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冢 | ![](FICE/UP/20046111932532.gif) | 注册:2003-6-28 13:04 | 等级:管理员 |
|
小说艺术
小说艺术
亚伯拉罕。蝼冢
一。短篇
突然觉得小说什么都可以写。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小说可能逮到的立体空间。比如,主人公的死,死的各种因素就是,而死亡之后的各种尾数处理仍然还能够激动人心,要做到这些,虽然不是那么容易,但那该是一部好小说应具备的,小说可以走向很完美的状态,不光是小说,其他艺术也是。艺术是和灵魂打交道的工作,小说就是和灵魂打交道的文字艺术,心灵艺术等等。《黑象》和《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我近来读到过的两篇佳作。《黑象》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有二五岁,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技巧的高度成熟。我想,小说,还是可以通过阅读和联系来到达一个很高阶段的。我看好黑象的象征化手法,与读者零距离的阅读感和始终如一对人物的处理,对悲剧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看重的。而海明威的《雪》,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示心理,老海的高明的地方是他能通过对话把读者稳住,让感情慢慢的渗透到读者心灵之中。很好的小说修养和隐喻使这篇小说读完之后有一种疼痛的感觉。仿佛我们都在分享一种人类经验。这应该是伟大的小说应该具备的吧。新小说,所谓的新小说,在结构和词语上玩太花哨的东西,这是不应有的态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即不能极限创新,也不能体现什么天才之处。好的小说就是一种被抽象出来的人类经验,可以享受的。《伊豆的舞女》,在我看来体现的是人类的成长经历,是一个人的特殊经历,所以她有偏爱的成分里面,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物充满了同情,原因在于作者做到了写实的程度,这样的小说虽然看起来很淡,其实很沉重。对于现实主义方向的小说,我们说她可以反映历史,社会中人的存在,生存景况,但也可反过来说,这样的小说也必将收到时代的约束。当我们把她当成镜子的时候,心情可能不那么好写毕竟还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承担这一主题。日本小说家好像在这一方面有很好的传统,《罗生门》也是如此。《礼拜二午睡时刻》也是一个很经典的短篇。手法极其简单,但我们却被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震撼,我在想这什么原因呢?简单,我不说简约,就是简单,简单同样给人美丽。她使我有写短篇的冲动,这是很难得的吧。在艺术上,一个作品能给人这样的冲动,我以为它就是非常成功的了。或许构造另外一个故事,总是,在读者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可资回忆,打磨的东西了。与之向媲美的一个好要短的短篇经典,也是我喜欢的,那就是契诃夫的《万卡》。他表现的也是小人物的命运。如果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充满救赎的宁静,那么在《万卡》则是对小人物命运的无限同情。走向更为抽象的是诸如《河的第三条岸》一类小说。把人类的生存境况放大,然后再缩小,表现起来伸缩自如。她仿佛回到了某些最为原始的简单关系,仿佛人类学中展示的神话学母题。但是要使小说艺术既要空灵又要厚重,显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在这方面,我比较欣赏的作品有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以及那些能够让人物在诸界同时呈示的小说作品,这类作品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优越感,对人类命运自如的体悟,对悲剧的独到理解。并且呈现出以往小说中没有的新的东西。这对作者的要求很高,所以这样的作品似乎就是那么的难以产生。
2004年2月25日 俄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