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2004年9月
10
星期五

站内信箱
网站地图
网站用户

    网站首页流放地论坛站务讨论区→海峡文艺出版社《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出版发行
  本文为 三米深 收藏  总点击数:71  本周点击数:7  回复:1
   贴子主题:海峡文艺出版社《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出版发行
三米深
注册:2003-7-8 14:28
等级:用户
QQ
海峡文艺出版社《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出版发行

《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

王炳根  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定价19。80元)
联系人;林滨   地址:福建福州东水路76号海峡文艺出版社
电话:0591-7536657    13950408633
1、 基本信息
本书由中国著名诗人蔡其矫特别授权,著名作家王炳根花费8年创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倾情奉献。
内容简介--蔡其矫是被中国诗歌界充分认同的中国当代重要诗人之一。蔡其矫的抒情诗和郭小川、闻捷的叙事诗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篇章之一。在本书中,诗人蔡其矫人生的诗情,从1938年奔赴延安追求自由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直到近期在福州举行个人诗歌朗诵会。传记围绕着蔡其矫人生的两个重要支点--"远行"和"女人"展开。本书从年轻的蔡其矫抛弃印尼的巨商子弟生活,奔赴延安写起,把诗歌与诗人的人生交相辉印,叙述诗人坎坷而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延安时期的飞扬激情,建国后及文革时期的沉浮搏击,1978年后的意兴再次勃发,晚年的潇洒情深。书中每个片段,每个篇章都回荡着诗人不绝的人生诗情和热烈的创作激情,信笔展开的既是诗人生活,又是诗人每首精彩诗篇的注释。传记作者王炳根创造性地使用传记文本手法把诗人身上燃烧着的人性之美、人道之美、纯洁之美人生火一样地呈现在读者和历史面前。诗人生涯的每一种色彩和诗歌在传记中形成和谐的共振,诗人心灵的每个色调在书中得到异常真实地展示。

《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目录
序:诗坛独行侠及其人生代价(孙绍振)
引子
第一章  硝  烟
奔赴延安/三千里行军/《草叶集》与最初的诗/遥远的初恋/战地之花
第二章  大  海
情报官回到诗行/水兵的飘带/南国红豆/反右浪潮/《雾中汉水》与《川江号子》/一连三部诗集的出版/接受批判
第三章  情  怨
回到故乡/流动的风景/女人港湾的水仙花/女人港湾的玉兰树/关于女人的观念/女人港湾的夜来香/在狱中/"文革"劫难
第四章  流  放
林中冬夜/红色脚踏车/山水之间/《也许》与《思念》/同情的泪
第五章  再  生
童年的园坂/欢乐的园坂/诗意的园坂
第六章  朦  胧
关于朦胧诗/艾青重逢/与舒婷/与北岛们/《今天》渐远/最后的态度与立场
第七章  大  地
丰收与远行/自龙门而敦煌/从昭君故里到昭君墓/寻找远去的岁月/1984-1985/最后的检讨/走近珠穆朗玛/纵横五万里/重返海洋
后  记``

传主蔡其矫--蔡其矫,被中国诗歌界充分认同的中国当代诗歌界重要诗人之一,对中国新诗艺术建设贡献最大的新中国诗人之一。蔡其矫的抒情诗和郭小川、闻捷的叙事诗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篇章之一。诗人受过惠特曼、聂鲁达的影响,也从祖国传统的诗歌以及民歌中吸取营养,接受中外诗歌的多种表现方法,注意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代表作有《肉搏》《雾中汉水》《川江号子》《波浪》《祈求》《红豆》等,出版有《迎风集》《双虹集》《福建集》及《蔡其矫诗歌回廊》八卷本等。
他1918年12月12日生于福建省晋江县园坂村人。幼年随家庭侨居印尼泗水。1936年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读书时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开始写反映抗日斗争的作品。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年随该校部分师生到达晋察冀边区,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任教。1941年写《乡土》和《哀葬》两诗分别获晋察冀边区诗歌第一奖和第二奖。1942年写歌词《子弟兵歌》,被选为广泛传唱的军歌。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写剧本写歌词,如《月雪之夜》等。1945年当随军记者,写报导之外,也写诗。1948年后从事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的研究工作。1953年到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任教,后任该所教学研究室主任,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56年至1957年发表了许多诗作,这些诗分别搜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均于1956年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涛声集》(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三个诗集里。1958年至1959年先后发表的诗有:《把心交他带去》、《农村水利建设山歌》、《长江水利工作者的愿望》、《长汀》、《宁化》、《九鲤湖瀑布》等。1962年后,从事自由诗、民歌体和古典诗词研究。现为福建省文联专业作家。

