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人 | 注册:2003-12-19 21:17 | 等级:用户 |
|
《这就是冬天吗》系列思考(1-4)
生命的冬天(《这就是冬天吗》系列思考一) |
[2003-12-8 20:44:20]
|
作者:梦人
|
从透明被雕琢成霜华的那刻起,季节就迈入了简单,独对寂寥。于是,岁月里播种和收获的脚步,慢了;阳光下洞穿寒冷的歌谣,也缓了。 ——题记 是啊,看到雪,亦如南方的朋友未曾见到、而仅存在于想象中的那样,首先想到的的是纯洁。什么最纯洁?初生的婴儿的思想最为纯洁,所以人生被喻为一张纸,初生的婴儿就是那纯洁的、未著半笔的雪白的一页。因为纯洁,所以透明,透亮,想想婴儿的眸子吧,一眼望到底,清澈的那么可爱。又其实,一切初生的东西都是这样的。所以初生的、小小的动物总是可爱的,或者干脆可以延伸到植物、延伸到春天。 生命一旦开始,就会马上加入到了各种关系之中。生物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一些消亡了,另一些就会嚣张起来。消极地说,与其说在改变着自己,不如说在被环境改变着,生物的个体既被环境无情地雕琢着。风大了,抗风能力差的物种就逐渐消亡了;缺水了,不耐旱的物种就慢慢的灭绝了;干涸了,鱼遁于无形;雨季到来,水塘里又会恢复往昔的热闹。但同时,环境是无情的,生命又是坚决的,垠垠的沙漠对决大多数生物来说死海一般,可如果细微地观察,在沙漠中总会找到一些与生命有关的东西,与绿洲的融融生机相比,它们是为寂寥了许多,也简单了许多,没有任何装扮,所有生长的姿势都直指生命。 想起一个关于鱼的节目,更让人瞠目结舌。说的是什么地方的记不清了。这个地方大致是比较缺水吧,在长长的旱期,池塘干涸,地表皲裂,如果迎来了雨季,许多看似灭绝了的生物就会不可思议地重现在人们眼前,其中包括一种鱼。即使冬眠,想象冬眠的动物,蛇、熊等都会在冬天到来之前储存足够的生命物质,冬眠了,减少呼吸,降低营养消耗等的方法来保持和延续生命的过程。即使对于这种常见的冬眠现象也往往会让我们人类叹为观止的,可这样的冬眠只是一个冬季。另外,鱼是离不开水的,可现在所说的鱼不但离开了水,而且能够在长达几年的干旱时期存活着,它的这种保存保持生命的本领已经远非普通意义上的冬眠了,该是多么高超的技术啊? 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清晰地再现了它生命的整个过程。而我对它是如何度过长长的旱期更为关注。它们对周围环境有着敏锐的感知,当水洼日渐干枯,预示着旱期即将来临的时候,它就开始准备起自己的“后事”来——钻入泥中,卷曲着把周围的泥土弄出一个椭圆形的不松不紧的小窝,然后吐出一种粘粘的液体,涂在小窝的内壁上,这道工序为它能在随之而来的旱季中保持体内足够的水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旱期如期而至,它就躺在自己筑的坚固的小屋中沉沉地睡去了。曾经生养它们的那个池塘底部的泥土也被用作他处,许多的尚未完全干掉的泥土居然被当地人挖起来制成土坯,而那个小小的躯体以及小小的窝一同也被垒进了墙壁中,那可怜的小东西…… 一年过去了,没什么雨水;两年过去了,依然干旱。岁月的磨砺中,那块包裹了鱼以及它的小窝的土坯已经“满面灰尘烟土色”了,可怜的鱼儿们想必早已经绝尘而去了吧?看到这里我即使隐约地知道答案,还是不免为这些小生物捏了一把汗。不觉中,又一年开始了,人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干旱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依然舍不得这块土地。人们对这种鱼儿消失的记忆也近于淡漠了。忽一日,甘霖突降,经年的苦等终于盼来了希望,雨水润湿了皲裂的地表,然后汇成一道道河流,聚在低处重很快地恢复了池塘昔日的规模。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异样的河流逐形成了,流淌而来、奔泻而下,仔细一看,那分明就是生命的河流啊:组成河流的是那些隐没了多年的鱼儿们。在雨水的润湿中,熟睡中的鱼儿们一定嗅到生命的气息吧,缓缓扭动着身体,从坍塌的墙面中,从废弃的瓦砾堆中,从几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出现,然后朝同一个方向会聚着,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了迎接这生命的又一场盛宴的队伍中来,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河流,一条用生命组成的河流。 面对这样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场面,我不能不为这份生命的坚决所叹服。鱼都如此,那我们人呢?人生的过程首先也是一种生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挫折在所难免。