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作品选编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廖亦武作品选编]->[《證詞》選載之二十九:自己撞來當導演,自己撞來坐大牢 ]
廖亦武作品选编
  • 命在旦夕
  • 为刘晓波和刘霞而作
  • 左翼鲁迅的伪自由书
  • 犯人的祖国
  • 人、虫与动物
  • 地下天主教徒刘圣诗
  • 工作组组长郑大军
  • 反革命分子刘德
  • 上书者蒋朝才
  • 廖亦武简历(新)
  • 《扫荡报》记者羊定清
  • 同案犯李齐
  • 被收容者李明凯
  • 偏三轮胡小松
  • 陈家桅杆见证人周开里
  • 采购员霍海仲
  • 村民谢明
  • 死刑犯牟大路
  • 上访诗人老陆
  • 江洋大盗崔志雄
  • 碎尸犯卢人标
  • 狱霸田洪
  • 八九反革命万宝成
  • 影子杀手赵苗苗
  • 胡风牢友张广天 
  • 被勒索者胡牛
  • 打工仔赵二
  • 赌徒周忠陵
  • 街头瞎子“张无名”
  • 酒鬼高马
  • 居委会主任米大喜
  • 亡诗人海子邻居孙文
  • 嫖客唐东升
  • 三陪王小姐
  • 写手茜茜
  • 嫖客耿东风
  • 三陪林小姐
  • 作者:象罔与罔象:『闲闲书话』阉本、足本与禁本之廖亦武篇
  • 拆迁户罗月霞 
  • 风水先生黄天元
  • 厕所门卫周明贵
  • 食客迟福 
  • 《中国底层访谈录》书评会部分专家发言纪要(根据录音整理) 
  • 村小老师许长久
  • 给台湾牧师陈公亮博士的信
  • 《中国底层访谈录》目录
  • 国民党老军人廖恩泽
  • 老军人廖恩泽侄儿廖觉
  • 老知青廖大矛
  • 同性恋者倪冬雪 
  • 床下作家汪建辉
  • 百岁和尚灯宽
  • 高氏兄弟:寻访上访村
  • 筑路人刘世昌
  • 色情狂梁寒
  • 象罔与罔象/文: 二零零三,我的电子书
  • 冤案访谈录----戒毒者木邸
  • 家庭基督教徒袁福生
  • 民运列传: 许万平
  • 在赢家通吃的汤锅里放一把耗子药
  • 作曲家王西麟
  • 黎明:四川六诗人被捕的前前后后
  • 天安门母亲
  • 民运人物:杨伟
  • ●《活下去》第四卷《证词》——从诗人到犯人
  • 《證詞》將震撼出市
  • 大 屠 杀
  • 《证词》附录:狱中信1
  • 《证词》附录:狱中信 2
  • 《证词》附录:狱中信3
  • 《证词》附录:狱中信4
  • 《证词》附录:狱中信5
  • 《证词》附录:狱中信6
  • 《证词》附录:狱中信7
  • 《证词》引子
  • 《证词》卷前语:
  • 《證詞》目录
  • 卷首诗:死刑犯讨论死亡
  • 引 子
  • 第一部………………东窗事发
  • 《证词》选载之一:大逮捕在同一时刻张网
  • 《證詞》選載之二:不明白賊與警察誰在執法?
  • 《證詞》選載之三:一輩子的雷放在一分鐘內打完
  • 《证词》选载之四:二十平米囚室堪称国家统治的精确模型
  • 《证词》选载之五:专供囚犯享用的一百零八味菜单
  • 《證詞》選載之六:遇上我們這種人道主義者算你坐牢運氣好
  • 《证词》选载之七:你别跟《红岩》里那些革命先烈学
  • 《证词》选载之八:在牢里,同情就是犯罪
  • 《證詞》選載之九:主審員審理案件如同創作三流的偵探小說
  • 《证词》选载之十:你和你的诗在自己没意识到的情况下成了穿针引线道
  • 《证词》选载之十一:摄像机如机枪一般冲我扫射
  • 《证词》选载之十二:与强奸杀人犯密谋从粪水池越狱逃走
  • 《证词》选载之十三:监狱里搞运动让犯人把犯人往死里整
  • 《证词》选载之十四:没有看守一再暗示,我怎敢下狠手打死犯人
  • 《证词》选载之十五:监狱里的集体淫乱不堪入目
  • 《证词》选载之十六:大海航行靠舵手,贼娃子生长靠太阳
  • 《证词》选载之十七:艺术家反抗世界的方式是作践自己
  • 《证词》选载之十八:寻死的冲动,比性交更刺激
  • 《证词》选载之十九:囚犯比赛吹牛记
  • 《证词》选载之二十:有时人要活下去的唯一选择就是放弃高贵和尊严
  • 《证词》选载之二十一:活着就要不断的越狱
  •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證詞》選載之二十九:自己撞來當導演,自己撞來坐大牢