作者王炳根--王炳根,冰心文学馆馆长,国家一级作家。曾创作出长篇传记《永远的爱心·冰心》、图文画传《林语堂:山地的孩子》、长篇评传《郭风评传》及专著多部。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

蔡其矫的爱情观--"我把爱情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纯粹的友爱,如柏拉图所说的精神上的情人,国民党海军军官的女儿魏椿,因门第的习惯,爱好打扮,被诬为夜来夜(香),从62年夏至64年4月,我们亲密(蜜)非凡,但她未婚,我自有道德上的节制,当她即将结婚,对我说,女人三个神圣,嘴、乳、性器,我都未触犯,准我补足,我也不破坏坚固的界线。第二等级既有爱也有性。也称为情爱。第三级是纯粹的性爱,最低级。"

蔡其矫诗歌选读--《肉搏》(P24)《雾中汉水》(P81)《川江号子》(P82)《波浪》(P112)《祈求》(P181)《红豆》(P1)
建议选用篇章:
P114女人港湾的水仙花      P121女人港湾的玉兰树         P167红色脚踏车       P239与舒婷           P252与北岛们

2、 新闻通稿
诗坛独行侠蔡其矫向读者袒露人生真情大爱
中国诗坛名宿蔡其矫的个人传记《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近日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传主、中国著名诗人蔡其矫特别授权,著名作家王炳根花费8年精心创作,海峡文艺出版社精心制作出版。在传记中,蔡其矫,这位生活坎坷,人生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以自白的方式向读者完全展示自己传奇的诗情人生,大胆袒露自己的真情大爱。
传记作者、著名作家王炳根围绕着蔡其矫人生的两个重要支点--远行和女人展开蔡其矫的精彩人生。本书从年轻的蔡其矫抛弃印尼的巨商子弟生活,奔赴延安写起,把诗歌与诗人的人生交相辉印,叙述诗人坎坷而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延安时期的飞扬激情,建国后及文革时期的沉浮搏击,1978年后的诗人意气,晚年的潇洒。书中每个片段,每个篇章都是诗人不绝的人生诗情和创作激情的回荡,信笔展开的既是诗人生活,又是诗人每首精彩诗篇的注释。王炳根创造性地使用传记文本手法把诗人身上燃烧着的人性之美、人道之美、纯洁之美火一样地呈现在读者和历史面前。诗人生涯的每一种色彩和诗歌在传记中形成和谐的共振,诗人心灵的每个色调在书中得到异常真实地展示。
蔡其矫是中国诗歌界充分认同的中国当代诗歌界重要诗人,是对中国新诗艺术建设贡献巨大的新中国诗人之一。蔡其矫的抒情诗和郭小川、闻捷的叙事诗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篇章之一。他受过惠特曼、聂鲁达的影响,也从祖国传统的诗歌以及民歌中吸取营养,接受中外诗歌的多种表现方法,注意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作品情感丰富,动人心弦,代表作有《雾中汉水》《川江号子》《波浪》等,出版有《迎风集》《双虹集》《福建集》及《蔡其矫诗歌回廊》八卷本等。(林滨)
3、 书  序
诗坛独行侠及其人生代价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著名诗歌理论家    孙绍振
   蔡其矫,作为一个青年诗人,出现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诗坛,是很有一点不凡的。他来自解放区,是个三八式的老革命,应该说是经过"脱胎换骨"地改造了的知识分子了。但是,他的诗,却没有一点老革命的姿态,他不像他的战友们那样擅长用民歌体写作,而且在情调上,他也没有多少工农兵的趣味,更不追求农村口语。他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情调;在这一点上,他更像是来自国统区的诗人。他我行我素地用精致的西方诗歌的意象写作,最特别的是,在他的诗里时不时地流露出某种个人有点洋气的话语。而不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体主义的话语。当时从国统区来的诗人正忙不迭地摆脱自由诗的知识分子情调,而蔡其矫却堂而皇之地显示一种不同流俗的姿态。