生命既然开始了,有浪漫的春天,火热的夏天,收获的秋天,但也避免不了冬天。面对生命的冬天,我们是否有所准备呢?于是,岁月里播种和收获的脚步,慢了;阳光下洞穿寒冷的歌谣,也缓了。慢是慢了,缓也缓了,冬季里,只要生命还有一息尚存,还会在乎那慢了一点的寂寥吗?爱情遇上了冬天,那就让它慢点吧,人生遇上了冬天,那就让我们缓点吧!不满环境的恶劣又有什么用处呢?接受生命馈赠的时候记不起感恩,遭遇了人生的磨难却不堪一击,这样的态度是否可以归入一种对生命的不敬呢?许多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而牺牲了生态平衡的做法是否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呢? 纯洁的在冬天又是寒冷的,是寂静甚至孤独的,而许多生物之所以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生命中的冬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接受这寂静和孤独,放慢生命的过程,等候下一个春天的来临。这种看似消极的作法其实就是一种指向生命的姿势。所以我宁可相信,外物无可战胜,首先应该战胜的是自己,使自己承认和接受寂寥的后,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了。遇上了冬天,无论什么样的冬天,不妨就让我们慢一点吧。 2003.12.05 | |
轮回中的季节(《这就是冬天吗》系列思考二) |
[2003-12-8 20:45:47]
|
作者:梦人
|
即使霜华,也只是刹那间的美丽。无法凝结为华,就晶莹为雪;无法晶莹为雪,就深沉为雾;无法深沉为雾,就随风而往;风停了,霜华现。 ——题记 不可否认,至纯至美的也往往是最为短暂的,如同寒冬里那美丽的冰凌花(窗花),用一夜寒冷凝练而成,太阳出来了,它马上就会融化,消散。这刹那间的美丽,同时也往往会与凄美联系起来,被赋予一种悲剧的色彩。这或许也是“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类似这样观点的一个源头吧。 冰凌花、雪、雾、水蒸气,外观截然不同,而实质上却都是水的一种形式。如同社会中操了不同职业、收入迥异、地位悬殊的人们,作为人本身没有多大的区别。亦相似于我们的人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普通也好,高贵也罢,都如同水一样,只是外在形式不同而已。 又想,冬季里,在水的各种存在形式中,最为短暂冰凌花常常被视作最为美丽的,而其他的形式呢?美丽的是否总是短暂的呢?过分“珍视”这短暂的美丽,是否就要忽视许多平凡普通的美丽呢?当有人戴了各种面具在名利场里矫揉造作,左奔右突从而丢失了人间真性情的时候,当有人在爱情的凄楚中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生命从而去追逐那所谓永恒的时候,当有人感叹青春易逝,年华难留却从不珍惜自己稍纵即逝的每一天的时候,美丽,这个光鲜的字眼是否变得有些让人难以琢磨了呢? 生命是如此之轻,以至于我们动不动就拿出生命的代价来掩饰一些其实很小的错误;生命又是如此之重,亲情、友情、爱情,人世间有那么多的东西让我们感到重担在肩。这是否是因为我们在评价上出了什么问题?除了现在所感兴趣的事情以外,毕竟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所说的对象不是融入泥土、耕种于田间的老农,也不是为了一分钱就可以涨红了脸与顾客争执的市井小商贩。不是,绝对不是,相反地,在一位成名的作家的笔下,乡土人家手中所做的极普通的事、口中所说的极普通的话都可以成为他无比钦佩的对象;面对在喇嘛寺里孤寂地度过了人生大半时间的麻木地重复低诵着古老经文的喇嘛那浑浊而没有表情的双眼时,忽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 是这样的。我想我在读那位作家作品的时候肯定也被他的思想所感染了。这已不仅仅是在经历了思考的复杂后要追求一种简单超脱的缘故。可现实就是如此的费解,一些学子背负着父母、老师的深深的期望,背井离乡,秉烛夜读,终于如愿以尝地考入了大学,却背道而驰地做出类似自杀、犯罪的事情,让他的父母痛苦流涕:这是为了什么?又有许多情况,为了能有个好的前程,弄得倾家荡产却也无果而终。这里除去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外,思考,这个人类特有的精神财富却在很大程度上折磨着人类的心智:既然会有这样那样不期的结果,如此的劳心费神,何苦呢? 无法凝结为华,就晶莹为雪;无法晶莹为雪,就深沉为雾;无法深沉为雾,就随风而往;风停了,霜华现。成不了霜华,成不了雪雾,那就随风于无形吧,风停了,惊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理想的峰顶。大自然中一个简单的过程即给出我们精妙的提示,同样地,有关人生的大命题也辨证地成立着。