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当涂县境内的李白墓应该该说一直是比较寂寞的所在。熙来攘往的人们多被采石矶上诗人醉酒捉月的浪漫吸引,往往是来到马鞍山亲临一下江水上面的捉月台,去凭吊公园内的李白衣冠冢,行程也就算结束。李白江上醉酒,扑水捉月的传说,把诗人的死赋予了一种诗化的美,人们也都愿意相信诗人最终的归宿是滔滔江水和皎洁明月。多少年来,人们宁肯相信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唐代大诗人,是跨鲸背仙游羽化而去的。
金秋,触目皆是水塘人家,塘堤上遍植柿树,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红色果实。乌溪、石桥,姑溪河,这些带有典型江南水乡韵味的地名,不时从对面的班车的玻璃上迎面撞上你的眼帘。车窗外,刚刚收割完毕,排着整齐的圆锥形稻草的田地;叶子尚且碧绿的甘蔗田;以及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水边植物;翩飞在这个秋天的各种鸟儿,让人相信,一生踏遍祖国名山大川的诗人,晚年选择这块灵秀温润的土地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处,应该有他的充分理由。
我来到墓园时,左侧,青莲池里的荷花早已开过,只留一些残荷日后听雨;右侧,刻有106方李白诗碑的太白碑林廊壁的近旁,满树金桂正热烈地开着,芳香阵阵飘在秋风中。墓呈圆形,立有石碑,上书“唐名贤李太白之墓”。青冢垒着大半人高的石块上面,芳草正萋萋。环绕着青冢,高的是青翠的松柏,紧贴着地面还长着一层厚厚的络石藤,像苍绿的毯子,十分干净和柔软,使人禁不住要跑过去躺一下。这里很安静,除了偶尔一队旅游团带来一阵喧嚣,接着又是一片肃穆,一个休憩的好地方,长眠青山的诗人灵魂在这里是安适的。
据传,死葬青山也是李白生前的夙愿,诗云:“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势峥嵘,岩壑灵秀。南齐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谓之“山水都”,曾筑室山南,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有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诗中的小谢,即谢朓。这位来自西域碎叶,带有胡人血统的诗人,一位且狂又傲,绝对浪漫主义的诗人,一生很少敬服谁,独对谢朓,脑袋肯低下来。
拜谒李白墓后,我们又来到了相传谢朓住过的旧居,位于不远处一个被当地人叫做包子山上面的谢公祠。李白当年曾写诗《谢公宅》:“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如今,这里早已成了寺院,有三座庙宇。我们打听谢朓的坟在哪里,都说不知道,有人说在宣城。后来,一个叫道南的老尼指给我们看了当年谢公修的井,也叫“谢公池”。井很宽大,砌着高高的石壁,有一根水管从山下通上来,我顺着石阶下去,在混浊的水里洗了洗手,希望能沾上些谢公的灵气。老尼对我们说,这里的山最有灵性,空气不干不湿。从山上远眺,青山河与姑孰溪交叉蜿蜒而去,相传当年谢公,后来的李白都常常与友人们泛舟河上,钓鱼、饮酒、赋诗。
诗人一生寄情青山明月,山作屏风,月为故乡。在他的诗中鲜见日常生活琐事描写,多为“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式的奇思玄想,诗思高拔,超凡脱俗,意象奇诡,纵横开阖。在我读过的李诗中也少见有抒小儿女之私情的,这可能也是李白诗的一大特点吧。杜甫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把个诗人的狷狂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晚年穷病窘迫,白居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墓,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诗人曾写下《姑孰十咏》,当涂古称姑孰。大江之畔的青山秀水收留了李白的晚年,而诗人终不负长江父老乡亲的厚爱,留给这方水土的是深沉的文化氛围和淳厚的歌韵诗风,安庆、芜湖、马鞍山以及南京,沿长江一线,也诗人、校园诗社、民间诗刊、网上诗歌论坛十分活跃的所在,这次我见到当涂的三位诗人,他们称李白为太白,就像在呼唤自己的亲人。相信诗人的灵魂已经与不息的江水、千年的明月融在了一起,这青山、明月和滔滔江水已经构成了诗人真正意义上的永恒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