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君 | 注册:2003-7-5 17:21 | 等级:用户 |
|
这块土地--读赛珍珠《大地》
朋友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找一本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这让我开始关注这部小说。《大地》是以二三十年代宿州的农民生活为原型而写的。在此之前,我也听说过赛氏曾在宿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向朋友打听,才知道原来故居就在花墙子附近的福音堂内。一个傍晚,大风中的我穿过被一天的交易变得脏兮兮的菜市场来到教堂,进了朝北的大门向右拐,首先吸引了我注意的是几株腊梅,花儿正热烈地开着,我走过去,闻到一股芬芳,看到一间大屋子里牧师正在给满屋子的人上课,我不知道是每天都上还是被我赶巧碰上。绕梅花一周,在紧挨着大屋子的南边,就看到了“赛珍珠故居”。太旧的平房,红色的木门紧闭,推了推没推开,敲门也没人应,只能看到里面种有柏树。身边有几个在听布道的老人。或者为了保持原貌吧,整个院落都很破旧的样子。一想到就在我们经常买菜的地方,曾如此近地住过一个美国女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的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就不由地让人生出感慨。 1917年,25岁的赛珍珠婚后跟随丈夫来到宿州定居,丈夫约翰·布克在“农科部”任农艺师,赛珍珠任“启秀女子小学”的老师。四年的农村生活,使她接触到中国底层的农民生活,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写出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三部曲。该书被公认为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三十年代后期曾被搬上美国好莱坞银幕。小说表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深情和超验性关系的主题。作者显然欣赏宗法制度下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并赋予那种生活方式以无限的诗意。从这种角度上,赛珍珠是西方人观察中国农民生活的第一座桥梁。 《大地》的可读性十分强,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以一个青年农民作为主人公。小说就是从这个男人的婚事入手的,有着极强的故事性。或许因为说的是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虽然时光流逝,但那些古老的习俗,如何平生第一次洗澡,如何娶亲,怎样喝茶,多子多福的意识,染红鸡蛋等等,感觉十分亲切,根本没有让我感觉到这是出自一个外国人的笔触。她笔下的这个农民的生活方式与他的先祖们在数不清的世纪中度过的完全一样,有着同样素朴的灵魂,他的美德来源于一个唯一的根源,就是与土地的密切关系。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大地的确有着田园诗般的美丽画卷和诱惑。 读着《大地》想起我的外祖父母,他们也是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而且我的曾祖父还是一个地主。听我妈说她家曾有几十项地。到我外祖父母这一辈因家道中落,土地大都在解放的前夕卖掉了,一家人幸运地在后来的土地改革中被划为下中农成份。《大地》这部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农民命运有了了解。书中对于荒年农民的描写尤其让我动容,我小时候,听我妈说过,在她五岁麦收前,发大水,土地颗粒无收,举家逃往南方讨饭。因为我妈说的轻描淡写,当时我也就没有觉得特别悲惨,现在读到了赛氏对灾难来临时的真切描述,才更加感到农民在生死线上的生存是多么严峻。书中让人感动的,正是那种农民对土地深沉的眷恋之情,只有深入农民的生活和内心,才会有如此充分的理解。我想,大部分中国人三辈以上是农民,在思想基础上很大部分来源于土地的根性,乃至现代人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无不受着这片土地的制约。 据一些资料介绍,《大地》震撼了西方人的心灵,引起了广大西方人对中国的同情和关心。中国人民的朋友斯诺夫人说,她就是在读了《大地》后才决心来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募捐委员会主席写信感谢赛珍珠,说许多募捐者看了《大地》后才了解中国而慷慨解囊;1997年6月,美国宾西法尼亚有个名叫玛丽的图书管理员来到天津儿童福利院,领养孤女。原因是她早在12岁时就读了赛珍珠的《大地》。然而,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赛珍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漠视。并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宿县文化志》上面反复地翻找,几百页纸上面没有一个字提到赛珍珠。她就像一颗埋没的珍珠。虽然她到死都没有能再次踏上这块她热爱过的大地,然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会记住她,怀念她,而在这块土地上,她笔下那些农民的后代们则会将绚丽的土地之梦继续做下去。
(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地税局 黄玲君 234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