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报讯(学生记者 杨云 摄影王礼良 )
(王铀教授简介:哈工大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1994年4月-1995年1月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任访问教授。1995年2月-1997年8月在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原国家标准局)任客座科学家。1997年9月-1998年3月在美国南方公理大学任高级研究员。1998年3月-2000年12月在美国纳米材料集团任高级工程师兼项目经理。2001年至今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工和材料系任访问教授。王铀博士在美国期间研究开发的热喷涂纳米结构氧化物陶瓷涂层,被美国海军誉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涂层、是目前世界上在该领域首次成功获得应用的纳米技术,与传统陶瓷涂层相比,该纳米陶瓷涂层的韧性、结合强度、抗热震性能高1~2倍,耐磨性能高4~8倍。2001年,该技术获得被誉为“应用技术奥斯卡奖”和“研究发明诺贝尔奖”的世界研究开发百项奖,和美国国防部“军民两用研究开发技术奖”) 科技传承友谊,交流促进创新。8月,享有“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气候宜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专家,导师和优秀博士生,欢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工科)”这一盛大活动! 在此之际,我们有幸采访了材料学界资深专家,王铀教授。作为一名科学家,科学是他的事业;作为一名导师,培养学生成才,也是他的事业。 锲而不舍,不懈求索,敢向权威挑战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王铀教授在谈到“什么样的研究生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时,谈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读研究生时,在学习研究中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想法——根据(润滑油中)球形磨损颗粒来判定钢表面的严重磨损情况,提出球形磨损颗粒是在钢表面严重破坏时由高的摩擦闪光温度造成的微小熔滴凝固而成的。而这个想法在当时与国际上权威观念是相悖的,但王铀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在他选择论文方案中就包括了这个内容。导师引导帮助他确定工作方案,他有了自己的目标后,就一直努力探索着这个机制,努力地尝试着找这个机制的证据。在这以后,他参加了工作,但他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研究探讨。最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证明这个机制的直接证据,从而推翻了国际上的权威观点。在博士论文工作期间,他的论文在国际杂志发表,从而结束了摩擦学界长达十几年的争论。 王教授衷心地希望广大博士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时,当认定想法正确后,一定要大胆地做下去,锲而不舍,不懈求索,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他还希望,广大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一定要有几个自己的创新点,使之成为亮点,而这得益于平时学习研究中多多总结,敢于发问,认定正确则要有毅力地做下去! 选择的课题要具有普遍性,可行性,前沿性 在谈到博士研究生选择课题时,王教授指出:首先,一定先要多读参考文献,先了解确定当前世界科学界有没有人正在搞,若是已实际完成了,那就不用盲目再搞,徒劳! 其次,多实际调研一下,问问导师,拿给他参考,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工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不具有经济意义,是不是国防,经济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行性如何? 再次,在选择题目方案时,一定要力争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少的经济资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必要时,要多多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作适当的调整,直到成功! 甘为人梯 提携后人 王教授在谈到“博士生导师在教学与生活中应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时,他以自己的成功经验,道出了对一个好的导师的要求。 第一,导师要在大的方向上把好关,别让自己的学生枉走弯路。有的题目可能是导师选的,有些可能是学生自己选的,那么导师则一定要先了解这个课题领域的大致情况,然后建设性地给学生掌掌舵,把把关。 第二,导师要放手让博士生去做他们自己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博士生做研究的过程中,随时尽可能的多与他们沟通,看其是否正向良性前进,并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 第三,导师要为人师表,树立榜样,引导博士生,在做学问的同时,首先学会做人。做人做得不好,学问也做得不好!平时多与博士生沟通,帮助其改掉不良想法,让其在做学问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引进的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拥有 王教授在谈到“中国的科技之路该如何走”时,他说: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拥有。 他谈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大量的先进的设备,但如果只一味的引进而不对这些设备进行研究学习,不把这些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这样的设备虽在当时是先进的,但过几年后又落后了,这样只能再引进,形成了一个一味给别人送钱而自己没有主动权的被动局面,总是受制于人。他谈到了咱们的邻国日本,就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研究学习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加以改进,拥有自己的产权,转而还向原输出国反输出,于是被动变为主动。 王教授说:一定要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内,当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获得专利、或经过鉴定后,却被放在了一旁,缺少把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公司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高校与政府或大公司共建实验室,共享资源,这样,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就大大缩短了,美国社会的获益也越来越大!所以一定要缩短这个周期,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王教授指出,可适当地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加强各高校与生产第一线的联系,尽可能迅速地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建设! 王教授指出:中国材料学界的材料表面工程,如纳米表面工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材料表面进行修复,即从事再制造工程,而一定要注重对材料进行表面工程设计,挖掘出材料新的潜能,使材料的性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要打造新的表面工程设计领域,进一步推动材料事业的发展! 孜孜不倦,潜心潜学,学识渊博,学术造诣精深——这就是王铀教授的真实写照!让我想起了阿若德的名言:“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 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