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芷津老师
  本文为 川美 收藏  总点击数:28  本周点击数:1  回复:4
   贴子主题:芷津老师
川美
注册:2003-6-28 13:16
等级:用户
芷津老师
 

芷津老师 

芷津老师是我在广州读中专时的语文老师,他只教了我们一个学年的语文课,我在这所学校里也不过只有三年的学习时光,而我和芷津老师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初识芷津老师是1982年秋天,那时他大约只有五十出头,个子不高,身材清瘦,面容干净而和善,金属框架的眼镜后面是一双让人感觉温暖的眼睛,在一片南腔北调的方言中,芷津老师操着的是一口潮州话,尽管他在讲课时非常努力地说普通话,我还是会把“艾青的诗”听成“爱情的诗”,先是耳热心跳,待明白过来忍不住要笑出声来。就这样,一个学期磕磕绊绊地过去了。寒假,芷津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搞一项社会调查,并写一篇作文。我在假期里光顾跟同学或同乡小姐妹玩了,把社会调查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回到学校后才想起赶写一篇作文交差。作文的题目是《望福老汉的笑》,内容是通过对丰收后的望福老汉一系心里活动的描写,反映农民对土地承包政策的拥护。

有天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同学捎话说,芷津老师叫我到他办公室去。我去了,那是我第一次比较近距离地与芷津老师接触。他以一贯和蔼的口气跟我交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问我是否喜欢文学,读过哪些名著。我是乡村长大的孩子,有书读,知道“语文”就不错了,哪还懂得什么文学?我坦率地告诉老师,我小时候读过《艳阳天》和《激战无名川》。芷津老师点点头,最后说,你如果对文学感兴趣,最好读些名著。第二天,芷津老师就给我带来了三卷本的《红楼梦》,是他自己的藏书。由于功课压力大,我又是个不甘人后的学生,我把大部分课外时间也用在了功课上,至于《红楼梦》,虽然喜欢,也只是草草地看一遍。我去还书的时候,没想到芷津老师又为我准备好了三卷本的《西游记》,还送了几本稿纸给我习作之用。

一所只有内燃和供电两个专业的理工科学校,校园生活未免枯燥乏味。但同学中却不乏多才多艺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班里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探讨办一份校报,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芷津老师的赞同,他欣然为校报题写了报名《课堂之外》。我们凭着年少的激情,撰写稿件,刻蜡版,油印,整整忙乎了一夜,很疲倦却兴奋得睡意全无。当起床号响起来,我们欢呼着跑出教学楼,在操场上伴着音乐跑步。“清晨听到公鸡叫,(喔喔),推开窗门迎接晨曦到。花香鸟语春光好,(喔喔),今天又是一个艳阳朝……”第一期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校园小报就这样诞生了,各班同学争相传看,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芷津老师比我们还高兴,那些日子我在他脸上看到了比往日更多的笑容。在芷津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校报办得越来越好看。同时芷津老师的为人师表也深得校报编辑们的爱戴,即使第二个学年他不再教我们了,也还和我们有着密切的来往。事实上,芷津老师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他对人那份温情更多地写在眼睛里,你理解了他的目光,也就得到了心与心的沟通。我们大家之所以跟他相处得好,正是因为读懂了他眼睛时里丰富的内容。

第二个学年暑假,我和班上几个同学决定留在广州过。我们一边帮助学校印教学材料,一边安排日程到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著名革命纪念地参观游览。芷津老师知道后,特别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那一次,我们很高兴认识了他太太——我们的师母,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快活的长辈。她一边为我们做好吃的,一边用潮州方言唱家乡小调。那顿饭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师母做的点心——萝卜糕,松软、香甜,我不光以前没吃过,以后也再没吃过。

三年的校园生活一转眼就过去了。而对这段幸福时光的回忆却是一生一世的。

毕业后我回到了沈阳。工作、成家、抚养孩子、考文凭,现实生活的磨砺让情感变得越来越粗糙,许多事情耽于幻想的时候多,付诸行动则少之又少。比如重回母校搞一次同学聚会,竟然成了一个很难实现的梦想。同学分布山南海北,起初还时有书信往来,后来电话方便了,信就少了,现在却是没有信也少有电话。

惟有芷津老师,在我告别母校后的18年里一直与我保持书信联系。这不光是因为在电话里我的普通话和他的潮州方言交流起来仍然不顺畅,还因为我们都喜欢书信这种古老的方式。1993年夏天,我收到一个寄自广州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两件漂亮的花裙子,在随后收到的信中得知,裙子是师母亲手做的。原来师母还有这么好的裁缝手艺!更加惊讶的是,我和师母只在8年前见过两次面,她做出来的裙子居然那么合我的身材。1994年,芷津老师退休了,为写校史他来东北搜集资料,我们才得以有幸重逢。我带着丈夫和儿子到招待所去看望他,还特别带去一件南瓜形状的紫砂壶送他做纪念。紫砂壶不很贵重,只能算是我的一件心爱之物,它是我出差天津时从天津著名的文化街上背回来的,买的时候几经揣摩,拿回家又不知摸挲了多少遍。

1997年冬天,收到芷津老师的又一封信,得到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师母因患重症仙逝。我悲痛至极,却遗憾在她临终前没能见一面。师母不在了,不难想象,芷津老师的晚年生活会是多么凄清。去年,芷津老师出版了为纪念师母而作的纪实性小说《梅影篁风》,历数了他和师母的恋情以及几十年相濡以沫,共同走过的风雨人生路。其文风就像他的为人一样,雅致而严谨。

如今,芷津老师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每每来信,总不忘嘱咐我什么时候带上家人来广州一聚。我懂得他的心思,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和心愿呢?然而,我却有些害怕那聚散离合的残酷。

就要过教师节了,我在远方祝愿芷津健康长寿,也祝愿我们的师生情谊醇厚、长久。

 

 

2003.9.5

 

 

2003-9-13 13:47:22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马永波
注册:2003-6-26 18:12
等级: 系统管理员
QQ
老师好

还真不知道你在广州念的书呢

也想起了我的老师,在秦皇岛,也没来得及看他
  2003-9-13 15:24:52
星空
注册:2003-6-28 13:11
等级:用户
川美,我先喜欢你,再喜欢你的老师!
  2003-9-13 15:39:16
丹妮
注册:2003-6-28 13:11
等级:用户
老师辛苦了!
我也是沈阳人,但没在沈阳读过书
  2003-9-14 9:52:09
大山的女儿
注册:2003-7-19 16:17
等级:用户
QQ
感动。
  2003-9-14 10:01:04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