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反思书摘         他对国家和民族功不可没——纪念陈立夫先生 〔编者按:在本刊艰难筹备之时,惊悉国民革命前辈陈立夫先生,以一百零三岁“ 人瑞”之寿,安然于台北辞世。作为本刊的编者,几个旅美的大陆学人,卒以为最 好的纪念,莫过于将大陆历史学界在反思中为他“树的碑,记的事”找出来,以慰 藉这位中国国民革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了:以将他在艰苦抗战期间对中国现代教育 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告诉给几代不知情的海内外中国人。以找回中华民国在长期浴 血抗战中,如何保存中华文化国脉的丰功,如何发展中国现代教育的伟绩,特别是 如何保护与爱护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历史事实,以为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的文 化教育事业如何被马列与中共破坏,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又如何被马列 与中共欺骗、利用、糟蹋及大规模迫害的历史,作一个对比和见证。更为这位曾被 中共诋毁为“反革命四大家族”之一的真正国民革命前辈,讨回一个历史的公道, 藉以证明:“他对国家和民族功不可没”。这,就算是我们敬呈给陈立夫先生的一 份薄奠吧。〕 一、知名学士荟集陪都   重庆素称文教昌明,为川东文化中心。故典籍中往往将重庆与成都相提并举, 巴蜀文化遂成为我国古代西南文化的代名词。然而,重庆文化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 还是出现在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次生死大搏斗。   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学文化机构 完成了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的战时内迁。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复旦 大学、交通大学等三十五所高等院校先后迁渝,加上重庆原有的重庆大学和四川省 立教育学院,全国百分之三十四的高校汇集于重庆。与此同时,具有当时国家一流 水准的科研学术单位,以及商务印书馆、中正书局、国立中央图书馆等一百多个单 位,也相率迁至重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等学校也迁来重庆及附近地区。重 庆因而呈现学校文化机关云集,文士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据当时我国著名的社 会学家孙本文先生的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的知识份子中「高级知识份子十分之九 以上西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教育重心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也在中国历史 上为保存民族文化的国脉的第四次意义重大的文化教育大徙。其中,曾在陪都从事 过教育、科学和文化活动的国内著名学者竟达数千人以上。实居抗战时期全国之冠 。这些知名学者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文化的 一代精华。密集于陪都重庆,有利于知识互补,形成雄厚的智能优势,促使陪都的 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空前繁荣。 二、教育体制适时改进   教育体制是教育事业得以延续分发展的制度保障。抗战建国的紧迫需要,客观 上要求战时教育加强组织、计划和领导。以陈立夫为部长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此在 教育体制上进行了系列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是∶   第一、创设师范学院。   战前,重庆本无师范学院。一九三八年,教育部正式决定在本年底共设六所师 范学院,即在中央大学、西北联大、西南联大、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内设师范学院 ,并新创设国立师范学院。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的建立,结束了重庆地区师范学院教 育的空白状态。为抗战期间师范教育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八年七月,国民政府决定筹设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女师学院) 。一九四○年九月,教育部批准女师学院正式成立,并聘谢循初为院长,并设立了 女师学院附属学校。女师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全部享受公费待遇,校风严谨朴 实,学生勤奋好学,抗战期间为国家和重庆地区培养了大批师资。整个抗战期间, 重庆的师范学院由战前的空白状况,发展到拥有两所师范学院(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和女子师范学院)和近十个培养高等师资的系和专修科。   第二、创设「贷金」制度和其他救济措施。   古今中外,在此之前,除了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学金以外,均未有广泛对学生发 给贷金或供给伙食的先例。   抗战初期,大批战区学生随高等院校内迁,断绝了原来家庭的经济资助,生活 、求学面临困难,成为抗战初期教育发展严重的危机之一。