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川美看看(四)
判断与交换 1650字
张锐强
在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中我曾经学习过计算机语言与编程技术。1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个恨铁不成钢的好心教员口沫飞溅地传授给我的FORTRON77语言,几乎完全被后来居上的新东西所覆盖,如今脑海中唯一的模糊印象就是IF语句:IF THEN , END IF。假如怎么样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怎么样。这种最简单的逻辑判断,就是构成计算机程序的基础,无论一个程序如何宏大复杂包罗万象,最终拆分开来,都是这样一个个连续的逻辑判断。正因为如此,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一个电路接通代表什么,一个灯泡熄灭代表什么。别说当时,就是现在我对此依然觉得神秘和不可思议。
仔细想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懵懂小儿不包括在内,只要人一懂事,所有的行动也就会逐渐分解成为这样的逻辑判断,而且年龄越大、阅历越多、经验越老道,其中逻辑判断的含量也就越高。假如不这么干就会怎么怎么样,只有这么干才能怎么样怎么样,于是他(她)才会这么干或者不这么干。小到给领导点烟续水或者本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大到周作人附逆求荣或者眼下巴拉克在中东和平中的强硬立场,无不如此。电脑技术飞速发展,如今每秒钟运算上百亿次的芯片好象都已经研制成功了,因此这样的逻辑判断虽然是令人难以想象地繁杂琐碎,但坐在电脑跟前的键盘族却浑然不觉。电脑再聪明终究也只是人类手下的产物,泰山再高也高不过天去,因此人脑在这个问题上的运算速度更加惊人,所有的逻辑判断也都会在平静的瞬间天衣无缝地完成。判断电脑先进程度的指标是CPU的处理速度,而依次类推,判断人聪明程度的指标也是大脑完成这样的逻辑判断的熟练程度。刚入社会可能会有些磕磕绊绊地不利索,但后来成熟了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冲动。
电脑是一堆冰冷的钢铁,判断的依据是客观情况,人在这一点上又显示出了主宰者的高明与优越,他们的判断依据大概是自身的利益。这个利益也许与大众同步,也许与大众相违背,而究竟选择哪一种对于人而言又是一个逻辑判断过程,依据还是自身利益。市场经济兴起之前,这样的论调大概算得上冒天下之大不韪,即便现在让人听了可能也不怎么舒服。千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在假象中生活,丑陋的肉体外面总要罩上光鲜无比五颜六色的遮羞布,弄得我直到现在喜欢的还是浪漫的乔治.桑而不是鲜血淋漓的巴尔扎克。人是已经并且还在被继续神化的高级动物,怎么可能如此卑下呢?
其实假如你能稍微宽容一些不那么绝对,就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无数个十字路口,在每一个十字路口跟前都要作出相应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依据就是逻辑判断,换句话说就是价值判断。按照当代大儒季羡林先生的说法,人都有趋吉避凶的本能。大坏蛋狗汉奸自不必说,即便是历史伟人也不能免俗。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英雄,只是因为他们不希望成为历史的罪人,因为在他们眼里壮烈地死去的价值大大高过苟且偷生,也就是选择前者固然痛苦,但选择后者更加痛苦,对自己更加不利,仅此而已。
在人生的价值判断中,最常作出的选择就是用自己多的换取自己少的,物以稀为贵嘛。自己多的是资源,自己少的就应该成为投资回报,天经地义冠冕堂皇。于是有人透支青春换取钞票,比如妓女;有人拿名节换实惠,比如贪官。其实不仅妓女与贪官,每人都有这样的嫌疑,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熟练达,谁没有用单纯换取复杂的前科呢?
电脑由人控制,再复杂的程序如果需要也可以修改,因此判断与选择都是可逆的,而人生则不然。妓女通宵达旦赚来的血汗钱全部用来买化妆品,也难以挽回青春的容颜;贪官提心吊胆的非法收入全部充公,也不可能洗清人生的污点。正如只有环境污染恶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领导者的注意一样,人们只有到了最后的关头才知道这种选择不可逆的残酷。那些早上在公园里挥拳练剑的老爷子老太太,年轻时为了快乐与方便,谁没有透支过健康呢?
人生如同一只杯子,容量是有限的。要想接纳新的东西,首先就要清空旧有的内容,而这种交换未必就是必然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胸前挂满勋章的老人躺进棺材时,分量也未必会重于夭折的婴儿,尽管他曾经处心积虑地作出过无数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