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看电影
  本文为 东篱 原创  总点击数:82  本周点击数:2  回复:2
   贴子主题:看电影
东篱
注册:2003-7-4 17:53
等级:用户
QQ
看电影
看电影

  没有电视、没有音响,甚至连一台老式的收音机都不趁。一个视、听贫乏的世界是寂寞的。因此,看电影,便成了那时最大的一个愿望——贫穷而寂寞的童年里的一个斑斓绚丽的梦。
  每每听说哪哪庄儿又有电影了,便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盼望着放学,催促着母亲赶紧做饭,然后三扒拉两划拉吃完后,便急匆匆跟着哥哥姐姐们踏上了四外八庄儿的电影之旅。那时,天还不算黑。在路上,总能碰见三三两两下地干活的人,或拿着镰刀,背后的柳条筐装满青青的草;或扛着锄头,右手的牛像个跟屁虫慢腾腾地碾着;或坐在车辕子上,耷拉着的腿脚沾满了黄泥。他们在往家里赶。人和牲畜,神情都那么满足和疲惫。
  但北面的庄儿是不去的。不单单是远(十二里地),也不单单是已出了县界(丰润县),而是因为那个油葫芦泊,那个方圆十几里、杂草丛生、芦苇浩荡、莽莽苍苍、一望无际的油葫芦泊,那个曾有神鬼出没和年轻人野合的油葫芦泊。白天独行,心里尚且发毛,夜晚也就更无人敢接近和穿行了。
  而南面,因为一块瘗地的原因,也少去。即使搁不住影片的诱惑,去了,回来时,也总是怀着极大的恐惧心里,忐忐忑忑地穿过那片阴气重重之地。夏日的夜晚,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如绿豆般的鬼火,像是鬼魂在眨眼睛(长大方知,人骨含磷,荒郊野外,温度一高,便自行燃烧)。即使有月光的时候,看到那些高低错落、乱草蓬生、破败不堪、黑洞大开的坟头,也让人毛骨耸然。因此,每每看电影穿过那块瘗地,便不是走了,而是跑;不是睁着眼跑,而是合着眼跑。也听说在瘗地里走有鬼挡墙之说。所谓鬼挡墙,就是陷在瘗地里,半天也走不出。要想走出来,办法有三:一是就地烧纸,二是就地撒尿,三是等天亮。但一般情形是,鬼挡墙时,人是无知的,因此,所谓摆脱的办法也就成了事后诸葛了。关于鬼挡墙之说,我没有亲历,故将信将疑。但听母亲说,去年过年时,大姐的三儿子在送老姥爷(我母亲的叔叔)上坟时,就曾亲历了鬼挡墙,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土。
  这样,所谓四外八庄儿,便主要集中在东面的东张稳、张六庄儿和西面的河仓庄、杨英庄儿了。这四个庄儿,即使放映的是吴侬软语、咿咿呀呀、令北方人听不甚懂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也总要跑几里地去看,而且居然不知要看上几遍。没地儿,就站着;正面不行,背面反影也凑合。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
  冬日有月光的夜晚,最让人想往。回家的路上,每个人的脚步都像飞一样。走夜路,总要比白天走路要快得多,那是不自觉的、潜意识中的。路上斑驳的树影和长长的人影,如鬼影,晃来晃去。孩子们一般都要跑在大人的前面,因为在孩子们眼里,鬼是跟在人后的。胆大一点的孩子,这时就要溜到路边的白菜地里,偷扒人家的白菜芯吃了。那时,像我一样乡下的孩子很少见到苹果、梨等水果,更别说香蕉、桔子了。大白菜芯,便成了冬日穷孩子们的最爱了。每次母亲做饭,我和妹妹都要守在锅台和菜板子边,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母亲炒菜留下的白菜芯,为此,我和妹妹还经常吵架。月光下的白菜地,霜一样的白。有几个小黑影在晃动,并发出“喀嚓”、“喀嚓”清脆的声音,像几头没有吃饱的猪,在大模大样地啃白菜梆子。
  当然,最盼望自家的庄儿有电影了。这是令孩子们很自豪的事,足以借此向几里地跑来的满脸是汗的外庄儿的孩子炫耀。本庄儿的孩子可以大搞“圈地运动”,用小板凳或砖头或土埝,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占地儿。外庄儿的孩子一般要敬而远之,否则打起架来,只能去吃亏的份儿。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看电影打群架是经常的事。在打架方面,我们庄儿和张六庄儿、杨英庄儿,都是大庄儿,人心也齐,可以一比。相对来说,东张稳和河仓庄儿,庄小、人散,就显得软些。软,就必然要受欺负。这是天经地义的。有时,常常因为打架,电影不得不提前散场。但看电影时打架所结下的怨,往往并不会随着电影的散场而结束,有时要留到平日里来解决。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是打仗。我们庄儿和东张稳仅隔一条河。夏日的夜晚,就经常顶着月光,隔河而战。武器是自制的泥“手榴弹”。“手榴弹”不足,便用砖头来替代。“手榴弹”和砖头满天飞的月夜,小小的村庄儿,并不那么安静。当哪家的孩子头破血流的时候,就能听到大人打骂孩子的吼叫声,从庄儿东头传到庄儿西头。这时,庄儿里的赤脚医生便有事干了。她收钱不多,且极有耐心地给受伤的孩子轻轻地剪头和包扎,然后像母亲那样,再做一番叮嘱。当受伤的孩子跟伤兵员似的,顶着月光,回家睡觉去后。孩子们四下散了,村庄儿才复归宁静。此时,远处的狗叫和驴鸣,越发显得幽深和旷远。
  男孩子生性是好战的,好勇斗狠。这似乎跟那个崇尚当兵的年代有关,也跟《地道战》、《地雷战》、《奇袭》、《上甘岭》、《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等所有打仗的影片有关。只要是打仗的,孩子们总是心驰神往,总要跑几里地,哪怕顶风冒雨,不辞辛苦,不厌其烦。英雄情结,敌我分明,无论哪个孩子的心里都异常明显。在生活中,如果哪个孩子身上有绿衣服穿,有宽大的腰带抽,有大盖帽戴,无疑是最神气、最牛逼的。而如果哪个孩子戴眼镜,留小分头,不是叛徒“夏连凤”,就是汉奸翻译官。手枪、地图、指挥棍儿,是“我”军高级指挥官的三件法宝。没有真手枪,就用木头做,用泥做。然后,插在腰间,拿着一根儿小木棍儿,在墙上指指点点,在月光下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不敢,不敢,王德彪。”“伤兵?伤兵也不行。你上后边去。”“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等等这些台词,几乎成了坏孩子们的口头禅。
  人无头不走。孩子们学电影里打仗或打架,也要有一个头儿。我们庄儿的头,就是我二哥,人称“乡村电影英雄”。在我眼里,二哥自身打架是不行的,他不够狠,甚至有些怯弱和欺软怕硬。但他很有号召力,他的身边有一拨可以称之为铁杆儿的“狗腿子”,所以打架时,根本不用他亲自出马。他对电影的“贡献”,不在于他总是带领庄儿里的孩子们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也不在于后来他成了一名优秀的走村串巷的电影放射员,最主要的是他草创了乡村的“小电影”——白天,用破玻璃和毛笔,将小人书上的人描下来,放在阳光下晾干。晚上,便支起一块大一点的白色手绢当银幕,将事先准备好的“胶片”(画满人物的玻璃),放在手电筒前,这样,银幕上便出现了“人”儿,加之他并不怎么标准的解说,“小电影”倒也吸引了很多庄儿里的孩子们,为孩子们贫穷而又寂寞的童年,增加了一项消遣夜晚的活动,增添了一份可有可无的记忆。
  记得那夜,天气格外地热,院子里的孩子们在酷热和蚊咬中,嘁嘁喳喳地观看着二哥的“小电影”,直到零点左右,才都陆续回家睡觉。但谁也没想到,那个夜晚,竟是有些孩子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竟是有些孩子人生的最后一场电影,而那场电影竟是我草莽二哥给他放映的……那个夜晚的准确年月,是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七日。而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许,就发生了强烈地震。一千余口的村庄儿死了近百人,其中,像我一般大的孩子约三分之一。
  那时的电影,是没有所谓爱情片的。主旋律就是战争片、革命片。而战争和革命总是让女人走开。没有女人,哪来的爱情?当然,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所谓的。即使要表现爱情,也要在战争和革命之余,像《柳堡的故事》、《归心似箭》等等,它是附属的,闪烁其词的。但年轻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恋爱的,而看电影无疑是一个最佳的谈恋爱、搞对象的时机和场所。后来的我的二哥,就是在东张稳看电影时,将东张稳的一个女孩娶回家做老婆的。电影中的女人虽不多,且不是死了男人的寡妇,就是为革命守身如玉的女光棍儿,但还是爱看电影中的女人。像《杜鹃山》中的柯湘(至今不知道是谁扮演的)、《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于蓝扮演)、《早春二月》中的陶兰(谢芳扮演)、《小花》里的小花(陈冲、刘晓庆扮演)等等,喜欢她们的美丽、成熟和稳重,在少年的心里,也曾梦想将来娶一个这样的女人回家。当然,有时也会为《英雄虎胆》里阿兰小姐(王晓堂扮演)的那股骚劲儿所意乱情迷。

