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谢谢读者,谢谢了!
海内外读者致《黄花岗》杂志的信(择编)
1、黄花岗杂志:你们好!
感谢你们创办黄花岗杂志。
我叫陈伟光,我从广州移民来美十年,一直以来都很想了解中国近代九十年的历史过程,现在终于有机会了。真是万分高兴和骄傲。祝您们的黄花岗杂志,知音满天下…
纽约读者 陈伟光
2、……如此立论精辟,分析深刻,方向明确,资料丰富的一本刊物,实为海内外数十年所仅见。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还有希望,黄花岗杂志理应“洛阳纸贵”……
纽约读者,前《联合日报》总编辑 黄玉振
3、……不能想象的是,你们居然能够在海外办出一份思想如此正确深刻,文笔如此隽永深刻的历史文化刊物。国人要谢谢你们,并深切地期望你们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我们的心是向着你们的……
中华民国大陆江西省九江市国民 王云刚
4、……首次在网上看到《黄花岗》,精彩极了。这是中国人所办的文史刊物中最出色的一本。祝愿贵刊蒸蒸日上,突飞猛进。
香港读者,著名专栏作家 胡志伟
5、……从夏志清教授和李勇先生处知悉,黄花岗的作者尽皆一时之俊彦,又幸获民间有心人捐赠,这样一块正义之声的园地,通过互联网和刊物,一定会在大陆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我更从贵刊的财务报告中得知,贵刊的工作人员都很廉洁纯朴,这就避免了海外某些团体因财务争执而被中共渗透并终于被中共分化瓦解的恶果。……我建议,贵刊不妨在香港试销一下,以我个人评估,贵刊的文章和水准,实比其它杂志都要高得多了,只是创办不久,缺乏宣传罢了……
香港读者 胡志伟(香港著名专栏作家)敬启
6、……向贵刊全体作者致敬,你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国内读者
7、尊敬的黄花岗杂志辛主编和编辑同仁:
读到贵刊《当代农民三甲起义》一文﹐我的泪水不知何故流了出来﹐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农民兄弟能够都大着胆子﹐和贪官污吏们斗争啊﹗农民始终是中国最苦的一群人﹐我们的爱国民主运动﹐某种意义上﹐就是希望解除他们的苦楚﹑枷锁。
还有《89真英雄﹐湖南真壮士》一文﹐这是被世人遗忘的英雄﹗文章写得这样感人﹐而作者又因为此文被捕,我的心一直在为他痛着……
中国爱国民主党 清水君
8、尊敬的黄花岗杂志:
我们对辛灏年先生的董狐之笔表示敬意。我们希望能够读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恐怖主义罪行的文章,也许这样的文章由历史学家来完成,更具史料性和说服力……。
国内读者 泽思
9、辛灏年先生、周光亚先生、周美绢女士,马佩华女士,姚鑫华先生,路人先生,易丹轩先生:
你们好。中国民运的目标是要在大陆实行三民主义。而黄花岗的问世,极大地壮大了中国民运的舆论阵地。我们在黄花岗上看到了民主的深刻理念,宏大的格局,远大的眼光,这必将给中国的民主运动以极大的助力。
国内民运人士 杨天水
12月14日于南京
10、……感谢你们为澄清历史所做的努力,向你们致敬。尤其向高尔品(辛灏年)先生致敬。
国内读者 于成都
11、尊敬的辛灏年先生:
我们将高举黄花岗的旗帜,不惜以马前卒的身份,为建立真正的新中国而奋斗、而牺牲。我们相信,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我们。只要黄花岗的思想在引导着我们,我们湘军的力量肯定会异常地强大起来。因为湖湘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启迪着我们,王船山的学术人格在照耀着我们,谭祠同的壮烈表率又在激励着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请您相信:“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何况今天,我们又有了黄花岗杂志的思想和旗帜……重建新中国的日子,必定不会太远了!
贵刊湖南作者 尤少坚
12、尊敬的辛主编,你好:
今日收到您寄来的黄花岗杂志后,立即通知友人来家共赏,五人十目,读后,全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特别是在我和我的朋友们读了您的“谁是新中国”讲演录后,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鼓舞。因此,我们希望你们能够尽量利用网路、媒体等渠道,来宣讲“谁是新中国”的思想,让亿万同胞都能够知道,在大洋彼岸,还有一份黄花岗杂志,还在不屈不挠地在为着我们的民族、人民、与国家,忧愤和呐喊。这是我们的心声,也是所有朋友的期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黄花岗杂志必将会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一条真正光辉灿烂的道路。
您的学生:江苏省南京市 罗、陈、吴、肖、刘 等五人
13、黄花岗杂志主编辛灏年先生:
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倡导三民主义,述民生主义,道国父精神,以救大众于水火,这就是黄花岗精神。而这,就正是今日中国大陆人民所思想所盼望的。
湖北读者
14、黄花岗杂志:
我们一定会在国内努力传播黄花岗思想,“将一个正确的,并且是今天国人所特别需要的理念”,传播给朋友们……
北京读者
15、致黄花岗杂志辛主编:
破书万卷空悲切,
知吾心事黄花岗。
而今愤蹄惊塞野,
敢将豪情拔云端。
岂甘草莽闻鸡舞,
还需黄花过大洋。
大洋难隔千重思,
髀鼓频击九天颤。
重庆读者
16、黄花岗杂志编辑部:
我们的电话或许已经成为监控对象,或遭遇了监听。我们只好放弃电话联络,但我们的心是紧紧地和你们联在一起的。请相信,在黄花岗的旗帜下,必定有我们这些国内的战友在和你们一起战斗……
北京读者
17、辛先生:
你们能够在海外办出这样一份高水平的历史文化刊物,令人感慨万千。请接受我们的祝贺。为了中国的明天,希望你们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国内读者 一群中学教师
18、编辑先生:
我是第一次投稿,里面多有愤激之言,实乃禁闭中人的偶一长啸。你们的工作使我对复兴中华,创立民主自由之大业略有信心,看来,匡扶中华的大业只能从海外做起了……虽然台湾人的自闭、短视也决定了他们不配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们海外的华夏子孙必须历史的担负起挽救中华、复兴中华的这一使命,我寄最大的希望于你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我们共勉吧。
大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