无论在什么位置上,也无论在做什么,始终不离对人性的关怀和追寻,就如同霜雪雾永远无法离开水的根本。这或许也是那位作家之所有有那样感悟的一个原因。许多站立于耀眼光华之中的人始终承认自己的普通,在这里,普通和伟大已没什么区别了。 一滴水,在轮回中演绎出惊人的美丽,变幻的只是形式。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变的是生命的姿势。普通的老农,伟大的作家,不同的是身份,相同的是对人性最直接的触摸。四季在轮回中完美地绕就了一圈圈完美的圆,在这完美中,寒冷的冬季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生命轮回中向上传承最关键的一环。这么说,我们还有理由拒绝它的寒冷吗? 2003.12.07 | |
温暖的源头——《这就是冬天吗》系列思考三 |
[2003-12-15 20:16:01]
|
作者:梦人
|
无关美丽,季节只是大自然纤细的指尖,风雪也可闪现太阳的一个侧面。黯然间,没留下多少;凋零时,也不会带走所有。 ——题记 温暖是美丽的,寒冷也是美丽的,于是让人怀疑美丽的真实性;规则是虚假的,奖杯是虚假的,就连微笑也是虚假的,于是又让人怀疑现实中还有什么是真实的。那么生活是在虚假地进行着的吗?那么是数字构筑了进步,是虚假造就了历史吗?什么才是文明的内容?是丢失了人本关怀的真实,是信誓旦旦的虚假,还是那置换了灵魂的文字?每念此,思维总会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 冬天是寒冷的,如同夏天是炎热的一样。在这个思维定势的面前,我们更多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理智:冬天就是寒冷,于是在冬天里就必须穿得暖暖和和的,受不了一丁点儿冷。同时也留意过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差不多的温度(例如10℃)下,在其他季节中可以感觉到凉爽和舒服,这个没什么异议;冬天里,因为普遍温度较低,这样的温度相对是较高的,按照常规推理,应该感到暖和才是。可实际情况呢?即使穿得已经很厚(与其他季节相比)了,人们对天气的感觉却依然是不满得更多些,稍好点的说法是今天不算太冷,能说出今天暖和的人少之又少。另外,从看天气预报也可以验证这点,在夏天我们更关注的是最高温度,而在冬天我们更关注的是最低温度。夏天就是炎热的,冬天就是寒冷的!依此论下去:社会就是黑暗的,人心就是最不可靠的等等将信将疑却又不可思议的观点被世人认可也就很自然了。 想到此,不竟释然了些许,是那些似乎无法改变的背景模糊了我们的背景,我们思考自由性的大背景。又想起了那个小竹屋,一个简陋的早餐晚餐供应点,小竹屋的主人憨厚淳朴,在寒冷的冬日,由于他们的精心操持,小竹屋变得格外温馨。忽一日,熟悉的小竹屋换主人了,或是因为房东看到了甜头加了价钱,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小竹屋的主人(确切地说是前任主人)走了。潜意识中,小竹屋的温暖也被前任主人带走了,我以一种近乎拒绝的姿态疏远了它。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忽然又找回了小竹屋的温暖:原来,新任主人也是一样勤劳的农家人,也同样的憨厚淳朴。一样的小竹屋,不一样的主人,不一样的主人,却一样的温暖,这么说来小竹屋始终都是温暖的了。还得感谢那次偶然,让我在转了一圈后又回来了,回来了真好。忽又想,那次偶然大概也是必然的吧? 深究起来,风雪源头还是太阳呢。无关美丽,季节只是大自然纤细的指尖,风雪也可闪现太阳的一个侧面。寒暖变化,季节更迭,大自然从没轻视过哪季,更没放弃过阳光,如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暗含了人间之爱一样。阳光普照,四季得以轮回;爱意永存,人世所以昌盛。所以无关温暖,什么都是温暖的,无关美丽,什么都又是美丽的。包括温暖,包括美丽,都是内里的、什么时候都没有缺失了的东西。那些离弃了温暖的温暖与割裂了温暖的寒冷一样,才是值得让人怀疑的。 黯然间,没留下多少;凋零时,也不会带走所有。黯然的与凋零的总是灰暗的昏沉的。想那社会中一些黑暗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感到透不过气来。但深究起来,每一种黑暗又都是由许多善良构筑起来的。即使十恶不赦的大坏人也有温情的一面,或者是个孝子,或者是个好丈夫,而那些十全十美之人却最让人怀疑,如同说某个国家的总统选举中,某人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投票一样不可靠,但这样的怀疑依然无法改变其人的优秀。又说了,做好事简单,而做一辈子好事就不简单了,因为一点即使很小的过失就会影响了他的形象;而坏人呢?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让人感激万分,如此这样,我们就做坏人得了。表面都在变化中,只是有的变化是消沉的,有的变化是积极的。社会也这样,每个善良的人说一句违心的话,那么违心的事情就可能成为现实,而违心的现实除了使人自省外,其实根本无法改变人之善良。 锦上添花,虽是好事情,但过了就会有造作的嫌疑;雪中送炭,虽然温暖,却只能解了一时的寒冷。如何才能理解身边的美丽,怎样才能抵达温暖的源头?冬日里的阳光持续着生命中的纯粹,存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意放射出真实的美丽,一同都是温暖的源头。四季有寒暑,人世有炎凉。冬天了,依然相信温暖。 2003.12.09 | |