这使他的诗,在当时独树一帜,很快引起注目。
他虽仍属颂歌的流派,主题离不开歌颂革命,歌颂大写的人,也就是集体的抒情主人公,在字面上,也回避直接表现自我,但是,在字里行间,他的个人的,而不完全是集体的情绪和话语,总是压抑不住地流露出来。这在当时诗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不但在贺敬之、郭小川、李季、艾青、田间的诗作中少见,就是在后起之秀张永枚、梁上泉、李瑛的笔下,也是极其稀罕的。只有在胡风派诗人鲁藜、罗洛、曾卓,当然也包括胡风自己的诗作在内,才能透露出处于革命狂热之中,知识分子心灵的自留地上的灵魂的舞蹈。
他主动申请调离共产党的重要机构,放弃了前景可观的仕途,就是为了诗歌。也许,他不过把当时被称为"炸弹和旗帜"的诗歌当做个体生命和集体事业的公共租界。他当然没有胡风他们那些思想系统,他觉得当一个诗人,在诗歌领域里作灵魂的冒险,此生足矣。
他没有依仗同道的亲密关系的想头,这样就决定了他的独立性,他不属于任何集团,他是一个独行侠。事实上,在新兴意识形态感官系统里,也被当成一个特殊的例外。
周扬在当时的文化官员中,修养和水准可能是属于最高的一类,不但具有意识形态高度警觉,而且富于相当的艺术品味。读了他的诗集以后,他立刻感觉到:艺术性不错,但是战斗性不强。所幸,他没有用对待艾青那样苛刻的眼光去审视这个青年,因而也就没有注意到,他在文艺方向上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一种潜在的格格不入。也许周扬被他的独行侠的风格麻痹了,也许周扬小觑了他,没有充分估计到他在艺术上可能的发展。
日理万机的周扬,没有来得及注意到,他在革命的华彩语言掩盖下的追求个人自由和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苗头。
对于属于丁玲文学讲习所的人,周扬表现了很少有的大度。
也许是因为他太年轻,影响也不大,用不着周扬来过分地注意。
从蔡其矫这方面来说,在情报机关工作的经历使他对过于热门的话题和过于亲密的人事关系,都保持一定距离。
因此,蔡其矫在政治上算是比较安全的。
在五十年代出现的新诗人中,他没有像公刘那样先是大红大紫,突然灰头土脑,他不是很红,但是,也不是很受冷遇。他的确没有暴得大名,也没有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破帽遮颜。就是在1957年那样的大风暴中,他也可以说是相对平安,这可能是当时有才华的诗人很羡慕的。
但是,他并不安分,他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他的灵魂深处有一个王国,这个王国总是顽强地作自我表现。哪怕是在疯狂的革命热潮中,他的语言中,总有一些令主流意识形态怀疑的东西,如,"少女万岁,太阳万岁"之类。到了1958年,诗坛上左倾风暴已经达到了强迫人人写颂歌的程度。恰恰在这个时候,他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情绪,却冒了出来,写离经叛道的《雾中汉水》和《川江号子》。有谁能想象,在全民都在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欢呼,而歌唱,而兴奋得头脑发晕的时候,他作为长江规划办公室的宣传部长,把汉江水上霞光,想象为红日不忍心看到汉江纤夫艰难的跋涉而洒下的"斑斑血泪";而雾则是红日掩饰痛苦的纱巾。他当然受到了批评,但并没有陷入没顶之灾。
他似乎对之无所谓,这得力于他那种我行我素的性格。他和五十年代几乎所有的诗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把忠于自我感觉放在一切权威的观念之上。这不仅仅表现以直面现实的勇敢上,而且在于他内心一种特殊的价值观的无畏上。在六十年代初期,空前的极左风潮方兴未艾的时候,他却写出了《波浪》这样的诗章,把和个人的自由相对立的力量,称之为"强权"。就是波浪的意象也很难掩盖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格格不入了:

