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妮 | ![](fice/SYSTEM/78.gif) | 注册:2003-6-28 13:11 | 等级:用户 |
|
亚东:热爱诗歌
热爱诗歌
编辑部就是这样,接收稿件,也接待作者。常常有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来编辑部,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大多是诗歌,也有的,是其他门类的文字。 他们腼腆地走进编辑部,一时间还不好意思拿出自己写的字纸。他们还常常地,结伴而来,找一个壮胆的。那位充当保镖的,有的是同学,有的是朋友,还有的是兄弟或姐妹。还有的,竟然是由母亲陪着来的。往往在这种时候,我要做的是迅速消除他们陌生感。可偏偏我们办公室几乎是没有闲置的凳椅,而他们又执意地不肯坐在我让出来的椅子上,这样的时候,我就只能站着与他们交谈了。编辑与作者同站,也是一种平等吧。 往往的,我要主动请他们拿出他们带来的稿子,这样就不会曾加他们的腼腆。我一边聊着,简单了解一下他的的基本情况——生活的和写作的,一边要看他带来的稿子。如果是还没有入门的作者,也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我会在他拿来的作品中,找出相对还好一点儿的句子,告诉他继续努力。我还常常顺手抽出一本《诗林》,翻出恰合他喜好的某一首诗,读给他,讲给他。尤其那些山村来的作者,我更要拿出百倍的热情。 如果某一位作者拿来的作品,真有可取之处,我也一定会毫不客气地告诉他我对作品的意见。 赵亚东,就是我见到的众多的陌生的作者中的一个。他是和雷雨生一起来的,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对方壮胆,他们带来的,是各自的作品。他们的诗,带着乡村里泥土的质朴,他们的生活和想往,在纸上涌动。那些纯朴的作品,我们后来选发在《诗林》中。 来来往往的,就熟了。亚东和雨声,与哈尔滨的众多诗人一样,不再叫我老师,而是唤我大姐。当了大姐,我就更多地知道了亚东的生活状况,知道他有一个需要他在都市里打工维系生存的贫寒的家。在我们这座城市,像亚东这样年纪,还是赖在父母身边的大孩子,可亚东,已经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的父亲了。亚东为人子为人父,为一位私营的厂长承担整个工厂的生产和销售。他在业余的时间里,执著地热爱着他的诗歌。 要把诗写好,就要多读书,就要多和诗人交往,和诗人们在一起,随意的闲谈,都会给你格外的感受。亚东迅速融入了哈尔滨诗人群,并且疾速地进入电脑网络。这一下子,他的眼界大开了,他跨越的步伐快得叫我吃惊了,从他的写给儿子卓卓的诗,我看到他开始驾御纯正的诗的天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