       

       

        (續前)太陽暖洋洋,老狗玉嘴在院子裡歡欣鼓舞。在經久不息的哀樂中我犯忌地微笑了--我笑的是昨天晚上,我曾邀約一幫文人開茶會,討論"世紀末的考古熱"(這是為即將出籠的地下刊物《知識份子》策劃的重頭稿),也許就在我們談古論今,得意忘形之際,他老人家正在作垂死掙扎。這個試圖挑戰自然規律,攀越世紀之巔的著名矮子抖得厲害,房頂也抖起來,像鍋蓋一般震飛了,他多想抓住那鍋蓋啊。

        我們習慣在此刻說巨星隕落。而任何一顆星的壽命都比文字的歷史長得多。鄧小平作古了,他脫離了文字記載的歷史進入星星。我們的考古專題還沒做完,現在,它已偏離發難《讀書》雜誌的原始創意了。

       城頭山遺址的成功開掘把人類的視線引入六千年之外,由此而掀起的文化考古熱淡化了我們身邊太多太稠的血。也許再過六千年,人類仍舊會像現在這樣,對考古浪潮中逝世的大人物進行實地考古,以質疑已有的歷史文獻。

       我在考監獄的古嗎?如果我不寫,許多人許多事就永遠地消失了。仰望夜空,好大的監獄呀,星星是號子裡的長明燈,宇航員是科技時代派出的太空警察麼?

       下雨了,星光仍不滅,毛孔般的水珠爬滿葉脈。對於蟲蟻,天也是樹葉,萬物一旦縮小進去,就凝固成永恒。

       現在我回到斗室,繼續讀《追憶逝水年華》,新出版的,封面潔白得像一大片雪花。記得第一次讀它是在看守所,一名姓文的犯人向我炫耀此書的扉頁,竟是同案萬夏的筆跡:"贈難友文某。萬夏於重慶南紀門收審所。"

       我體內一熱,忙借過來一星期。那是怎樣陶醉的一個星期!閉上眼,我就同貴族普魯斯特一樣躺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裡了,時光成了多餘的可供反復玩味的奢侈品,你可以隨著淙淙流淌的文字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冥想,過去就是未來,而現在就是起點,你想到哪兒就到哪兒。"在斯萬家那邊",我念叨著第一卷的標題,水就湧上來,淹沒了眼睫毛,我知道現實中的萬夏關在九房,但我認定他就在身邊,在逝水年華的追憶中。早已去世的老貴族蘇醒過來,成為這次意外相逢的背景。

       我由此聯想《安魂》原班人馬在將來再度合作,"這僅僅是開始,"我死盯住文某,不禁吐露了心聲,"老萬你仍當導演。"

       "什麼?"文某困惑道,他原是戶藉民警,因鬥毆傷人而入獄。我卻把他當作知音,長談詩歌、案情和煎熬內心的欲望:"總有一天,我會站到天安門城樓上去朗誦《屠殺》,並用一百個高音喇叭擴出去,我要的就是那種地動天搖的效果!他媽的,死了都值。"

       "會有平反那一天,"他附和道,"可惜要等很久。"

       "我不在乎。"

       "人要老的。"