一九三八年三月,陈立 夫出任教育部长后,对于解决战区流亡青年的生活问题,制订和颁布了《公立专科 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款金暂行办法》,对全国公立专科以上学生予以贷金,此项办 法也适用于公私立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此项贷额为每人每月八元至十元,半额为 四至五元。以中大为例,来自沦陷区的学生都拿贷金。据徐中玉先生回忆,「当时 六元钱作为伙食费,两元零用。在抗战初期,伙食倒不差。」   「贷金」制度实行的最初一年,享受贷金的专科以上的学生就有三万余人,中 等学生二万余人。到一九三九年,教育部津贴的学生已达大约十至十四万人。「贷 金」制度是确保沦陷区和战区内迁学生能够继续求学的必要保障、是确保战时教育 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一个创举。   在教师的救济方面,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教员,经教育部登记合格后,分派担任 教育部青年及民众读物临时编辑,国立编译馆临时编译,专科以上临时教师,以及 地方教育临时辅导员等。按规定,原任大学教授者,月给一百元至一百二十元;原 任大学讲师或专科学校教员者,月给八十元;原任大学或专科学校助教者,月给五 十元。对于战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部特创设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和国立中学, 以接纳或救济他们。凡此种种,使大批内迁的战区大、中、小学教师生活有了一定 保障,以利继续在抗战中从事教育工作。   第三、改善教师的薪金待遇,资助、奖励学术研究,以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 学质量。   由于战时物价上涨,教师的工资无法维持生活,这就势必要影响教师队伍的稳 定和教育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部制订了一系列规定。   一九三九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改善小学教师待遇案》,一九四○ 年以后,又颁布了《小学教员待遇规程》。一九四○年冬,教育部又颁发了《国立 中等学校职员薪给统一表》。因此,省市中小学教职员的待遇得到了普遍提高,这 对发展初等教育起了促进作用。   一九四○年十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学及独立学校教员聘任待遇暂行规程》,将 高等院校的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薪俸分为七级,教授为九级。如第一级月薪∶教 授六百元;副教授三百六十元,讲师一百四十元,助教八十元。第八级教授三百四 十元,第九级教授三百二十元等。   上述规定的实施,有利于稳定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例如,中央大学一九三七年 迁渝之初只有教职员工三百余人。到一九四五年已增至九四八人,其中教授二三六 人,副教授五十四人,讲师七十六人,助教二二四人,研究部助教二十八人,职员 三百三十人。从中可见抗战时期教师队伍确在稳定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此外,教育部每月还发给学术研究补助费供研究之用,一九四三年,每月发给 教授五百元,副教授三百八十元,讲师二百五十元,助教一百三十元。之后随物价 上涨,逐年有所增加。在此之前,教育部于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颁布《设置专科以上 学校教员奖助金办法》,以鼓励有学术成就的教师进行研究和着述。   由于这些制度的颁行,抗战中期以后,各高校的学术研究风气盛极一时。国立 中央大学在一九四三年度,仅理工农三院就与校外机关合作从事科学研究达十七项 。根据一九四四年国立中央大学校刊的介绍,该年度中央大学教师撰写或翻译学术 专着达五十余部,出版学术专刊二十四种。该年度,中央哲学系的唐君毅教授和物 理系的赵广增教授等八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学术奖。   第四、针对战前教育缺乏统一计划和规范的弊端,教育行政部门为此建立了一 系列制度,对于战时正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标志着传入中国几十年的近代高等教育,由初期的无计划放任状态逐渐转入统 一组织、规划,进而与中国抗战建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阶段。至此,中国战时正 规教育体制业已确立。以陈立夫为首的教育当局,在战时对教育体制进行的一系列 措施,有力地克服了战争给教育带来的危机,为抗战时期正规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保障。 三、各级学校相应调整   抗战期间的陪都教育部门,随时都面临着遭受日军轰炸破坏及教学设备严重缺 乏等诸多困难。但是迁渝学校与重庆原有学校的教育人士,充分发挥了正规教育的 优势,努力调整学科结构,强化教育机制的合理化,使重庆及大后方的教育在抗战 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其调整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对专科以上高等院校的院系进行调整,合并重叠的院系专业,还使高等 教育的结构合理化。   第二、为适应抗战经济发展需要,努力创设新专业、新学科,培养抗战建国急 需的人才。   一九四二年八月,国立交通大学为适应战时航空技术的需要,创立了航空工程 系;为适应抗战和内地建设需要,于一九四三年与交通部电信总局、中央广播事业 管理处等单位创办电信研究所,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渝期间,电信所培养硕士生二 十四名。