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可以安静
什么时候可以安静
什么时候可以安静呢?我常常这样想。
什么时候应该保持安静、什么时候寻求安静、什么时候走出安静?
一段时间来,我在寻求一种实质上的安静:无论生活的步调怎样急促、无论日子的鼓点怎样频乱,我都试图通过简化内心的感受让一切简单起来。我没有写诗,诗,似乎离我很远,我在做一些最简单的生存工作,各种人事活动尽可能地被减少(甚至真正意义上的交谈也没有多少),眼前的空气渐渐稀薄、但透明没有多少杂质。
这样的心态里,我开始偶尔回来看看诗歌,书本上的和网络中的,在辨别别人诗歌的好与坏、优点与不足的同时,也在下意识地反思自己的诗歌,考虑没出腹的作品应该选择的倾泻路线。
这时候,我收到朋友寄的一本民间诗刊,里面收有我的两手诗歌,我像在旁观别人诗歌一样地又看了一边自己的诗,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就是《空间》的最后一句:
《空间》
音乐声响起,在没有附着物的
巨大箱体里
没有门,你在一片空旷中走动
你停留过的地方,都将被我的目光触碰
镜子里没有影像
你在镜子前站立了很久
我拿起杯子,你已经举起它一千次
时间拖着长长的彗尾,显露
彗核的形迹
左边,你是蓝色的星球
这时你在右边,我是那颗水蓝色的伫望
在圆的自转中,给予彼此椭圆的随行
你说梦里,我正反复回放一个片段
音乐声响起
你说:猫。
你抱起了我
我分不清是在梦里还是梦外
2003.11.10夜
我突然悟出了它是多么的多余!(尽管在贴出这篇诗歌的时候,有个诗友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我却并没有当真过)这样的发现,对我而言是有很大意义的。但,能够站在高一些的位置上看透和把握诗歌,应该有着距离和能力的问题。距离有不可逆转的,也有人为的原因,怎样把握事关主体的受力、定力和适应力等等;能力有时是可以训练的,有些则不能强求。我想,提升诗歌甄别和写作水平,眼前比较容易得到的是:①内心的宁静和心态的“远”②善意批评的良性指引。也就是说,想真正意识上的写诗,你要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寻找好适合自己的安静方式,能够坐进去,也能够走出来,更能够从安静中获取和创造出什么来。
所以,我渐渐习惯自己这样的写作态度:在生活中,忘记写诗,不要求自己写什么、写多少,在跟随时间的行走中,逐渐累积内心的感触,在诗歌停留在脑电波的瞬间,对它进行有意无意的反思,当内心有倾吐的欲望的时候,写出来,让诗歌内在的驱动在尽可能诗化的语言里,释放自己、完成自己、安慰自己,也许,还感动自己。
写诗,是不用选择的,如果有,它就在你的血液中,你要做的是顺应自然、听从心灵、提升能力,同时,让身边的事物在你内心宁静起来,给诗歌倒出一个安静的生存空间,如果,你认为足够重要!
2004.1.11 下午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