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3
星期三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又见斗笠》(外一篇)请老师们批评!
  本文为 中原马车 原创  总点击数:8  本周点击数:2  回复:0
   贴子主题:《又见斗笠》(外一篇)请老师们批评!
中原马车
注册:2003-7-5 22:11
等级:用户
《又见斗笠》(外一篇)请老师们批评!
《又见斗笠》(外一篇)
□ 中原马车
四月是安静的。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四月的雨,更是一番景象。我们的汽车在这细如牛毛的春雨中行驶着。那弯曲的乡间公路从一丘丘稻田边经过,如景如画的乡村风情展现在我的眼前。

四月的天气,有些凉意。公路两旁的小草一片嫩绿,几头在田塍地畈间的黄牛水牛啃着湿漉漉的小青草。偶尔抬起头来,朝着来往的车辆,嗥叫几声。几朵白色的斗笠,让田中央劳作的几位农人轻轻顶在头上,缓慢地挪动着。云朵一样飘移着。

看不清正在劳作人们的面庞,只见男的健壮女的窈窕。斗笠下弯着腰,好像是在给绿意葱郁向上生长的秧苗去除杂草;或是在田梗上播下种子。斗笠一会儿向上一会儿蹲下,一会儿向前挪动一会儿小心翼翼地往后移动。动作从容不迫在车窗一晃而过。

望着那一朵朵白白的斗笠,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有关斗笠的事情来。

八十年初期的老家还很贫困,那时的雨伞还是大都数人家中的稀罕之物。有的人家也就是一二把而已,也不像现在人们所用的这种,一按开关,尺把的伞便弹开来,又轻又好看。那时的伞,一般是用黄棕布或是帆布罩的,柄也是竹柄,下雨天撑开,迎着风十分沉重。若是遇上大雨天,那雨便会渗透棕布或是帆布,一滴一滴地往下落;由于伞尖与伞身接合得不是很好,那顺着伞柄往下流的水也会湿透人们的手袖。

而这样的伞在当时能置办的人家却也是少数的。大都数人家用的就是斗笠,蓑衣了。蓑衣厚厚地扇状,雨天披在肩头,头上再顶上个斗笠,便可以对付一般雨水天了。

斗笠的制作说起来,十分简朴。用上一些竹条圈成圈,再在圈里加上几根架子,做成圆锥状,在圆锥顶下安上头罩,最后用一些废薄膜铺在上面,边沿用胶带包着。这就是一顶斗笠所用的一些材料与方法。

在那个年代,老家的人们就是戴着一顶顶斗笠,扶犁耙田莳秧,在农田间耕作的。老家的人们对这圆圆的、直径近一米来长的斗笠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

每到晴朗天气里,人们将斗笠高高地挂在堂屋的墙壁上,让我们这些小孩够不着,摸不到,这也自然让在外干活的父辈们能放下心来,挂得高高的斗笠是不会让小孩子们弄破的。所以我们这些小孩望着那白薄膜罩的斗笠,自然是显得神圣多些。偶尔遇上雨天,父母亲从田畈回来,把往下滴水的斗笠挂在屋檐下时,要上邻居家玩耍时,总是赖着要父母亲把斗笠摘下来给自已戴戴。当母亲小心地把斗笠给我戴上时,我就会急不可待地向邻居家跑去。

听着雨敲打着头顶的薄膜,一下一下地叩打着,然后看着雨水从斗笠边沿连成线地往下流,心里美滋滋的;嗅着斗笠头圈上父母劳作留下来的汗味,感到十分亲切与温暖。

到我上小学时,家里人才特意为我买了把帆布伞。而每逢下雨天我没带雨伞时。母亲总是戴着她那顶斗笠,胳膊夹着那把帆布伞为我送来。然后,我撑着伞,母亲戴着斗笠。我们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乡道上。抬头之时,可以看见雨水在母亲头顶的斗笠上跳跃,继而有条不紊地在斗笠边沿滴下来,一滴紧跟着一滴,在背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而今,老家戴斗笠的人为数不多的。只有一些年长的老人偶尔在细风细雨,走村窜户之时戴上,依他们的话来说,戴上斗笠闲上一只手,图个方便。的确这样,戴上斗笠斗大的雨天顶着走,那倾听天簌之音的甘与苦回味无尽呀!
2004年

《街道,乡道》
● 中原马车

街道,阳光下泛着白在车喇叭声中向前延伸,穿过新开张的超市与矮矮的小青树,抵达另一条街道,往往在红灯与绿灯彼此相视的地方相拥一下,然后彼此再分开。该向南的仍然是向南,向东还是向东远去。

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一座座让人候车的亭子,安静地站在街道旁边,注视着路过的行人及偶尔射击车鸣的汽车,风中雨中天天这样站着,从白天到深夜与向前远去的街道为伴。街道,我所经过的一些街道。从大冶到黄州,又从黄州辗转到昆山。街道一枚钮扣一样,从一座城市解开,再一次将我的行程扣紧。譬如湖滨路、东风路、胜利街、考棚街、人民路、萧林路……

街道远离泥土的湿润和芳香,与水泥柏油为伍,撑开笔直的路灯与楼房牵手。习惯于乡下田滕地畈行走的父亲,偶尔到在城里居住儿子的家。饭后在街道上散步,望着陌生的从东到西没有一点拐弯抹角的萧林路很是不适应,踩着生硬的水泥地,听着一路急驶的汽车喇叭声,满脸茫茫然,总有找不到家的感觉。

闲聊之时,父亲常跟我诉说街道的陌生与乡下小道的亲切。他认为城里的街道过于虚伪,没有乡村小道所拥有的那一份踏实。父亲认为城里的路虽然宽些笔直些,两旁也有高高的灯和一些被环保人员修剪过的树木,可看上去,那些花哨的路灯与树木瞧上去让人堵得慌,那灯一到晚上亮着一团团的光晕,飘忽忽的;还有那树原本向外探出的枝柯,硬是让人给砍了,硬是修得笔直的。

虽说咱乡下小道虽然是扭七弯八些洼洼坑坑多了些,可那也是泥土的本性,人走多的了不就落下人的脚窝印么。踩着那洼坑踩着先人的脚印,走起路来你也稳。小道两旁长着自由的野花野草,偶尔让偷嘴的牛捞上一口,那扑鼻的香味宜人得很。

还有一场夜雨过后,清晨乡下人一开门,望望门口小道的洼坑就知那场雨的大小。而在城里打开门走到街道,地面干干的,让人怀疑昨晚下雨了没有,看看树下那坯土湿湿的,也不知是雨淋的还是洒水车给洒的,街道叫人过得不踏实……

这或许是习惯于乡下行走父辈人的感觉吧。而街道还是沿着城市边缘向外延伸着,一条牵着一条。宽阔。笔直。那鲜明的斑马线,跳动的红绿灯,紧紧抱住城市的肩胛,轻轻按住远处的一点点绿色。

街道,以城市命名,在深夜,与路灯为伴,牵着寂静一步步走进喧哗的阳光下,晃动行人的视觉。居住着街道相拥的楼房,一通电话,一根电话线就会莫名其妙地把我牵到泥泞的乡下小道上。左边稻田,右边稻田,一簇簇野菊花沾着雨水打湿我的裤角……

2004年


2004-10-8 0:09:35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本主题还没有回复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