中央政治学校增设了蒙、印、藏等语文专修科。其它增设的还有∶蒙藏学 校的教育行政、卫生教育、畜牧兽医、边疆政治专修科。江苏医学院的医学、卫生 教育专修科,以及朝阳学院的司法、书记官等专修科。   第三、高校科研加强与军事和生产建设部门合作,直接为抗战建国大业作贡献 。   一九四二年,资源委员会又颁发了与各大学合作奖助科的办法。一九四三年, 国防科学策进会悬赏奖金一百万元,公开徵求国防科研亟待解决的课题的答案。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在渝期间,中大与各方面的科研合作近一百项。仅一九四 三年度,中大的理、工、农三院就与资源委员会、军政部门等部门合作研究「考察 贵州桐梓一带的矿产」、「高压电网」、「静电容器」、「绝缘材料」等十七个项 目,获资助经费一一九点三五万元。一九四四年,中央大学物理系王恒守教授与学 生陈延苏因研究军工生产的重要技术课题「直接镀镍于钢铁之上的方法」成功,获 得国防科学技术策进奖,并各获奖金二万元。化学系方振声也因「汽油精炼方法」 研究成功,获得国防科学技术策进奖。重庆大学公路工程实验室与运输统制局合作 开展公路研究,获该局经费五万元。重庆大学校长张洪沅还创设了应用化学研究室 ,针对战时受日军封锁,某些医用及实验化学药品来源断绝的状况,开展技术攻关 ,突破了技术难题,基本上做到药品自给。重庆大学矿冶系与军政部廿四兵工厂合 作,对该厂生产的各种钢料以及组织产分进行研究,使其各项指标达到军工生产规 定的要求。国立交通大学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与资源委员会签订《研究试验合约 》。该合约规定∶资源委员会委托交大机械、电机两系研究试验有关机械、电机技 术专题,资源委员会补助交通大学研究试验经费国币 拾万元正。   第四、职业教育适应战时的需要而发展。   鉴于中国亟需大量的中级技术人才,国民政府提倡兴办职业教育。重庆的职业 教育因此出现兴盛局面。   (一)专业设置紧紧围绕机械、电机、电讯、农、商、测绘、驾驶、航空和医 药等与抗战密切相关的专业。如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就先后办了机械、测绘、无线电 、煤油代汽油、汽车驾驶、土木、航空等专业的职员训练。   (二)培养方向和教学纳入统一安排,直接接受教育部、经济部的指令。一九 三八年,重庆的中央工业职员学校、省立重庆工业高级职业学校、私立中华职业学 校和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就开办了战时亟需的机械训练班。   (三)抗战时期,重庆的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加强了与本地大专院校 的教学联系。如国立商业学校的创建就是在中大校长吴有训、教授吴道坤指导下进 行的。中大、重大和交通大学的知名教授还直接在中央工业职业学校、重庆高级工 业职业学校以及其它职业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如重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 为中华高级会计职业学校、重庆商业学校讲过课。   (四)许多职业学校以二十四兵工厂为实习基地;造纸印刷职业学校办起了自 己的印刷厂;中央高级助产士职业学校和中央高级护士学校,以中央医院为实习基 地。   八年抗战期间,重庆职业学校由战前的七所发展到一九四五年的二十二所,为 抗战建国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中级技术人才。   第五、普通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重庆开埠以后,近代教育兴起。迄至战前,重庆约有中学三十所,小学一百所 。抗战后,大批的工厂、机关和文化教育单位迁来重庆,使重庆的普通教育获得空 前的发展机会。国民政府为发展普通教育颁布了《战时教育实施方案》,制订了一 系列改革中小学教育的条规,有利于重庆普通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抗战期间,重庆的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到一九四一年,已有 镇中心小学二十七所,保国民学校四十五所,代用中心学校四所,私立小学六十所 ,共一三六所。一九四一年,由于教育部制订了《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奖励私人 办学,重庆的私立小学发展尤为迅速。至一九四四年,重庆的小学发展到二八四所 ,入学儿童达七三九四七人,教师达三三一六人。   (二)扫盲教育∶据抗战初期的统计,重庆十六至三十五岁的人口中,有文盲 七万人。一九三八年,重庆市成立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推行委员会,着手实施扫盲教 育。截至一九四四年,已陆续有五万名文盲进入扫盲短训班学习。重庆的文盲大为 减少。   (三)中学教育∶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教育部采取创设国立中学和奖励私人 办学等措施,以解决大量战区内迁和本地青年的就学问题。到一九四九年,中学增 至七十二所,为战前的二点四倍,学生人数达二五四四九人。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重庆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扬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国民 政府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仍有不少人至今还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 的科学、教育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