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在文学里下“毒”的女人(读书笔记四篇)
  本文为 东篱 原创  总点击数:63  本周点击数:1  回复:5
   贴子主题:在文学里下“毒”的女人(读书笔记四篇)
东篱
注册:2003-7-4 17:53
等级:用户
QQ
在文学里下“毒”的女人(读书笔记四篇)
在文学里下“毒”的女人(读书笔记四篇)

    在文学里下“毒”的女人
    ——读书笔记之格致篇

    格致是个女人,这我是听别人说的,读她的散文也约略印证了这一点。说“约略”,是因为格致的散文“性别”气息不浓,非但不浓,甚至可以说是“泯没”。

    “我在刀的逼视下接过了坏的西瓜,接过了切割得明显肥肉多而瘦肉少的肉。我没有办法,我不是刀的对手。在刀的面前,我仅仅是一茎青草。刀是我的敌人。我在刀的面前什么真理也不能坚持。刀把公理切得一面太大,一面太小,但小的那一面放上一把刀,就平衡了。”

    这样干净、睿智、沉静而又充满理性思考的语言,在格致的散文中比比皆是,叫人不得不怀疑她的“身份”。

    但这仅仅是让我喜欢格致散文的一个重要元素。格致的“个别”还在于,她的散文避开了许多女性作者无法或者说不愿避开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甚至避开了生活中暴露在阳光下的部分,她总是习惯于从生活或者说人生的B面下“刀”,切开、展示、翻晒那些生命中不易被察觉的危险——由烈日,她想到了洪水,想到了去买救生筏,买不到,她就自己做船,各种各样的船,还有棺材状的。她说:“生命体离不开这种形体的容器,船承载着我们不致沉入深渊,棺材托着我们的肉体,不致坠入地狱。它们能使我们面对深不可测的处境时,能够有个依托,有个停靠。它们能使我们感到安全。”(《救生筏》)她看到一条军用行李绳,也会快速抓在手里。她认为“生命所需要的并不多,有时生命它仅仅需要一团绳子。”(《军用行李绳》)因此,她会为它的失去而哭叫,也会为它的失而复得而微笑。她去买西瓜,居然准确地测量出西瓜刀与她身体的距离是“二十厘米”,“只要二分之一秒,刀就能将这段距离变成零甚至负数。”(《利刃的语言》)她在某个夜晚漆黑的楼梯上,被一个陌生男子突然从身后拦腰抱住,她处事不慌,沉着应战,短短三十分钟,当她终于转过身来,面对陌生男子那张美如大卫的脸孔时,居然发现两人正在迅速建立起恋爱的感觉。

    那等漂亮的《转身》!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女孩智斗强奸犯的故事,在格致的笔下犹如一盘棋, 女孩执白子,强奸犯持黑,每下一步棋,局面松动了不少,同时又引向下一轮厮条。”(刘春《格致的出现是一个事件》)文笔是那样地从容、镇定和稳健,甚至还有几分优雅的品质——“他就站在那里,仰头看着我消失,极像一对情侣恋恋不舍的分别。”(《转身》)一切都看似漫不经心,但“笔尖经过之处,该开的花都开了,该杀的也手起刀落。”(周晓枫《力量的秘密源泉》)

    周晓枫说,格致的作品增添了“文学中有毒而动人的品质”。这种“毒”,我想应该既有对体制散文的怀疑和破坏,又有对散文题材的专注和深入——“善于在日常生活中验证生命的脆弱与无助。”(祝勇语)从这一点上来说,格致对已是苛刻的,对读者是负责的,她为读者提供的经验有着罂粟般的新鲜、美丽和灵动,让人毒在其中并快乐着。

    迄今为止,我只读过格致的上述四篇散文。还听说,她写作的年龄不长,大约五年左右,我却感到要比那些写了十年、二十年的人要好、要绝。

    她的智慧,她的敏感,她的疼痛,她的怀疑,她的从容,她的雅致,她的力量……

    唉,这个女人的文字十分了得!

    2003-11-23


    文本的颠覆和以梦为马
    ——读书笔记之张锐锋篇  

    读张锐锋的散文,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两个词——“颠覆”和“以梦为马”。 

    所谓“颠覆”,就是指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这当然是词典上的意义。 
     
    那么,散文上有“合法政府”一说吗?有,而且一直把持着散文的“朝纲”,虽然现在它的气息已渐趋微弱,并显出颓唐之势。比如:杨朔式的一事一议、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意境升华等写法。 

