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11月
4
星期四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散文与随笔→拜访辛弃疾
  本文为 左月辉 原创  总点击数:12  本周点击数:1  回复:0
   贴子主题:拜访辛弃疾
左月辉
注册:2004-4-17 10:16
等级:用户
拜访辛弃疾

拜访辛弃疾

骑车从永平古镇出发约两小时抵达陈家寨。

而后弃车当步,穿越田野阡陌,在一个极其平凡的叫做阳原山的山腰里,我叩响了辛弃疾孤寂的墓门。

这是清明。一个活人与死人灵魂沟通的节日。

这是清明。应该是阴雨纷纷行人断魂的日子……但意外的阳光却像一个柔情的女诗人将诗意与妩媚洒满旷野。阳原山满山的杜鹃因此竟开,通红的脸庞灿烂无比没有一丝的哀伤。

辛弃疾墓端端圆圆地坐着,这一坐就八百年。八百年风雨沧桑啊!放眼望去墓已是斑驳陆离,字迹模糊。但依稀可见墓前廊柱上“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鴻雁南飞。”的千古名句,仍然透视出墓主一生的坎坷与耿耿风骨。

一大蓬雪白的檵树花开在墓园后头的山崖上,像灵幡一样在四月的阳光下闪着夺人心魄的光,与山上无数欢天喜地的杜鹃花形成巨大的反差。显现出辛弃疾荒芜的墓冢那一股透心的苍凉。

我绕着辛弃疾的墓园静静地徜徉,细数着历史留给他的每一块印记;我将灵魂贴近辛弃疾,聆听他生命中最后一声暗哑的呐喊;我从内心走进南宋纷繁的民族恩怨中,闯入抗金复国的战火硝烟里,我看见辛弃疾于乱世中跃马横刀,揭竿而起,聚齐两千义士,席卷千里。所到之处,金人无不闻风丧胆。

宋朝三百年,文人骚客、英雄豪杰辈出。然而,文可与苏轼媲美,武足与岳飞匹敌者仅辛弃疾一人。只可惜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防抗金将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辛弃疾恨不能即刻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只换得“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的无奈境地。最终故土难归,隐居瓢泉。开禧二年(1206九月十日,辛弃疾在其瓢泉居所大呼“杀贼”数声而去(享年六十八岁)。将一生的悲愤与报国之情留在了身后六百余篇不朽词作之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 ……”

多么的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古往今来,我们脚下的土地历经无数兴亡事变。有多少英雄豪杰风光一时炫耀一世,但随星转斗移,无不浮华尽灭,碾为尘土。有几人能像辛弃疾为后人留下如此感召力的千古名句如此星星一般闪亮的珍贵词篇。

我站在辛弃疾墓前,望着周围树木稀少的山头以及坟上恣意生长的野草。想到同为宋代抗金英雄,如今坐落于西子湖畔的岳王墓,每日里成千上万人顶礼膜拜是何等的风光。

我真的没有想到辛弃疾的墓是如此的凋零、孤独,如此的无人问津!

我轻轻地抚摸已经风化了的青石墓碑,如同抚摩过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悲怆人生。

我将我脆弱的头颅抵在碑石之上,试图用思考的力量推开历史的巨门,与稼轩老人同享清泉,共闻箫音。

我想知道,沉睡八百年后,辛弃疾是否已魂归故里。

我想知道,沉睡八百年后,辛弃疾的精神是否依旧。

我想知道,沉睡八百年后,辛弃疾的思想是否已经渗入赣东北的红泥,和阳光、雨水一同催生出满山红杜鹃那荡气回肠的欢笑。

 

2004-4-4写于桐木江听涛阁

 

通联: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铜矿炸药加工厂

邮编:334506

邮箱:zuoyuehui@sohu.com

2004-4-17 11:13:07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本主题还没有回复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