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研究

国父思想举隅

赵增义

  有一位来自大陆的学者十分向往三民主义。五十年来,中共在大陆以“马列毛思想”统治人民,文化大革命后,思想破产,但仍扭扭捏捏死拉着马列毛不放。这位学者以比货比价甚至换汤换药的心态从事国父思想研究,希望大陆重建思想体系,算得是个有心人了。

  近十年来,世界局势大有改变,苏联极权瓦解,南美及亚洲若干军人政权或一党独大的政府也已实行政党政治,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浪潮早已冲击中共政权。人们如希望在大陆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社会,国父思想正可借鉴。只是国父思想汪洋浩瀚,要研究宜先从其大原则、大方向以及基本思维法则方面着手。

  国父流传后世的墨宝,以两句话最多。一是“天下为公”。中山先生推翻满清,自己不做皇帝而创立共和国,主张主权在民的全民政治,并以“大同世界”为最高的政治理想,这是划时代的创举。唯有“天下为公”的怀抱,才有自由平等民主以及民有民治民享的观念产生;反之,只有一个人的私欲,或一群少数人的权利欲望,就必然走上极权的道路。

  其次是“博爱”。韩愈《原道》说:“博爱之为仁”。中山先生将博爱精神切实灌输到三民主义中。举例说:民族主义强调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要济弱扶倾,要扶助弱小民族,这是博爱。民权主义叙述平等的精义,提倡服务利他的人生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敏才智愈大者,当尽其能力为千万人服务,造千万人之福……”这是博爱。民生主义以养民教民,满足民生需要,为人命谋幸福为目的。并主张发达生产以求富,合理分配以求均,以“均富”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博爱。国父思想渊源自中国文化者也有两点:其一是致中和的精神,他不偏重团体主义,也不偏重个人主义,他以民族主义争取国家的自由平等,以民权主义争取个人的自由平等,以民生主义争取个人的经济自由平等。他不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主张要有万能政府为人民办事,使政府有能,人民有权,政府犹如汽车的引擎,人民则如刹车,以政权制衡治权。为振兴民族精神强固民族地位,需要恢复固有道德及固有智能,但也要学习欧美长处迎头赶上。资本主义着重自由竞争及保护私有财产,共产主义主张财产公有,以及阶级斗争,中山先生则以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来解决民生问题,使私人企业与国家企业共存。凡事物可以委诸个人或其经营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归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或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尤其是他否认物质是历史进化的重心,认为民生才是历史的重心,而民生包括精神物质两方面。他也不主张阶级斗争,认为这是病态。主张社会互助,一切生产的功劳也不能完全归之于工人的劳动。凡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分子,无论是直接间接,在生产方面或在消费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在中央地方权限划分方面,既非中央集权又非地方分权,采均权制,事务有举国一致者归中央,因地制宜者属地方。

  其二,实行三民主义采和平渐进的方法。在民族主义中,他不主张讲世界主义,他主张恢复民族地位后才可讲世界主义,而民族的形成也是由血统、文化因素自家族、宗族而扩及民族。在建国大纲里,特别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循序而进。为了训练人民行使民权,他写了民权初步这本书。至于处理土地问题,在农地方面,先三七五减租,后公地放领,而后耕者有其田。都市土地则采平均地权的办法,先规定地价,继则照价征收,照价收买,最重要的是涨价归公。

  中山先生的学说没有玄奥的理论,他不过针对当时中国国弱民穷的情形,提出建国治国的具体方法,不冒险,不激进。他的实业计划,特别重视交通建设,促进货畅其流。同时认为交通的发达,亦有利于国防,有利于民族与民族间的融合。实业计划同时提出吸引外资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的观点。目前中共正依靠这项思想发展经济。

  既然中共承认中山先生为革命先行者,同时于庆典时候在天安门挂上国父的遗像。中共如确能尊重中山先生,就必须实行他的主张,不必用他作统战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