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會
謝謝讀者,謝謝了!
海內外讀者致《黃花崗》雜誌的信(擇編)
1、黃花崗雜誌:你們好!
感謝你們創辦黃花崗雜誌。
我叫陳偉光,我從廣州移民來美十年,一直以來都很想瞭解中國近代九十年的歷史過程,現在終於有機會了。真是萬分高興和驕傲。祝您們的黃花崗雜誌,知音滿天下…
紐約讀者 陳偉光
2、……如此立論精闢,分析深刻,方向明確,資料豐富的一本刊物,實為海內外數十年所僅見。如果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還有希望,黃花崗雜誌理應“洛陽紙貴”……
紐約讀者,前《聯合日報》總編輯 黃玉振
3、……不能想象的是,你們居然能夠在海外辦出一份思想如此正確深刻,文筆如此雋永深刻的歷史文化刊物。國人要謝謝你們,並深切地期望你們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我們的心是向著你們的……
中華民國大陸江西省九江市國民 王雲剛
4、……首次在網上看到《黃花崗》,精彩極了。這是中國人所辦的文史刊物中最出色的一本。祝願貴刊蒸蒸日上,突飛猛進。
香港讀者,著名專欄作家 胡志偉
5、……從夏志清教授和李勇先生處知悉,黃花崗的作者盡皆一時之俊彥,又幸獲民間有心人捐贈,這樣一塊正義之聲的園地,通過互聯網和刊物,一定會在大陸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我更從貴刊的財務報告中得知,貴刊的工作人員都很廉潔純樸,這就避免了海外某些團體因財務爭執而被中共滲透並終於被中共分化瓦解的惡果。……我建議,貴刊不妨在香港試銷一下,以我個人評估,貴刊的文章和水準,實比其它雜誌都要高得多了,祇是創辦不久,缺乏宣傳罷了……
香港讀者 胡志偉(香港著名專欄作家)敬啟
6、……向貴刊全體作者致敬,你們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國內讀者
7、尊敬的黃花崗雜誌辛主編和編輯同仁:
讀到貴刊《當代農民三甲起義》一文﹐我的淚水不知何故流了出來﹐我多麼希望我們的農民兄弟能夠都大著膽子﹐和貪官污吏們鬥爭啊﹗農民始終是中國最苦的一群人﹐我們的愛國民主運動﹐某種意義上﹐就是希望解除他們的苦楚、枷鎖。
還有《89真英雄﹐湖南真壯士》一文﹐這是被世人遺忘的英雄﹗文章寫得這樣感人﹐而作者又因為此文被捕,我的心一直在為他痛著……
中國愛國民主黨 清水君
8、尊敬的黃花崗雜誌:
我們對辛灝年先生的董狐之筆表示敬意。我們希望能夠讀到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恐怖主義罪行的文章,也許這樣的文章由歷史學家來完成,更具史料性和說服力……。
國內讀者 澤思
9、辛灝年先生、周光亞先生、周美絹女士,馬佩華女士,姚鑫華先生,路人先生,易丹軒先生:
你們好。中國民運的目標是要在大陸實行三民主義。而黃花崗的問世,極大地壯大了中國民運的輿論陣地。我們在黃花崗上看到了民主的深刻理念,宏大的格局,遠大的眼光,這必將給中國的民主運動以極大的助力。
國內民運人士 楊天水
12月14日於南京
10、……感謝你們為澄清歷史所做的努力,向你們致敬。尤其向高爾品(辛灝年)先生致敬。
國內讀者 於成都
11、尊敬的辛灝年先生:
我們將高舉黃花崗的旗幟,不惜以馬前卒的身份,為建立真正的新中國而奮鬥、而犧牲。我們相信,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我們。祇要黃花崗的思想在引導著我們,我們湘軍的力量肯定會異常地強大起來。因為湖湘的悠久歷史文化在啟迪著我們,王船山的學術人格在照耀著我們,譚祠同的壯烈表率又在激勵著我們,……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請您相信:“吾湘變,則中國變;吾湘存,則中國存。”何況今天,我們又有了黃花崗雜誌的思想和旗幟……重建新中國的日子,必定不會太遠了!
貴刊湖南作者 尤少堅
12、尊敬的辛主編,你好:
今日收到您寄來的黃花崗雜誌後,立即通知友人來家共賞,五人十目,讀後,全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特別是在我和我的朋友們讀了您的“誰是新中國”講演錄後,深深地感覺到了一種力量,一種鼓舞。因此,我們希望你們能夠儘量利用網路、媒體等渠道,來宣講“誰是新中國”的思想,讓億萬同胞都能夠知道,在大洋彼岸,還有一份黃花崗雜誌,還在不屈不撓地在為著我們的民族、人民、與國家,憂憤和吶喊。這是我們的心聲,也是所有朋友的期望。我們有理由相信,黃花崗雜誌必將會推動中華民族走上一條真正光輝燦爛的道路。
您的學生:江蘇省南京市 羅、陳、吳、肖、劉 等五人
13、黃花崗雜誌主編辛灝年先生:
今天,我們終於明白了,倡導三民主義,述民生主義,道國父精神,以救大眾於水火,這就是黃花崗精神。而這,就正是今日中國大陸人民所思想所盼望的。
湖北讀者
14、黃花崗雜誌:
我們一定會在國內努力傳播黃花崗思想,“將一個正確的,並且是今天國人所特別需要的理念”,傳播給朋友們……
北京讀者
15、致黃花崗雜誌辛主編:
破書萬卷空悲切,
知吾心事黃花崗。
而今憤蹄驚塞野,
敢將豪情拔雲端。
豈甘草莽聞雞舞,
還需黃花過大洋。
大洋難隔千重思,
髀鼓頻擊九天顫。
重慶讀者
16、黃花崗雜誌編輯部:
我們的電話或許已經成為監控對象,或遭遇了監聽。我們祇好放棄電話聯絡,但我們的心是緊緊地和你們聯在一起的。請相信,在黃花崗的旗幟下,必定有我們這些國內的戰友在和你們一起戰鬥……
北京讀者
17、辛先生:
你們能夠在海外辦出這樣一份高水平的歷史文化刊物,令人感慨萬千。請接受我們的祝賀。為了中國的明天,希望你們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國內讀者 一群中學教師
18、編輯先生:
我是第一次投稿,裡面多有憤激之言,實乃禁閉中人的偶一長嘯。你們的工作使我對復興中華,創立民主自由之大業略有信心,看來,匡扶中華的大業祇能從海外做起了……雖然臺灣人的自閉、短視也決定了他們不配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我們海外的華夏子孫必須歷史的擔負起挽救中華、復興中華的這一使命,我寄最大的希望於你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讓我們共勉吧。
大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