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给川美看看(三)
  本文为 我是猫 原创  总点击数:9  本周点击数:1  回复:0
   贴子主题:给川美看看(三)
我是猫
注册:2003-8-8 15:09
等级:用户
给川美看看(三)
 

                           大师小徐

                             张锐强

大师是当地文学圈对他的戏称。小城市毕竟容量有限,随便在哪一级报纸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都能获得这个荣誉称号,而得主也敢笑纳;小徐是他的真实称呼,此君姓徐且只有30多岁,叫他老徐他肯定不乐意。这年月无论男女老幼,谁不愿意别人猛把他往年轻里说呢?

早就听说过大师小徐的种种趣事,不过我只当是圈子里的夸张——那两个同事兼文友文采好且幽默,特别善于制造笑料——因此没太当回事,直到这天他来送稿子。

我推门进去时他们三个正在聊天。其中一个有点调侃地说:小徐你最近不善啊,我听说在《即墨市报》上又发了一篇散文是吧?小徐郑重其事地解释到:不不不,是《即墨日报》,发了两篇。脸上写满了庄严与崇高。日报肯定比市报好听,前者可以混淆视听,不知底细者还当是地市级报纸呢,而一说市报谁都明白档次,这买卖我也常干。给报纸杂志寄稿子我总不愿用报社的公用信封,因为下面的落款是胶州市报,总有点原形毕露的尴尬。别人一看我自称是胶州日报副刊部的编辑,还不知道我有多高的水平呢。

小徐是来给我的版面送稿子的,一听介绍赶紧站起来恭敬有加地和我握手。他送来的稿子下面的落款上有一大堆的头衔,《人民日报》特约撰稿人,《信息市场报》特约记者,某某诗歌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某某行业优秀通讯员,得过若干奖,看得我直眼晕。稿子的题目是《难忘的北京之行》,我早看过了,在当地的一份油印杂志上面;背景也已经知晓,去年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搞了一个“民族存亡与科教兴国”研讨会,邀请他参加,上面所说的主要头衔大概就是因为这个活动而获得的。文章虽没明说,但我知道肯定要缴几百块钱,会后可能还要评奖,因为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荣幸。前年年初我收到了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与北京铸魂艺术研究中心的联合邀请,参加“走向21世纪文学创作研讨会”,要缴600块钱左右的会务费。一听研讨会的题目就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因为我当时以写邮市评论为主,虽然也在报纸副刊上面发了点小稿子,但从来没有搞过纯文学创作,题目如此惊人的研讨会我有什么资格参加?肯定是他们打着人民日报的招牌,从报纸的来稿中找到一些作者引诱他们上钩。这些我事先都很清楚,但因为当年我给单位完成了不少报道任务,领导照顾我同意我去,我自然也乐得一次官费旅行的机会。实际情况果然如此,参加人员都是老弱病残,来讲课的也没几个上得了台面的人物,一周的活动我只参加最后半天参观卢沟桥的,其余时间都泡在了熟悉的报刊杂志社的编辑部里。

这些经过我当时看了发在油印杂志上面的这篇稿子以后就向那两个文友招供了,因此大家再一看都有些忍俊不禁。方鸿渐与韩学愈都毕业于德国克莱登大学,彼此之间自然都知道对方的底细,幽默之处在于刚开始韩学愈还不知道这一点。小徐一直在旁边絮絮叨叨地叙述当时的经历,提起一大串令人肃然起敬的新闻媒体,但人名却都非常陌生。文友连说哎呀徐大师你真是不善,小徐嘴里虽然不断谦虚,但看起来心里非常受用。

文章自然是没法发了,不过我也没好意思点破。一则他拉大旗做虎皮并非行骗,无非是想震震我多发点文章而已,心情可以理解;二则他们是文学青年的中坚力量,假如没有他们的存在,书没人买了,杂志没人订了,作家还不都得饿死、文坛还不得关门大吉?
2004-2-9 18:41:50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本主题还没有回复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