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1986-1987)
个体的诞生:哲学笔记
(1986—1987)
王晓华
1、思维是行动的自我照明,故任何哲学都是一种行动。
2、未来存在于现在之中并决定现在,这是人的法则。
3、我今天心情忧郁或兴高采烈,这对世界会产生真实的影响吗?会的,我的每一个情绪波动都直接影响着世界,因为世界是我的世界,我的世界是为我存在也因此为我的心情存在的。
4、个性决定共性,因为共性是个性的总体化。一个人的变化也许要求我们重新定义人性。
5、现在的伟人是那样一种人:他使所有的人都成为伟人。
6、人这个词是动词。名词的本质是动词。我们必须在这个深度上看民主一词。
7、我的目标之一就是消灭政治。政治的消失是由于宏观的社会控制职能内化到人的个性中去,变成了个性的职能,因此,民主即个性。
8、在我之前,世界可以如此,在我之后,世界不可以如此——我的本质力量不允许我无所作为。
9、你的个性存在于你凸出历史水平面的那部分世界里。
10、 我是没有同类的动物,我是彻底孤独的。我是自愿成为没有同类的动物的。
11、 确切地说,人不是走向未来,也不是冲向未来,而是凸向未来。
12、 人是自己故乡的故乡。
13、 只有超越,才能超越。
14、 个体是一切现有可能性之外的可能性。
15、 人:反模式动物。
16、 人不仅发现规律,而且完成规律,人是在完成规律时发现规律的。进而言之,人是规律的创造者——我在认识一物时,我就创造着认识此物的规律,我在创作一个体系时则创造了这个体系的规律——创造规律是人发现规律的机制。
17、 我在读一本书时也在创造这本书。人本质上是不重复任何东西的动物。
18、 “拿破仑死于某某年”被人们称为永恒的真理,但人们不理解:真理是个体系,即
使单个真理也是如此。要理解上面一个简单的命题,必须懂得“拿破仑”、“死”、“年”的涵义,而这些涉及历史学、生命科学、宇宙学等开放的体系。这些体系是动态的,因而这个命题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
也可以采用爱因斯坦的方式表述:一个命题就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在不同的时—空域中涵义不同。
也许有人会说,我即使全然不懂得一点历史学、生命学、宇宙学,我也可以直观到这个命题的内涵。其实,你直观到的仅仅是一串对你毫无意义的单字的拼合,直观到你自身的空洞和贫乏。
任何词都是动词,任何命题都是动作。
19、 民主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行动结构,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生活的多元化=人的个性化=自由=创造。
民主这个词是动词。
20、 人和人在本质上是不可沟通的。人注定是一种孤独的动物。我们不是以一种狭隘理解另一种狭隘,便是被掏空——相互掏空,把对方变成显微镜下的透明薄片——在这种亲切的关怀面前,我们就如一个乡下人被猛然抛进都市,好像一下子变成了赤身裸体的婴儿。一种窘迫、贫穷、沦丧、可怜巴巴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也许人和人真正的联结在两性之间——一种原始的自然力,生命冲动的对流和互涌。
拒绝理解!拒绝规则!拒绝语法!拒绝任何说话的方式!拒绝表达!
沉没!像岩石上的苍鹰那样沉默,在你的私有空间中沉默!
不委身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伟大的梦想中领略你的卑微和苍白!
