于2004-4-7 11:52:25在〖《中国诗人》杂志特别论坛〗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返回浏览 ] [ 关闭本窗口 ] [版主编辑本贴] [作者编辑本贴] [浏览1次]
回复: 彩云之南的诗歌峰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