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华 | ![](fice/SYSTEM/19.gif) | 注册:2003-7-3 20:26 | 等级:用户 |
|
转贴《时间的指纹慢慢蒸发》 < 时间的指纹慢慢蒸发> 李保平
七十年代出生的写作群体,具有一种共同的审美倾向,就是对单纯的崇尚。在上个世纪八十 年代初朦胧诗大行其道的时代,以北岛、舒婷、江河为代表的诗歌写作,寻找着社会思想的突 破,把社会反思和社会发现,作为诗歌表达的重要功能,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容,当社会逐渐 变得理智起来后,人们发现再也没必要围绕一个简单的人道主义问题,而耽搁诗歌本身的建设 了。重新检索这批文本的时候,人们发现,顾城的诗歌更接近诗歌本体的目标。顾城诗歌之所 以能够被人再次提及,是因为它遵从于个人审美的感受,它的价值不会由于时代的变迁而有所 丧失。继第三代诗歌本体理论和实践之后,70后诗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与第三代诗人的 实验经历相比,他们在今天获得的是一种极大的写作自由。刘川、黄礼孩、黄金明、杨健、宇 向、木桦、冷面狗屎、水晶珠链等年轻的写作者,已经在官方和民间媒体上形成了自己较为成 熟的语言。 诗人凯华显然融入这种审美序列。真实的感受永远排斥结构,它在形式上是一种片断。凯华 找到了这个写作的原始悟性。 对时间的敏感是凯华诗歌的一个持续母题,时间使生命获得了深沉的意义,生命在时间的控 制下具有了悲剧的美。苏联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在《镜子》一片中,通过电影镜像返回到童 年时代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其中有一个画面,镜头对准室内的一张桌子,高调的强光下,桌子 上人留下的指纹,在镜头的凝视下正慢慢蒸发。 时间与生命的纠缠,对抗与和解,意义裹藏在我们的生活的事件当中,只有高度凝视的目光 ,才能引起细节的惊厥。在凯华的诗中,塔尔科夫斯基式的凝视,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草》再现了生命的自然流程,“草在慢慢变黄”,开始是一种平静的叙述,“枯了,折断 ,跌倒”一系列的动作,像连续而短促的镜头切换,活化出生命变化的几个重要阶段。体现诗 人意图的是最后:“被风一吹/就不见了。连声音都没有/留下”,生命就这样寂灭了,了无 痕迹,但谁能说这里不反映出生命的从容、大气? 《五月的一条河》更凸现了诗人的凝视的力量,“河水静静地流过”,诗人在“目送着它们 ”的过程中,思绪的翅膀纷乱的飞翔,他联想到一条河、一只船、一个词在时间里的命运—— 一条河再不会回来 一只船就此消失 一个词悄然自焚 逝者如斯,时间与河流的关系从来就连接得如此紧密,河流是可视的时间,时间是无形的河 流。那么,与河流相伴的“船”又能如何?同样,与当下正在发生的写作距离最近的“一个词 ”又将如何?它们在时间的遭遇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远去并消失。 唯一能够挽救这种丧失感的是——希望。 “其它座位上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依旧坐在原处,每一站都可能是终点/但我总 想在下一站/下车”(《环路地铁》),规定的情境具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性,每一站都可能是 生命的终点,但诗人怀抱着希望,永不言放弃。 朦胧诗和后朦胧诗强调意象的繁复和超现实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喘息的审美压力 ,而70后诗人 选择了一条相反的审美途径,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审美的特殊发现。 70后诗人这种美学态度,使现代汉语诗歌找到了一种罕见的松弛感,从此以后,他们获得这 样的审美经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甚至一个经过情感记忆发酵的记忆都会将审美激活。《露天 电影》讲述的是我们儿时看电影的普遍经历,“常常跑到银幕的/背面/听着正面的声音/看 着反面的表情”,“正面”和“反面”构成了对比,诗人的语言机敏,提升了这个日常经验的 审美品格。 《八月的云》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诗人的审美经验再次回到了有关消失的主题—— 我躺在草地上 云在天上游动 我变换姿态 云也改变姿态 我平静下来 刚才的云解散了 闭上眼睛 脑海里全是云的图案 睁开眼睛 天空朗朗 从现实的视角上看,它很容易被认定为客观的一种再现,实际上,它完全被人的主观情绪所 笼罩, 恍惚之间,云的物象受人的情绪的牵引而改变,或者也可以说人的情绪受云的物象牵 引而改变,变化随自然,一种生命的闲定之感,飘散着悠悠的禅意。 凯华的尖锐诗歌语言常常在日常经验的描绘中,突然跃出,惊扰了我们的视线:“住在自己 的脊背上/大风滚过” (《九月,一枚走失的纽扣》);“一颗冻伤的浪花/跳上岸”(《十一月,海》);“午 夜如纸,被谁的脚印翻烂”(《十二月,最后一班地铁》)。 和一些诗人走入的误区一样,凯华的诗歌也存在着一定的词语化倾向。我常常在一些刊物上 看到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年轻人,被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华丽词藻所诱惑,从而远离了现代诗歌 的本体,迷途难返。每当这时,我不禁痛心疾首,并在其它诗歌评论中不遗余力地抨击新古典 主义写作,我想说的是,在现代汉语诗歌秩序下, 传统与现代相嫁接的百年之梦,多少人做过了,多少人破碎了。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已经从 根本上彻底地改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