21、 任何哲学,追究到最后,都将时间的三维压缩于一点,因而造成存在的紧张,使你完成向宇宙的扩张和投射。
22、 死去的人正在证明他们的优越:无法再被伤害。
23、 存在前的痛苦:因反思对人类走过的道路产生怀疑,发现理性认识在新的情境中的无力并力图超越之,面对庞大的未知领域的惊讶和愤怒,在新的生存根基建立起来的失重状态,内心深处自己对自己的战争,无法表达的痛苦……这一切都使我们真实地走向存在——如果没有这些,我们至多是社会的自然存在物,而不是人,不是作为社会—历史牢固根基的不可替代的我。
24、 为什么理性主义者总是犯预成论的错误而直觉主义者则持存在先于本质的正确主张?因为理性主义者总是站在自己固定的坐标系内看世界,他用以同化世界的体系是相对不变的——由于他总是把自己所领受的有限的规律、公理、定理视为理性的,而一旦超越此理性系统,他就称之为非理性的并拒绝接受。这样他就封闭了自己认知体系的边缘区(先锋区)——即理性自我矛盾的那个区域——亦即理性自我超越的飞地。如果他坚持这样的认知结构,那么,他自然会把一切看成固定不变的。直觉主义者不囿于某个理性认知结构,把目光放在理性的自我超越上,因而他的坐标系是时时扩展的,他的世界是常新的、艺术的、充满情味的,他永远走在自己的前面。
25、 直觉是理性发生学。
26、 发明是发现之父。
27、 我们发现了什么,在于我们发明了什么;我们发明(发光),因此,我们发现。
28、 真理=生存的艺术。此是真理最为本真的定义。
29、 由于最高层次的真理是生存的艺术,因此,在社会历史领域不能滥用“寻找真理”这种说法——它意味着真理预先穴居在某处而与生存着的人无关。
30、 哲学不应该“指导”什么,而应为人们提供可加以选择的世界观、方法论、工具库,以让人能同时在多个世界生活,因此,哲学天然地是供人超越的。
31、 黑格尔和马克思把丰富性交给偶然性,因而他们的丰富性是预定的,我则把丰富性交给必然性,因为必然性本身就是多向的。所谓必然性,就是一个系统的“道”,而这个系统的诞生与否并不是确定的。“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只有在形式逻辑系统内才是真实的。因此,我们不是面临着一个未来,而是一组未来。
32、 黑格尔不过是康德的支流。
33、 任何历史都是个体的史前史。
34、 历史就是到历史之外去探险。
35、 本质:动词。什么力量创造了你,什么就是你的本质。
36、 注意:哲学、存在、宗教在词源学的意义上都是动词。这再次证明了:名词的本质是动词。
37、 消灭下列词汇:1、群众;2、命运;3、他,等等。
全面革命:从发型,性到生产力!
38、 传统唯物主义教科书上的认识主体=外部世界的投射,他是空的。他一手拿着工具。一手记录着外界在他头脑中的反映(哈哈,可笑,人=反映!!)。他的主观性是神话,是零的主观性,是一架会抽象的照相机的主观性。
39、 我的全部使命是:消灭群众!
消灭群众=使所有的人成为个体!
群众将消失,个体将诞生!
王晓华,和尼采一起成为人之父和人之子吧!
40、 尼采是人类时的结束,是人史的开端,而且仅仅是开端。不,尼采是半人。
不懂此话者,无权谈哲学!
41、 意义是人通过对象的结构给予对象并因此给予自身的,因此,意义在于全部操作。
42、 父亲是儿子的先验。先验=全部历史=全部文化=先我个体创造的总和。
43、 人是荒谬的,人就是荒谬本身。动物和石头永远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没有主观性,不会主动地跨出自身之外,面临未知(因而荒谬)的领域。
人因为荒谬才超越自身。
44、 理论投射到活动的远景中,创造出新的规律载体。
45、 哲学=生产力。
46、 理性=规范=自由的有限性。
直觉=对理性规范的超越=自由的无限性。
47、 梦幻式的旧人道主义的缺陷在于:他总是把什么“失落的”东西找回来,仿佛幸福、自由、自我的丰满早已存在过,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把头掉转过来,把它们再拣到手里。
事实上你什么也没有失去,因为你从未拥有过。一切都是你制作的,就像你手中的杯子是制作的一样。
48、 哲学只能指导阶级,从未指导过人。人是不能被指导的。因为指导者是神,被指导者是物。在后阶级社会里,人被当作神或物都是奇谈。
被指导者消融在指导者那里,因此被指导者作为人是不存在的。
人:自己领导自己的动物。
49、 尼采与马克思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我们的“导师”,而尼采是我们的伙伴。
“导师”的世纪已经过去,“伙伴”的世纪尚待创造。
50、 个体哲学就是每个人的哲学,哲学的个体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义”即自己的哲学,这些哲学形态的差别是艺术性的差别。个人是自己的信徒。
51、 对一个当代哲学家的要求:
A、 艺术家;
B、 是文学家;
C、 是科学家;
D、 是服装专家并进行形体训练;
E、 不断恋爱。
写于吉林省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