    颠覆的过程,既是破坏的过程,同时又是建立的过程。张锐锋的“颠覆”手段,除赋予散文以独特的思想性及思想深度外,有三:一是他的散文长度相当大。他自己说,“一般都在三、四万字以上,也许更长,十几万字,甚至二十几万字”。二是他的散文主题的多样性。他强调,散文必须“突破主题的单一性,向多主题、变奏和协奏曲发展,向类似于交响乐的复杂、多样性、神秘感和深奥的美、曲折的奇妙的梦幻迈进。”三是他的散文文本的大量的虚构因素的涌入。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站在一个被虚构的世界所包围的充满幻觉的立足点上,除了此时此地,周围都是迷蒙一片……”“绝对的意义上,真实是不可写的,真实既不能被讲述,也不能被描绘。”这三者,足以让张锐锋的散文文本具有惊世骇俗的力量。 

    《算术题》是我接触张锐锋的第一部作品。单看题目,就足可显现张锐锋的“另类”——数学和文学,两个距离最远的学科,居然扯在了一起,而且居然被张锐锋扯成一部形式独特而文字扎实、内涵繁复而思想锋利、又意味幽邃的洋洋三万余字的散文文本,着实让人惊诧和佩服。九道小学算术题,被阐释、开掘成九个主题。原本简单、枯燥的“+-×÷”,到了张锐锋的笔下,就文采斐然成九个“关于世界的寓言”。字里行间,处处凸现思想的锋芒,让人思考和沉潜。不断地破坏,不断地重建,不断地提供新的思维、新的意识和新的思想,在文字的波峰浪谷中,让人饱尝被照亮、浸淫和刺痛的感觉。 
     
    “孔融让梨”,在国人眼里,显然是无须辩驳的一种美德。但是在张锐锋的笔下,却成了公平、公正原则的障碍物——“一个孩子在四岁时让梨的事迹,似乎培养了一个民族谦让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也使那些谋取私利的人们找到了理由,它给了不公正、不公平的种种事实以借口,应该谦让的一方往往是弱者。它同时使失去利益的人们放弃斗争,以谦让和理解作为依据,放弃自己的权利。这一切,使公平的理想离我们越来越远,使人身陷于污泥中,在生活里挣扎……”这就是张锐锋的“颠覆”。我们在这种“颠覆”中,感同身受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思想的荡涤和沐浴。 

    超长和多主题的散文文本,自然要依托大量的虚构,而虚构的载体便是想象的飞升。关于想象,张税锋说:“散文不仅是一种文体,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它是哲学的、逻辑的、推断的、预言的、寓言的和想象的……我们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抵达对象的奥秘。”“我们应当选择那些事物表层的神秘斑点作为突破口,以创造性的想象突入到事物深处的黑暗里,才能窥视到那里隐藏着的,不易发现的光源。” 想象多种多样。张锐锋最推崇的想象便是梦。他以梦为马,骑着它,穿梭、往返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以独特的思考和冷峻的文字,将历史的、传统的经验破坏、重组,开掘、创造新的经验,来打量和观照现实生活。《飞箭》、《河流》、《棋盘》等多部散文巨制,便是张锐锋想象、幻象和梦的结晶体。 

    以梦为马,而梦是飘浮不定的,这种思维的不确定性以及硬性的长度要求,也多少导致了张锐锋散文的漫漶。有时,读张锐锋的散文,感到张锐锋是在拿着杆子打枣,杆子所到之处,散落一地的有红枣、青枣和枣树叶子。当杆子的长度不能及的时候,张锐锋就使劲地往高蹦…… 

    《算术题》中的第二道是关于搬运的,题目为:货物385斤,用5牛14马搬运,或8牛7马搬运,都能一次运完,问每马每牛所搬运的重量各多少?光看题目,你是无法猜知张锐锋如何起笔、运笔和收笔的。无论怎样驰骋你的想象,你也决然想象不到张锐锋通篇都在写马、马的魅力、马的价值以及马的悲歌,以此反讽一种忠诚和力量。可这跟搬运究竟又有多大关系呢?如果只是因为标题中有马字就写马、有牛字就写牛、有驴字就写驴……那么,这样的散文还可长、长、长。由此,我还想到两个词语——“八杆子能拨拉着”和“风马牛也相及”。 

    读张锐锋的散文是一种考验,而且是多方位的,其它且不论,最起码也是对耐性的考验。 

    听说张锐锋是“新散文运动”的发起者之一。还听说,他有十年的退稿生涯。读过张锐锋之后,我为张锐锋叹息和惊喜之余,确乎对“体制下写作”有了一丝丝怜悯。 

    2003-11-24


    祝勇告诉我,你对散文仍然很陌生 
    ——读书笔记之祝勇篇  

    看祝勇的简介,吓我一跳,年纪不算大(一九六八年出生),居然出版了个人作品十九部。作为同龄人,让我汗颜无地。 

    认识祝勇,始于他主编的《一个人的排行榜——1977-2002中国优秀散文》。在这本将近400页的书里,祝勇共收录了中国当代散文23篇。如果用除法,一年还不到一篇。显见,祝勇编选眼光之苛刻。但绝不仅仅如此。整本书,我看到的几乎是陌生的名字——苇岸、韩毓海、张锐锋、王充闾、南帆、李书磊、冯秋子、庞培、张远山、朱朱、周晓枫、胡延武、刘春、敬文东。当我为那一篇篇新奇而独特的文本激动莫名的时候,我才发觉祝勇的“险恶”用心——“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名次,而是尺度;让那些被新旧时代各个大小巨人们隐藏起来的事实重新显露,我们可能发现,被冷落的部分可能恰恰是很优秀的。” 