    是因为你厌恶灾难吗?
    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谁敢在你的上面建立它的统治?

他和集体主义冲突更加暴露了,或者说是更加放肆了。
这个头发有点卷曲,可能有点阿拉伯血统的诗人,气质的确不同寻常。即使在歌颂着建设的成就的时候,他的个人话语,不能不说是骇世惊俗的。在激情洋溢地赞美厦门海堤建设颂歌中,他对于飞溅的浪花的观察和内心深层体验似乎是漫不经心的猝然遇合,神来之笔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一次快乐的亲吻,
    不惜跌得粉身碎骨。

了解蔡其矫的读者,想必能把这句话孤立起来,作为他生命的格言,惊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坦诚,但是,在那种把婚外恋当作搞腐化的年代,不免也要狐疑,要为他捏一把汗。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年轻的诗歌爱好者们注意到,他们所崇拜的诗人周围的异性像走马灯一样地旋转。他虽然并没有粉身碎骨,但是,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所幸,即使在人身失去自由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诗歌。当然也没有从异性造成的漩涡中急流勇退。
当艾青问他,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是不是后悔?
他说,不后悔。
真是硬汉子。
他不但不后悔,而到了晚年,还把这一切火一样地公开了出来。
王炳根先生的这本书,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他的自白。
这是一个在极左年代的独行侠的内心奥秘的揭秘。
也是一个为了女性牺牲了诗人的世俗荣誉甘心忍受磨难的记录。
作为一种文献,作为一种文化文本,对于后世,这无疑是珍贵的。
当我读着这本书的原稿,不禁惊叹,居然有这样的人,有这样多元的两性关系的执著。
这反正是我所不能到达的境界。
我不仅仅惊叹,而且也有狐疑。
炳根先生,在这本书中,把他异性的关系具体地、直接地和他的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了,一切都不能不因为诗而美化。
诗和诗人的生涯的每一种色彩,能够这样划等号吗?
一个人心灵中的每一种色调都能这样明亮而辉煌吗?
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有没有苦难?为了获得女性的美,是不是也牺牲了人的尊严?如果有苦难,是不是还可以升华一下呢?难道就没有伤害过什么人吗?
如果是我,在晚年回顾往事的时候,我多少会有所忏悔。
忏悔是庄严的。它会使人从肉欲的世界上升到精神的殿堂。
但蔡其矫认为,他坚持他的女性观,他不必忏悔。