收敛与品质——《这就是冬天吗》系列思考四 |
[2003-12-15 20:17:27]
|
作者:梦人
|
漫步在在这样的季节里,无法封冻什么,只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在收敛着:色彩在收敛着、温暖在收敛着、痛苦连同欢乐也都在收敛着。 ——题记 温暖了,百花争艳,炎热了,万物蓬勃,生命以无限发散的姿势生长着,膨胀着。而因为阳光、水分、养料等资源的限制,生命往往会在过度生长与膨胀中变的纤弱起来,残忍起来。而冬天无疑是大自然的一个明智之举。一夜秋寒,褪去了万物的华衣;一场冬雪,放缓了生命的脚步。 冬天来了,一切都收敛了起来。收敛而不是封冻,不是停止,因为收敛是个过程、缓慢但是确实在进行中的一个过程。即使收藏也很不确切,收藏是只谈到了功效(即可被利用的持久程度),而脱离了生命的范畴。冬天里,一冻然后一消,消消冻冻,冻了再消,消了再冻,在这个往复过程中,土壤不但可以变得无比松软起来,而且可以积攒到更多的肥分。许多越冬的植物,如小麦,冬天里确实没有多长一片叶子,但它的根部却有时间伸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过程虽然缓慢,但是冬季漫长,速度慢点也无法妨碍它积蓄到更多、更丰富的养料。可以想象一下来年天气转暖后,冬小麦的生长姿势,还有冬小麦无可伦比的品质,都是因为冬季,这个收敛的过程。 足够的温度可以熔化钢铁,而一任温度增高,钢铁就会发生了不可自然逆转的反应,先是氧化反应,被氧气腐蚀了,再继续,就可以从原子的角度分离掉,完全丧失钢铁的特性。但如果掌握好温度变化的调控,例如上好的钢刀,刀刃都要经过多次多次淬火的,即将火红的刀体猛地伸入凉水中,使刀体温度急剧下降。我想,淬火这过程也是个收敛的过程吧,淬火把能量一聚再聚。四季有寒暑,百炼可成钢,而我们人呢?人世有炎凉,人生多起伏。把所有在人生旅途中不利的东西都归入寒冷。对比理解,也有理由相信,人性的品质也是在收敛中逐渐提高的。 繁华无忧的生活使我们的思想日渐虚荣着,也日渐虚弱着。如同缺少了阳光、水份的植物不可避免地要腐烂。于是,沉沦散漫,乃至犯罪、自杀,这个意识的形成就是一种痛苦的无奈的过程。遭遇了痛苦,进入了人生的冬天。面对这生命中的严寒,越不过去,念头变成现实,痛苦走向了决裂,如星星脱轨销毁在了大气层,光芒一现间,所有不期的快乐连同痛苦都灰飞烟灭了。越过去了,脱胎换骨,如获新生,一切又可从头开始。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说有的人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从而迷失了自己,这时他在精神上已经趋于了死亡,而一旦振作起来,找回了自己,称之为新生,新生后的自己往往比最开始的自己更出色。经历过寒冷也就对温暖有了更深的理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也都是这个道理吧。 漫步在在这样的季节里,无法封冻什么,只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在收敛着:色彩在收敛着、温暖在收敛着、痛苦连同欢乐也都在收敛着。一定是被大自然这种收敛的力量感染了,安静的冬天里我们有相对多的时间去思考。思考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收敛的过程,也有痛苦的象征。想到这儿,那个普通却有点费解的现象迎刃而解了,就是残疾朋友为什么比许多正常人更加优秀、更加出色。不为其他,就是因为收敛。身残,无疑使他们遭遇了生命中的严寒,也正是因为这超乎寻常的严寒,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收敛的过程更持久,使他们在思考的痛苦中精神为之更凝聚。收敛,使得身残志坚成为可能。 挫折,可以消磨人,也可以使人更坚强,而没有过挫折的坚强则是不可理解的。大自然的寒冷使北方的大米、小麦优于南方的成为可能;人间的寒冷也使人性能够收敛升华成为可能。又想,化蛹的毛虫,化蛹,肯定也是个痛苦的收敛的过程吧,因为,蛹化而出后的小生灵们总是闪亮登场的。无法猜想毛虫在蛹中是否经历过思考的痛苦,我只知道,我们人类天生是擅长思考的! 2003.12.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