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邂逅希姆博尔斯卡
  本文为 川美 收藏  总点击数:108  本周点击数:2  回复:5
   贴子主题:邂逅希姆博尔斯卡
川美
注册:2003-6-28 13:16
等级:用户
邂逅希姆博尔斯卡
 

 

邂逅希姆博尔斯卡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一个波兰老太太,鼎鼎大名的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小的时候,准是个害羞的小姑娘,以至于在她72岁白发苍苍的时候,脸上还挂着谦逊的羞涩。

听到希姆博尔斯卡获奖的消息时,我正在一家文学杂社任编辑。一位作者很快就写来一篇介绍希姆博尔斯卡的文章,可惜我们的刊物视界太窄,没能接纳它,我不得不遗憾地把文章退回给作者。但是希姆博尔斯卡的名字却留了下来,并深深地印在记忆中。此后便是一直等待读她的诗歌中译本。不知道译介速度为何如此之慢,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也没见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集。我想她真快想得想不起来了。

今年六月间,我到东宇书店淘书,在外国文学书架前浏览,无意中一个久违的名字跳到眼前——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仿佛什么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说:嘿,我在这儿!我心下一惊,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一眼看见封面上她的照片:一个漂亮的老太太,60岁还是70岁呢?她留着短发,发梢蓬松自然地向脸际弯曲,像浓密的水草护着湖水一样护着那张可爱的面庞;她戴着圆圆的大眼镜,没有镜腿,也不是夹鼻式的,这眼镜是怎么戴上去的?她用右手纤纤的手指捏住一个笔杆样的东西,像一只眉刷却没有鬃毛,像一枝蘸水笔却没有笔尖,它抵在眼镜框的斜下方,我终于看明白了,这笔杆样的东西正是眼镜的手柄,而她目光平视,闭紧嘴巴,嘴角上翘起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就是希姆博尔斯卡,这照片是她另一种语言的诗歌。

我在书架里上上下下搜索,确定这是仅剩的一本《诗人与世界》了,有一点卷边,有一片水痕,也许还有许多叠印的指纹。一月出版,现在是六月,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却没把它拿走,仿佛是专门留给我的,我得到它一定是受到幸运之神的关照,还希求什么呢?希姆博尔斯卡说:“你得救了,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了,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只有你自己,因为有许多人,因为在左边,因为在右边,因为下雨,因为有一个影子,因为天晴。”(《各种情况》)套用这位夫人的话,我说:我得到这本书,因为我是在有人把它买走之前来,我得到这本书,因为我不是在有人把它买走之后来,因为只有我自己(我自己站在这个冷清的书架前),因为有许多人(许多人不喜欢读诗),因为在左边(右边的书我不爱看),因为在右边(左边的书我也不爱看),因为下雨(我没去公园散步),因为有一个影子(虽然我不能确定就是希姆博斯卡的),因为天晴(如果赶上下暴雨我也不会到书店里来)。我相信生活中充满了偶然性,是偶然使缘分更加美丽,更加神秘和不可思议。

一同抱回家里的还有几本书,我决定先读《诗人与世界》。185首诗通读一遍,其中有很多篇什,因为喜欢舍不得一口气读完,因为希望跟作者的心灵挨得更近,因为渴望通过诗人揭开的面纱看到更广阔更本真的世界,一首诗往往要读上三四遍。整本诗集读完后再通读一遍,个别的又读上三四遍(我敢肯定,如果再读三四遍也不会厌倦),这样一来,这一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半个月。这书中到底有什么东西在吸引我?它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魔力?

书的扉页上印有希姆博尔斯卡为中译本写的一句赠言:“诗歌只有一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我的诗在中国如能遇到细心的读者,我将是幸福的。”我想告诉她,她的诗歌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诗与读者的“沟通”,而且通过诗歌的桥梁成功地完成了读者与宇宙万物的“沟通”;我还要告诉她,她的诗歌让一个普通的中国读者先于她本人感到了莫大幸福——阅读时,当我感觉我的心灵触及到她诗的本意,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对着她的照片会心一笑(这本诗集一个可爱之处是,每一页书都印有作者的一张照片,一共有15张不同的照片)。据本书译者在序言中介绍,瑞典皇家文学院给她的授奖词是:“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从事诗歌创作,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当希姆博尔斯卡在瑞典国王和王后的陪同下走进富丽堂皇的授奖大厅时,在场的瑞典著名女作家布里吉达·特罗锡代表瑞典文学院又一次给她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瑞典文学院把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看成是以诗歌的无可争议的纯洁和超常的力量来反映世界的代表,用诗歌对生活做出回答,表现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和以语言艺术表现思想和责任的代表,为此我们对她表示深深的敬意。”波兰著名诗人斯坦尼斯瓦夫·巴兰恰克说她的诗“震动了许多读者,使他们睁开眼睛看到了许多事情,同时她也让他们把这些事情当成了戏剧表演。这是一种充满了温馨的抒情诗,带有很大的幽默感,因此把诺贝尔奖授予她并不使我们感受到奇怪。”有了以上这些恰如其分的评语,我真的觉得对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作为喜爱诗歌的人,我在阅读中除了得到诗歌本身带给我的神谕一般的启示外,还读出了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服气”,以及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诗人之作品的差距。就题材而论,我们的诗歌视界是不是太狭隘了?就语言而论,我们缺少通俗中 “超常的力量”,一些诗人却热衷于语言的迷魂阵,连本国的读者也抛弃了,又怎么谈得上赢得世界的读者呢?对此,真该听听希姆博尔斯卡怎么说:“语言啊,不要怪我借来了许多感人的辞令,我要尽心雕琢,使它们变得活泼轻盈。”她的所谓雕琢,不是给诗歌披上华丽的外衣,而是为了接近事物本身,为了准确地传达思想而寻找最适当的语言,且因语言的“活泼轻盈”,让深邃的思想飞起来。难怪诺贝尔奖评委评价说:“她被认为是诗歌中的莫扎特,这是以她丰富的灵感特别是她的轻巧的语言为依据的。”

顺便说一句,希姆博尔斯卡年轻的时候在铁路部门工作过一段时期。为什么不说这也是我喜欢她的一个理由呢?

 

 

2003-10-31 13:13:53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星空
注册:2003-6-28 13:11
等级:用户
人只要笑着热爱生活,多少岁都是可爱的。
  2003-10-31 22:04:42
川美
注册:2003-6-28 13:16
等级:用户
嗯,年轻时笑得像桃花,到老了要笑得像菊花一样。
  2003-11-1 11:05:14
黄玲君
注册:2003-7-5 17:21
等级:用户
呵呵,这本书我也看过。只是大致翻了翻。很漂亮的老人。很有味道

我记得她书中有一首诗:洋葱
我很喜欢:)
  2003-11-2 19:03:54
王晓华
注册:2003-6-28 13:10
等级:用户
4
  2003-11-2 22:27:19
马永波
注册:2003-6-26 18:12
等级: 系统管理员
QQ
写希特勒小时候的那首好玩
  2003-11-5 21:05:45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