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牵著感觉的手--2002年发表、最近又在许多论坛/网站被热评。
回国第一次乘出租车,是到北京的第二天上午。一上车,第一个动作便是系安全带。司机嚷了起来:“干嘛,乘客又不会被罚款。你看,我都不用。”
“确切地说是习惯。”我答道。
他反应倒挺快,以一种肯定的语气:“你一定是从国外回来的。”
“安全带不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我反诘。
他耸耸肩,满不在乎地说:“可是,这个速度用得著吗?你看来来往往的车辆,有谁用了安全带?”
没人用的东西,不等于是不好的,是有害的。但,往往可以成为一种凭据,一种借口。表面的物象,容易走进人们的心灵。而深藏其里的真理,却易被人忽视,被人不屑一顾。
也许是人们都太忙了,也许是人们都喜欢随大流,也许是真理与缪误在展开一场拔河赛,也许人们都太世故......
不愿被牵著鼻子走的人们啊,在不觉然中陷入......
这,是偶然的吗?
回到重庆,出租司机开车就像在赛车。他们依然以为安全带是个累赘,他们见缝便钻,无所谓道与不道,规矩不规矩。好像那是他自家的大门,用不着客套。起初一两天,我这个在国外开车多年的女子,在车上吓得胆颤心惊。渐渐地,习惯使我的感官变得驽钝不敏。到底是土生土长的,不像那位德国老太在北京期间坐车每天都在惊叫。在德国开了几十年快车的老人,恐的当然不是速度,而是章法的殆尽。
在国外开车,不是人人都在遵守交通规则。但是,车与车之间绝对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不会乱抢道,乱调头,不会不礼让行人。如果出了车祸,第一反应是报警,而不是双方舌剑唇枪。
原打算租车开的我,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按多年开车的习惯,我恐怕会在故土有车难驶,会在路途中处于尴尬的境地。秩序的维持,规矩的遵守,靠一两人是难成气候的。
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公德教育,我们这个文明礼仪之邦肩负的担子实在不清啊!
熟悉的环境是泛滥的温床,而最可怕的是人们的司空见惯,可以把一些现象看成自然。过马路的见车也在走,开车的既不停下,也不减速,都已是稀疏的红绿灯了,司机还在报怨;马路上是车声、人声,闹哄哄的一片;人行道上的叫卖声透过流行歌的间歇在有一声无一声的盘旋......
似乎没有人感到异样。每天都如此重复,谁会诧异呢?像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的,习惯在我们思想上一无阻拦,从它给我们的奇特印象中可以更好地看出它的效果。
在一个习惯了的圈子生活,似乎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一种如鱼得水的幻觉。久而久之就滋生出一种堕性,或者排他性。
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出于旁观者的“清醒”,于是乎,有了种若隐若现的责任,有了种责无旁贷的义务。可是,如何实施呢?
儿子的老师要他写回国的见闻,他看到交通的状态便想作为一个题目,但很快就放弃了。理由非常质朴,非常简单,他说:“假如我写下来,老师、同学会说我们中国的不好。”
有人说出国有助于爱国主义的升华,出国愈久爱国愈深。此话不假。不论我们在哪个国度,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谁要对我们的祖国出言不逊,非要与其辩驳不可。这绝不是什么大话,也不是什么空话,而是一个人的本性,或者一种本能、一种情结的自然流露......
儿子出生在中国,在英国、新加坡接受学龄前教育,在美国接受小学教育。我们从不刻意灌输什么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本就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置入心底的情愫。他看到什么东西是中国产的,他愉悦;看到中国人在美国得了什么大奖,他激动。血浓于水的爱国情缘,是在出世的刹那决定的......
儿子见我在写有关交通方面的小文,有点不高兴。当他知道我不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才释然......
在外国人面前,我们要“家丑不外扬”;
在我们自家人面前,我的那些感慨又讨不讨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