    祝勇让我重新认识和审视了我所受过的散文教育,他称其为“体制散文”——经验的重复。主导话语下的千篇一律。题材的洁癖——“它们神圣、庄严、浪漫、体面……遗憾的是,如同堂皇的口号并不能改善我们的境遇,作家的洁癖也无法消解生活的琐碎不堪。”最最要命的是,它们一到关键部位就要嗷嗷叫上几声,还美其名曰“主题升华”。比如教科书上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荔枝蜜》(杨朔)、《井岗翠竹》(袁鹰)、《白杨礼赞》(茅盾)、《土地》(秦牧)、《长江三日》(刘白羽)等等。“这就是散文,散文就该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发表、出书、上课本并且像感冒一样流行起来”。 

    我忽然觉得我上了当——上了教科书的当,上了中国教育的当!但让我非常遗憾的是,我至今还在不断地读到类似“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的小学生作文式的文章——讲着一些貌似深刻、实质却幼稚的人生道理,抒着一些公共的、散发腐臭味的人生情怀,但它们却仍在大行其道,像现代妓女一样,坦胸露乳、勾肩搭背,频频在公共媒体上骚首弄姿,在赚足了一些至今还蒙在鼓里者的唏嘘、一些大众流行媒体的钞票的同时,也让自己像某些演技低劣的明星一样混个脸熟,可谓名利双收。 

    这是某地名气不薄、已至不惑之年、经常在类似《读者》这样的杂志上露面的一位女作家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抬头看云》。光看题目,读者大概知其要干什么了。不错,就是要讲所谓的人生道理,抒所谓的人生情怀。她总是这样,把读者诸君置于白痴的境地,仿佛只有她是高高在上的耶和华。某天她骑车在路上,忽被天上的云彩所吸引,索性下车看起云来。照例先像琼瑶大妈式的发嗲——“好白的云,好美的云。”然后感慨连连——“为什么我的步履总是那么匆遽?我的鞋子上蒙着一层细尘,我的履底无缘阅读洁白美丽的云朵。这双眼睛在追逐着什么?这颗心儿在遗忘着什么?如果不是借着一方玻璃的提醒,我是不是就不再记得头上有一片可供心灵散步的青天?”当一个小孩子无意间中说了一句“妈妈,这个阿姨看云呢!”她又被感动了——“亲爱的孩子,我小小的知音,你相信吗?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真的并不比看云更重要。如果你愿意,就请和我站到一起,让我指给你看吧——天上,开着那么多那么多上帝来不及摘走的花啊……”通篇是怀春小女子的梦话、呓语,浅薄、娇情和做作。算了,读者诸君的眼睛是雪亮的。关于这个人的文字,我将在《公共情怀的泛滥与复制》一文中作详尽剖析。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写作者仍在“新旧时代各个大小巨人们”的阴影下思维和写作,深受其害、迷途忘返却又自以为是。可怜的人啊! 

    祝勇说:“散文的魅力,不在于万众归一,而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无法重复的独特性和永无休止的创造力。它不是人人皈依的教义,而是纷纭的言说,是去向不一的行者。” 

    祝勇的作品大抵分为两类:思想学术随笔和文化散文。前一类,我没有读过。但从他的《永别周庄》、《春闱旧梦》、《千年转换》、《青楼红粉》等文化散文来看,显然是遵循了他的散文理论。他像张锐锋一样,对“体制散文”进行着毫不妥协的怀疑和破坏,以自己独特和创造性的文本,倡导并实践着散文主题的“不确定性”和“纷纭的言说”。 

    读祝勇的文化散文,我仿佛看到,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富有抱负的青年学者正寂寞而孤独地行进在昨天的文化里。“他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画面。”(冯骥才《祝勇:文化的情怀》)他以敏锐的目光、沉静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别于他人的文本。他的谴词造句新颖、生动、富含韵味而又不乏犀利之感。下面是《青楼红粉》的句子,摘引与读者共享。 

    穿堂如同女人的阴道,它连接着欲望,并通往未知的幸福。 
    道德与阴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男人的武器,甚至是男性能力的体现。 
    性欲如同人类的其他欲望一样无可非议,它无辜得像个孩子,可能成为魔鬼,也可能成为天使。 
    快感往往与压迫相连,越不可能的事,越会带来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极权专制可以被视为黄色小说的催生剂。床弟越是遥远就越充满诱惑,性的实现过程一旦变得唾手可得,就会索然无味。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伤感辞句刚好掩盖了难于启齿的能力原因,于是假装觉悟,带着道德的包装和耷拉的**,器宇轩昂地离去。 