       我被擊中了要害,心一顫,淚幾乎奪眶而出,"從收審到現在,我已經三次默寫《屠殺》和《安魂》,"我掙扎著說,"這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人的活法極多,只有瘋子才認死理,"文某勸慰道,"萬夏就看得開。"文某給我講了萬夏的種種獄中軼聞,我如饑似渴地傾聽。這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藝術油子憑藉眼觀六路的本能,很快成長為監舍明星,深受衆賊愛戴;並利用其無上特權畫了不少極為珍貴的囚徒特寫。

       在我和萬夏、李亞偉、巴鐵等同案之間,有極其微妙的恩恩怨怨,這些恩恩怨怨是意識形態造成的。但我內心希望有一天,萬夏能為這套書插圖。出獄之後,個人的重新選擇加劇了彼此的隔閡。在萬夏九三年主編出版的《後朦朧詩全集》裡,收入了我八十年代的代表詩作《死城》《黃城》《幻城》,三首詩的校對錯站惯_八十餘處,這深深地傷害了我,因為我當時正在坐牢。

       九四年夏,我與萬夏決裂,並為此寫下《廢物的隱痛》。九七年春,我與李亞偉、萬夏坐在一張酒桌上。有一種場景說不清道不明,也許是因為我們曾在獄中隔著幾堵牆面對同一個普魯斯特?

       

       廖亦武(老威)所著的《中國底層訪談錄》《沈淪的聖殿》等書數度被中國當局查禁,而中國沒有一家出版社敢讓這部《證詞》問世。明鏡新推出「這一時代的中國『末日審判』之文本」。(多維社) 我們如何在紛亂的世界裡維持寫作的尊嚴?如何心平氣和地等待年老?石光華曾歎息:"幾十年後,大家還能聚一塊喝茶嗎?"

       與誰喝茶也是一種宿命。

       誰也不相信萬夏是自己撞來坐牢的。有一次預審,隔壁屋突然響起他的叫屈聲:"我是撞上的!"

       一個氣壯如牛的大嗓門緊隨其後:"有這麼稀奇的事!"

       "我下重慶會朋友,做生意,剛好撞上廖亦武他們鬧著拍電影,我手癢,想過癮……"

       "狡賴!"焦雷劈斷萬導破鑼似的話尾,"別人怎麼沒有撞上?就你運氣好,一撞撞上個導演。"

       叫屈聲刹那升級為狗急跳牆:"頭銜是後來分的,見者有份。信不信由你,牢裡沒有黃河可跳!""你這是洋花椒麻外國人!"

       "……"

       話音沈落下去,化為含混的嗡嗡,我不禁證實道:"萬夏的確是撞上的。"

       "撒謊罪加一等。"李科長厲聲道,接著站起來,關閉門窗,"你是文人,請你告訴我世界上有那部電視片的導演是自己撞上門的?"

       我張口結舌。

       "沒話了吧?"李科長同情道,"編鬼話也不看對象。"

       我氣得渾身哆嗦,我差點就隨口道出萬導的犯罪動機:"文學史嘛,要上大家上,是哥們都上。"

       這是一段將被幾代人重複的笑料,可惜法庭從不把它當成笑料。

       (未完待續)

       多維編者按:

       廖亦武(老威)所著《證詞》(明鏡出版社出版)是作者耗十餘年之力寫出,不僅記錄了「六四」後最大一起文人反革命案,而且冷峻描述了幾十種川菜肉刑,幾十名死刑犯、刑事犯以及政治犯的獄中狀況,力透紙背,催人淚下。像《古拉格群島》一樣,它具有文學和見證的雙重意義。作家王力雄認為:為廖亦武慶幸的倒不在於他對歷史的作用,而是為他在向歷史交出証詞的過程中,所重新找回的曾被專制鐵蹄踏為泥塵的尊嚴。

       廖亦武,1958年生於四川鹽亭,詩人,作家,民間藝人。1989年六四淩晨製作長詩《大屠殺》配樂磁帶,旋即入獄四年。主要作品有《活下去》五卷本,《中國底層訪談錄》《中國冤案錄》數卷本,以及詩歌、隨筆等;曾地下出版音樂CD《漢奴》《叫魂》《簫吟》《情獸》等。1995年和2003年,兩度獲得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獎;2002年獲《傾向》文學獎。所著《中國底層訪談錄》《沈淪的聖殿》等書數度被中國當局查禁。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