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朋友,你会懂
一声朋友,你会懂
姚园
记得第一次听周华健的“朋友”,是在六年前的新加坡的世贸大厦。那天好像
是看完了时装秀,随著人流我漫无目的地瞎逛。在新加坡生活了一年的我,有些疲
惫和厌倦。不停地搬迁,弄得人心力交瘁。对所谓的朋友也有些人认识。我似乎宁
愿一人静静的来去。
换言之,自踏入新加坡那块国土起,我似乎就是一个实足的局外人。为此,我
既不惶惑,也不遗憾。但周华健那句:“一声朋友,你会懂”,我不知为什么放慢
了脚步,潸然泪下......
似乎那时,我体味到一种无边的寂寞;也不知怎么想起了席慕容那句:“我孤
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
漂泊的日子,总泛出有形无形的压力。压力,当然也是一种动力。只是会在不
经意间,顿生一丝倦意。这个时候,如果亲情、友情张开温暖的双臂,无疑是温馨
和回味无穷的。
然,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我怎“忍心”去打破,或打扰亲人的平静?而身边的
朋友,似乎各有一本“难念的经”,通通电话都算有情有义,你还寄望什么?最最
令我伤感的,大概便是朋友成为我房东后的变化。我似乎在那时才深深体会出“利
益”二字的内涵。可说穿了也不外乎一个“钱”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又有什
么不理解和失望的?
要怨也怨自己的观念。你出门淹没在人海中,进门还得看房东的脸色,谁把你
当回事?你无权无势,无根无底,人家凭什么将你为朋友?
说新加坡人势力,那是他们自家的事,我没必要去说三道四;说我们同族的现
实,又似乎让外人笑话。但要我违背良心的去恭维,我做不到,也似乎没那个必要。
一年的日子,听得最多的是某某朋友,见得最多的也是某某朋友。除了亲属关
系,其他的都可称之为朋友。似乎什么一多,也就滥,乏了新鲜感。
但,“一声朋友,你会懂。”飘进耳里,直抵心里时,我其实是那么的脆弱和
无助。
人终归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交流。而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一种共鸣或默契。
真正朋友便是无论你身处何方,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快乐时,与你分享;痛苦时,
与你分担。这是纯粹的,也是难以寻求的。至少,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没有这个运
气。
以后到了美国,我也未将交朋友拟为议事日程。我不信佛,但相信他们说的随
缘。
忙碌的生活,与人碰撞的机会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知谁说的有距离才有美
感。或者换句话说,朋友间的交往也是种艺术,姑且称为一种度,或弹性的空间吧。
我不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游刃有余,但至少是以诚相待。尽管我不信什么以心换
心。谁以此为承诺,可能到头来受伤害最深的还是自己。不是不相信友情的纯真,
而是世间的千变万化,让人不可能尽心。人们不是常以“心有余而力不足”来致以
歉意吗?
在友谊上,还是不要用“天平”为好。不求回报的友谊,也是最为纯真的友谊。
这种友谊不是没有,而是稀少。我们中国千年的礼尚往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般的礼仪似乎是人之长情,而那种靠重礼维持的友谊,在美国,反倒不常见。因
为大家似乎在一个起跑线,说得难听点,谁也搀扶不了谁,不存在什么利益,也就
没有什么好算计的,因此而简单。到了周末,或者假日什么的,一起开车出去玩;
带点菜去哪家party,互不感到什么负担。偶尔的慷慨激昂,把酒问青天,还不时被
跑来跑去的小孩打断。
如果说这是一般在美朋友的交往,似乎又过表象化。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
三俩谈得来的朋友,围炉而坐。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不管天南地北,从古到今,
无拘无束的闲侃。倒不是追求什么高雅,而是人潜意识里的一种渴求。人交往的至
高境界,大概就是精神层面上的遨游吧。
然,这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似乎都面临一个生存问题,生存中的竟争又是那
么难以避免。於是每个人的肩上负荷累累,三十来岁花白的头发,在朋友中不是没
有。
我们的压力太大,我们是一群游子。回到自己的故土,朋友说我们是外来的,
返回美国,我们何尝又有主人公之感?
唯一令人安慰的,大概是同“命”相连,惺惺惜惺惺,一根藤上的瓜吧。然,
瓜的种类不同,注定不同的结局。近年“海归”的兴起,互联网的发达,朋友似乎
不再受地域的制约和影响。
前段时间回国,一下飞机便被浓浓的友情萦绕。少女时代的好友,如今升为某
银行行长的她,百忙中叫上司机来机场迎接。长发飘飘的她,干练中透出几分温柔。
多年未见,彼此也无什么隔阂与客套。到底是十多年的培育,岂可能被千万里之距
割断?紧接一出版社的编辑主任又在堂皇的酒楼为我接风,我们仅是文字之交,似
乎胜过千言万语。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理解的信息。但我不愿用过多的笔墨加以
渲染,我看重的是情谊的内涵,形式只是一种方式,一件外衣。
可我也知道有的人喜欢那层“外衣”,我们中国人一贯以为熟人好办事。於是
绞尽脑汁与有关人事“套近乎”,亲戚不能谁便称道,朋友却可以。管他什么真假,
只要办成事就好。
这样的朋友说穿了便是酒肉一场,友情自然谈不上,相互利用时倒是可以称哥
道弟。事一办完,各过各的桥。
曾有长者告诫我:不要把友情当真。恰如那篇《朋友如鱼》所说:“鱼贵新鲜,
朋友亦然。朋友相交,贵在不熟知,才有个新鲜热乎劲儿。”我不管人家的观点如
何,我坚信友情的力量。
尤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挂帅,人情淡薄,才有呼唤友情的必要。
佚名说,没有友谊,生命之树就会在时间的涛声中枯萎,心灵之壤就会在季节的变
奏里荒芜。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对老人,儿女长大外出后,他们每天的生活便是吃饭、看电
视。从未接交朋友的他们,过着寂静的生活。如果他们安于此又罢,偏偏他们整天
又嚷着孤独,儿女们又不可能每天来陪伴,要他们出去交友,他们又不愿,说朋友
都是假的。
朋友的真假往往在利害攸关的时候,才会显现。相互交往的时候,为什么不能
避重就轻,宽容、大度些?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需要交流、沟通。英国哲学
家培根说过,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
的沙漠。
且允我在此,将周华健的“一声朋友,你会懂”,送给我的朋友们。再会,我
的朋友!
转自姚园之园http://yuanyao.home.sunb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