    祝勇从今年起,在陆续编写和出版《布老虎散文》丛书,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卷。我是每卷必买和拜读,且时不时地为其中一些新鲜而又有独特性的文本所感动。 

    2003-12-14 


    真诚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读书笔记之张爱玲篇

    现在还说这个才情如海、孤标傲世、烟花寂寞、临水照花而又多少有些恶俗不堪的女人,不知道还合不合时宜。但当我读到她的散文集《流言》时,仍禁不住有话要说。

    读张爱玲的《传奇》,是抑郁的——没落的旧式家庭,阴暗的色调,腐烂的气味,想想都让人沉沦。而《流言》则让人挡不住地心情愉悦起来——自然、率真、大巧若拙的文笔,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她的距离,几乎让人毫无遮掩地看清了这个女人热爱生活、善于制造生活情趣、尽情享受生活和享受生命及青春韶华的一面(于此,也可见小说这种文字的欺骗性)。

    你瞧,她常常回味喝牛奶的时候吞碗边小白珠子的情景,并梦想在上海的牛肉庄找个事做。她喜欢到虹口去买衣料,大讲色泽的调和——“红配绿,看不足;红配紫,一泡屎。”她不厌其烦地絮叨公寓里各色人物的吃喝拉撒、琐碎不堪的生活。她三句话不离京戏,尽管演员穿错了衣服,她不懂;唱走了腔,她也不懂。她谈女人、谈绘画、谈跳舞、谈音乐、谈诗歌……尽管她恃才傲物、目下无尘,永远与现实、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她却无法不认同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并以机智、幽默、辛辣、调侃的语言,描写那些毫无美感和诗意却亘古合理存在着的生活。

    这与当时的散文高手们,诸如鲁迅式的针砭时弊、朱自清式的清丽婉约、梁实秋式的雅致小品相比,而更显张爱玲的“别是一家”。

    而尤令人惊羡的是,张爱玲的散文处处去伪饰、少做作,直接、自然地呈现,且字里行间不乏珠玑般的灼见,让人思考和回味的同时,终免不掉为其锋芒毕露的才气所逼、所伤。

    比如,“但是无论如何,从小似乎我就很喜欢钱……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于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到兴趣的。”
    “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既然这么出名,想必总有点什么东西吧?可是也说不定。一个人出名到某一个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祝勇在《一个人的排行榜——1977—2000中国优秀散文》一书的序中强调,散文应当奉行的是“真诚原则”,而非“真实原则”。
    体制散文“所强调的真实,首先是不存在的,其次也是无法验证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着现实的局面,对于流逝的事物,我们如何证明它们的本来形状?记忆显然不能依赖。如果我们把记忆比作一个容器,它的四周充满了缺口和裂隙,它盛载的内容随时可以溜走。”
    “不仅历史和个人记忆并不可靠,连当下的‘真实’也同样形迹可疑……人们所能看见的只是一些散碎的印象,然后通过思想活动对它们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所以,所谓‘真实’永远是身体之外的事实……”

    张爱玲的散文无疑是真诚的。真诚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真诚是颇具冲击力的,是震撼人心的东西。

    听说当初张爱玲书名“流言”,取意于“Written On Water”,意思是写在水上的字,即流传不了多长时间,但也希望它像谣言一样流传的速度飞快。也足见张爱玲的真诚。

    “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这是贾平凹说的,因为它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心声,最起码也代表了我,一并录于此,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

    2003-12-21
2003-12-22 10:33:16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星空
注册:2003-6-28 13:11
等级:用户
东蓠的有很强的剖析艺术,够深入和透彻。
学习!
  2003-12-22 11:09:01
我是猫
注册:2003-8-8 15:09
等级:用户
学习了。不过你说的有些人的散文,我也不喜欢。个人性格原因吧。教科书上的那些散文也是有价值的,只是它们和鲁迅一样,被利用了而已。至于鲁迅本人,尽管我不喜欢,也得承认它有价值。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2003-12-22 17:13:35
川美
注册:2003-6-28 13:16
等级:用户
听你这么说,我倒很想读读格致的散文,在哪里能读到呢?
  2003-12-23 7:36:01
风雨清茶
注册:2003-12-18 22:02
等级:用户
倒是很有点难能可贵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这些迷惘的一代自我怂恿。
  2003-12-24 10:28:06
东篱
注册:2003-7-4 17:53
等级:用户
QQ
多谢楼上的姐妹们.


欢迎到大唐散文http://www.212013.net/bbs/list.asp?boardID=185
  2004-1-5 8:42:54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