4、书评
向爱而生,为诗而活
--读《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
林滨

谁是蔡其矫?他是一个"为了一次快乐的亲吻,不惜跌得粉身碎骨"的传奇诗人。诗人蔡其矫把这句诗作为自己生命的格言,并用自己的人生来践行自己的原则。《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是拥有真情真爱的传奇诗人蔡其矫为自己的火红人生热烈自白。书中每个片段,每个篇章都回荡着诗人蔡其矫不绝的人生诗情和创作激情,传记展开的既是诗人生活,又是诗人每首诗篇的完美解读。创造性的传记表述把诗人身上燃烧着的人性之美、人道之美、纯洁之美人生火一样地抖在读者和历史面前。在书中,诗人生涯的每一种色彩和诗歌形成和谐的共振,诗人心灵的每个色调得到异常真实地展示。
蔡其矫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愿意牺牲优渥的生活。在民族存亡之际,蔡其矫放弃了海外舒适的生活,一路含辛茹苦,投奔延安,走进硝烟,寻找自由,开始了自己的诗行。他愿意为自己对诗的热爱,饱尝各种艰辛。新中国成立后,蔡其矫如长江般地汇入大海,收获了诗的珍珠,也备尝了汹涌、遭受着险恶。他还无愿无悔地为自己挚爱的异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文革中,诗人回到故乡,在这里诗人为故乡的女性献上了诗和爱,也为此付出了沉重清酸的代价。在特殊年代的流放中,诗人蔡其矫在山水之美里寻找到精神的升华、思想的自由,也收获了女性之爱。朦胧诗在中国渐渐发展的时候,从延安走出来的诗人把自己溶入了朦胧诗中,他的生命又开始了新的萌芽,自己的诗与人生也越上了新的台阶。晚年,在情与爱,诗与真的激流里,诗人执着前行,用大地的行吟寻找女性,寻找诗歌,寻找自己远逝的岁月。现在,回望走过的日子,蔡其矫情爱依旧,诗情飘荡,而且他把这一切火一样地公开了。相信选择这样的燃烧,也是蔡其矫生命诗情再次喷发。
实际上,蔡其矫灵魂的深处还有一个王国,不管在怎样的年代,他都把忠于自我的感觉放在一切权威的观念之上。这个灵魂深处的王国给他带来毫不矫饰,直接从自己心灵出发的诗歌,也给他的真情大爱找到演绎的舞台。他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自己心仪的异性,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即使付出沉重代价也不后悔。诗人、诗情、诗心交相辉印。《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是一本与诗人通行的宣言与自白。
在蔡其矫心目中,这本关于自己一生诗歌、诗情、生涯注释的书就是自己一次响亮的告白,不需要去做忏悔。因为,作者诗心不老,诗情不衰,依然激情澎湃。于是他多少让人不可思议地坚持了自己的女性观,这是他毫无保留地张扬自我的尊严之所在。
这本书收藏了诗人多少的秘密!

(《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王炳根著,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4年3月出版)

5、附件·《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宣传文字


权威评论说,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在每一个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中的70年代直至21世纪的初年),都有留下传世之作的诗人,没有任何一位能与蔡其矫匹比!
纵是艾青。
蔡其矫,作为一个青年诗人,出现在50年代的新中国诗坛,很有一点不凡。他来自解放区,是个三八式的老革命,但是,他的诗却没有一点老革命的姿态。他特立独行,而且,神奇般的避过了政治风浪。在极左的60年代,他大声呼喊:
            让我高举订盟的酒杯
为永驻的春天欢呼:
太阳万岁!月亮万岁!
星辰万岁!少女万岁!
爱情和青春万岁!
他表白:
为了一次快乐的亲吻,
不惜跌得粉身碎骨。
了解蔡其矫的读者,都把这句诗作为他生命的格言。在惊叹一个真正的诗人坦诚的同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人们注意到,他们所崇拜的诗人周围的异性像走马灯一样的旋转。诗人虽然没有粉身碎骨,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诗人没有放弃诗歌,也没有从异性造成的旋涡中急流勇退。
当艾青问他,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后悔?
他说,不后悔。
他不但不后悔,到了八十有余的今天,仍雄风不减,情爱依旧,诗意飘荡,而且,还把这一切火一样的公开了。
本书,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他的自白。
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拥有真情真爱的传奇诗人蔡其矫!


《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书讯:
    5月9日上午10时,由福建省作家协会、海峡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图书首发式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传主蔡其矫和作者王炳根将到现场为热心读者签名。
    5月13日,《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一书传主蔡其矫和作者王炳根将在桂林全国书市为现场读者签名售书。

2004-5-8 19:43:00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马永波
注册:2003-6-26 18:12
等级: 系统管理员
QQ
我喜欢蔡老的诗,祝贺此书问世
  2004-5-9 9:52:31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流放地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卓越电脑&sinon制作维护       EMAIL:sinon@liufangdi.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