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作品选编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廖亦武作品选编]->[过时的大师]
廖亦武作品选编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蔑视
  • 诗人孙静轩灵魂如虎
  • 箫殇
  • 老红卫兵张承志
  • 木匠顾城
  • 海子自杀
  • 诗人曾德旷重返北京街头卖唱
  • 老威在底层(代序)
  • 过时的大师
  • 古今之道与弱者荆轲
  • 辞、海、叶、灯、雪、渊
  • 廖亦武给王力雄的一封信:恶法比无法更恐怖
  • 民间访谈录 ___蜀派古琴大师王峪
  • 民间访谈录____川西神医张松
  • 中国底层访谈录 ____民刊主编罗吉
  • 中国底层访谈录____严打幸存者左长钟
  • 中国底层访谈录____ 老右派冯中慈
  • 中国底层访谈录____ 法轮功练习者曾氏
  • 中国底层访谈录____老红卫兵张承志
  • 中国底层访谈录----戍边女兵之女刘思湘
  • 中国底层访谈录----蒋派遣特务于东山
  • 中国底层访谈录----朝圣者旺吉
  • 学 箫 记
  • 冤死者杨继年
  • 《底层中国》原著者的话
  • 命在旦夕
  • 为刘晓波和刘霞而作
  • 左翼鲁迅的伪自由书
  • 犯人的祖国
  • 人、虫与动物
  • 地下天主教徒刘圣诗
  • 工作组组长郑大军
  • 反革命分子刘德
  • 上书者蒋朝才
  • 廖亦武简历(新)
  • 《扫荡报》记者羊定清
  • 同案犯李齐
  • 被收容者李明凯
  • 偏三轮胡小松
  • 陈家桅杆见证人周开里
  • 采购员霍海仲
  • 村民谢明
  • 死刑犯牟大路
  • 上访诗人老陆
  • 江洋大盗崔志雄
  • 碎尸犯卢人标
  • 狱霸田洪
  • 八九反革命万宝成
  • 影子杀手赵苗苗
  • 胡风牢友张广天 
  • 被勒索者胡牛
  • 打工仔赵二
  • 赌徒周忠陵
  • 街头瞎子“张无名”
  • 酒鬼高马
  • 居委会主任米大喜
  • 亡诗人海子邻居孙文
  • 嫖客唐东升
  • 三陪王小姐
  • 写手茜茜
  • 嫖客耿东风
  • 三陪林小姐
  • 作者:象罔与罔象:『闲闲书话』阉本、足本与禁本之廖亦武篇
  • 拆迁户罗月霞 
  • 风水先生黄天元
  • 厕所门卫周明贵
  • 食客迟福 
  • 《中国底层访谈录》书评会部分专家发言纪要(根据录音整理) 
  • 村小老师许长久
  • 给台湾牧师陈公亮博士的信
  • 《中国底层访谈录》目录
  • 国民党老军人廖恩泽
  • 老军人廖恩泽侄儿廖觉
  • 老知青廖大矛
  • 同性恋者倪冬雪 
  • 床下作家汪建辉
  • 百岁和尚灯宽
  • 高氏兄弟:寻访上访村
  • 筑路人刘世昌
  • 色情狂梁寒
  • 象罔与罔象/文: 二零零三,我的电子书
  • 冤案访谈录----戒毒者木邸
  • 家庭基督教徒袁福生
  • 民运列传: 许万平
  • 在赢家通吃的汤锅里放一把耗子药
  • 作曲家王西麟
  • 黎明:四川六诗人被捕的前前后后
  • 天安门母亲
  • 民运人物:杨伟
  • ●《活下去》第四卷《证词》——从诗人到犯人
  • 《證詞》將震撼出市
  • 大 屠 杀
  • 《证词》附录:狱中信1
  • 《证词》附录:狱中信 2
  • 《证词》附录:狱中信3
  • 《证词》附录:狱中信4
  • 《证词》附录:狱中信5
  • 《证词》附录:狱中信6
  • 《证词》附录:狱中信7
  • 《证词》引子
  •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过时的大师

       在我的写字桌上,长期摆放著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这三卷令人敬畏的巨著蒙著灰尘,静静地注视著我──古铜色的封面,睫毛般眨动的铁丝网──我不得不将头掉开。我明白要啃完这部著作,不仅需要时间、耐力,更需要相当的承受力,有些东西,只要瞥一眼就知道它的份量。