  那时,我和梅子看得最多的就是
  《红灯记》、《杜鹃山》、《英雄虎胆》
  梅子说,她最喜欢铁梅
  我说,柯湘的青年发也不错,但最喜欢阿兰小姐
  梅子说,阿兰小姐太那个了,你怎么会喜欢她
  我不准你喜欢她
  如果我这时再说喜欢阿兰小姐,梅子的眼泪肯定会掉出来
  其实我心里还是喜欢阿兰小姐
  你瞧她扭来扭去的那股骚劲儿,真能把人的魂勾走
  梅子长大后会不会有那股骚劲儿呢
  前面说了,长大后的梅子就像家乡的一株春桃
  梅子说,你还喜欢我吗
  我说,梅子,其实阿兰小姐的骚劲儿是给别人看的
  ——《跟梅子有关之看电影》

  但即便如阿兰小姐那样的女人,也比好多现在电影里的女人更耐咀嚼和把玩。那时电影里的女人的美丽是本真的,有着深刻的东西在里面。而现在电影里的女人,多而多矣。好多女人,漂亮则漂亮,但给人的总有一种花瓶的感觉,毫无文化气质、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轻浮、做作、娇情。有时看到她们在你眼前坦胸露乳、献媚放浪的样子,你想的只是尽快把她们抱上床。

  2003-10-4
2003-10-4 18:15:26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王晓华
注册:2003-6-28 13:10
等级:用户
西西。
  2003-10-5 22:52:40
东篱
注册:2003-7-4 17:53
等级:用户
QQ
瞎西西什么
  2003-10-6 7:13:08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