       就其语言、结构和处理事物的观念,索尔仁尼属于那种过时的大师,在他的背后,站著更加过时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当代人速食式的阅读速度,永远也不可能完整地把握住他们的作品,况且,“把握”了又有何用?现实生活本来很累,再加上历史的记忆,我们的灵魂就只有趴在地下喘气的伤了。只要花半天功夫,浏览一遍人民南路附近的图书市场,就知道教大家活得轻松的哲学充斥著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摇著怎样一个无根底的精神空间啊,泰戈尔和奥修,两个面目雷同的极乐老头居然来自灾难深重的印度!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被欺□和被践踏的》开篇,写了一个比魔鬼还瘦削的老人,他牵了一条同自己一样摇摇晃晃的狗,哮喘著走进小酒吧坐下。老人只剩一张活动的人皮,一股风从内部呼呼鼓荡这张皮。后来,老人和狗都在桌边打盹,老人的帽子遮住脸,白发散垂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偏西,酷肖主人的狗感觉到冷,就站起来,牵狗的绳子从老人手里滑脱,他像家俱一般坍塌,狗闪电股溜了……

       我不忍卒读。隆冬。手脚麻大。起自内心的西伯利亚寒风刮了一夜,垂死的狗与老人这一对意象如尘封的手铐锁住我的双腕,翌日中午,我方从噩梦里解脱,但这种异国的牙痕却保留了若干年,直到类似的体验从《古拉格群岛》里降临。

       非常实在的反文学的记述,几十种详尽的逮捕方式。深夜的逮捕。直截了当地宣布逮捕。火车站,你准备去南方旅行的前夕,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走进候车厅,转瞬之间,就注定你这辈子别再做旅行的梦,班房里去回味轰隆隆的火车节奏吧。大剧院里功勋女演员的逮捕,她的白马王子坐在前排欣赏舞剧,疯狂地鼓掌,耐著性子等待献花、落幕,然后带她去克格勃总部。办公室的逮捕,领导约你单独谈心,阳光灿烂,你还认爲是晋级呢,结果是便衣特务坐在领导的椅子上。街头的逮捕,有人挂著久违的笑脸穿插过来,老远就亲热地叫你的小名,“喂,老朋友,我们去喝一杯怎麽样?”你懵头懵脑地上了黑轿车,驰向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索尔仁尼琴写道:“群岛像星星散落在宇宙里,什麽时候回来,或者永久不回来,只有上帝知道。”

       悲愁而漫长的伏尔加河,已经看惯了变幻无常的人的命运。从索尔仁尼琴的位置回望陀斯妥耶夫斯基,犹如两个囚徒出隔墙相对,朝代和世纪变了,流放和坐牢的事实并没有改变,而从我们的位置旁观这两座陈旧的精神牢狱,能否从它们的整体布局和细部历史房间的设置上,抽象出一种残酷的美来?哪一种更永恒?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道攻不破的哲学命题吗?

       许多作家热衷于用作品解答命题,瞎子博尔赫斯爲他们提供了相当深不可测的背景和理由。然而以囚徒的眼光来看,监狱就是监狱,有四面墙,有铁窗和铁门,天也被挤扁,这笼子绝对不会给你留半点想象的余地!有谁愿意自毁双目去冥想,去体验或构置博尔赫斯式的迷宫呢?

       这世界对于一个盲人的确是迷宫,爲了逃避耻辱的记忆,逃避现实的冲撞以及粉身碎骨的幻觉,若干明眼人掉了进去──这即不是历史也不是现状,而是涵盖两者的艺术。

       韩少功写了《马桥辞典》,用一种形式感来统率记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从普遍的现实向艺术提升的范例,小说主人公因爲娶亲、贫苦等起因,由被动卖血到主动、习惯卖血。作品的高潮是“爲了吃一回猪肝而卖血,”在高潮里,余华放弃了卖血的真实性而进入了“虚构”,这骇人听闻的“艺术”难道就是对真相的异化吗?相对于这种步步设置杀机的人生故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细节平淡、冗长而沈闷,而索尔仁尼琴的作品简直就是一堆有待提炼的材料──但它们象征著一种代价,人类爲了坚持自己的尊严以及思考的权利所付出的沈重代价。

       世纪这种又将敲响,在时间的峰巅之上回首,一切都在解构之中重组,包括世界的秩序。而在中国,解构是最大的时尚,一批批文化巨子被发掘出来,然后迅速过时,当苦难和种族的耻辱感也逝爲一种往事,爲了眼下的世俗功利而“解构历史”就成爲必然──世间万物都能够变通,解构历史使之经得起多次消费。

       卡夫卡和柏林墙不就成了消费品吗?以卡夫卡命名的书店、酒吧和T恤风靡全球;柏林墙残垣同圆明园遗址一样,成爲旅游胜地,那麽过时的大师们呢?是否也相当于知识份子书里的柏林墙,手碰上了,翻阅一下,成爲一个讨论的话题,而有时,手碰上了也不翻阅。因爲这个话题已经讨论过了。

       讨论过了,这种对于历史的冷漠口吻才是真正可怕的。它是消费性遗的一种征兆。知识份子是职业吗?取消思考,年复一年地从事同一工种,讨论历史也是混饭吃的工种。

       我明白这一切的根源。

       索尔仁尼琴说,你会感到恐惧。

       10/16/2001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