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蹤

 

前臺灣聯合報

北美世界日報名報人

      專稿

之二

美國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

頒獎大典記盛


  美國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第十一屆頒獎典禮,於二○○三年七月七日下午三時在紐約華埠中心的中華公所二樓會議廳舉行,參加的來賓將近二百人,把會議廳擠得水洩不通,氣氛隆重而熱烈……

  頒獎會場中央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遺像,兩旁是美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中華公所主席兼「大紐約地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伍廷典是頒獎大典中的主要人物,在他兩旁是涵蓋紐約傳統僑社團體的美東聯成公所主席陳玉駒、臺山寧陽會館主席伍銳賢,而出席的僑學界人士有知名學者夏志清教授、「世界日報」副董事長馬克任等。
  中華公所主席兼大同盟主委伍廷典在致詞中推崇萬人傑生前在香港為香港人爭取自由、民主,對抗極權暴政的精神,並對獲頒新聞文化獎的四位男女余傑先生、謝幼田先生、楊逢時女士及羅塞特女士表示敬佩。他說﹕希望得獎人今後秉持萬人傑精神,繼續為中國人爭取自由民主而努力。
  美東聯成公所主席陳玉駒也上臺對得獎四人表示敬佩,他相信在有理想的新聞文化工作者領導下,中國人必會奮起與暴政抗爭,並得到最後的勝利。他以香港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來證明他的說法。
  臺山寧陽會館主席伍銳賢,是年輕的僑社領袖,他來自香港,經歷香港一九六七年五月的港共暴動,親身體驗到共產黨暴徒的惡行,目睹當年共產黨暴徒以汽油活活燒死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兄弟,他說,他永遠忘不了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發生在他住處附近——九龍窩打老道的慘痛事件,林彬只不過在節目中批判中共就遭到毒手。這種觸目驚心的事件的發生,促使他移民遠離鄉國,來到美國定居。
  伍銳賢回憶萬人傑在香港最險惡環境中撰文指責暴徒,安定香港民心的表現。他推崇萬人傑是抗暴英雄、文化鬥士,他相信今日得獎的新聞文化工作者必會步萬人傑的後塵,繼續抗暴、對付邪惡。
  我是基金會秘書長,每年都在頒獎典禮上做工作報告。由于我來自香港,經歷過香港一九六七年的暴動,也曾與萬人傑一同在香港新聞界併肩作戰,因此我在工作報告上補充說明瞭伍銳賢主席關于林彬被燒死的經過,並評述暴動後,大批香港人逃離香港的往事,並把萬人傑當年在香港的種種傑出表現告訴在座的來賓。
  我說,一九七五年七月七日,萬人傑在香港創辦「萬人日報」,其意義是秉持全面抗日戰爭精神去對抗目前的共產黨暴政。果然「萬人日報」出版後便一紙風行,中共在香港的爪牙不但幾度要暗殺萬人傑,並命報攤不可售賣「萬人日報」。幸虧香港政府指派警務人員護衛,才使萬人傑逃過劫難。到了一九八四年中共與英國談判,決定「收回」香港,香港人與萬人傑都知道這次在劫難逃,乃把九七年七月一日視為「大限」臨頭,紛紛做好移民打算。多虧這時主張改革開放的鄧小平知道香港人不歡迎共產黨君臨,恐懼共產黨統治香港,由于怕香港人跑光,于是叫出「五十年不變」與「一國兩制」,這才止住香港人的移民潮。
  在夏志清教授與馬克任先生、梁君甫先生致詞後,頒獎儀式開始。本屆得獎人有來自北京的青年作家余傑先生、來自美西的歷史學者謝幼田先生、來自美中的音樂家楊逢時博士及在紐約《華爾街日報》總社處理中國新聞的羅塞特女士,他們分別得到新聞獎及文化獎,獎品除獎金外,還有一座設計很美觀的獎牌,上面寫著各得獎人得獎的理由與褒詞。
  過去十年來獲得「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的傑出人士有二十八人,加上本屆四人,共有卅二人得獎。這個每年定在七月七日頒獎的文化活動,已成為美東華人一大盛事。它得到以中華公所主席為首、美東聯成公所與臺山寧陽會館主席為副的僑社領袖們贊助,再加上美東地區的僑學界人士支持,因此每年頒獎大典引起僑社廣泛的注意。中華民國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每年均列席致詞。眾所周知,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是紀念香港已故新聞工作者萬人傑先生而設,萬人傑先生原名陳子雋,他于一九九一年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他的妻子陳何智明女士,把他遺留下來在香港灣仔的住所賣掉,把賣屋的這筆錢存入銀行後,成立了基金會,每年把這筆錢孳生的利息當作獎金,頒發給海內外與他理念一致的傑出新聞、文化工作者。
  基金會從一九九三年開始成立並頒發獎金,得獎的人中有知名文化人李志綏醫師、王若望等多人。
  第十一屆得獎的四人中,以青年作家余傑最受矚目。這次他能來美國,是托美國政府之福──美國國務院新聞總署因欣賞余傑的才華與膽識,邀請他六月間來美國作為時一個月的旅行訪問,故余傑能在七月五日結束這段行程後趕來紐約接受頒獎表揚。
  華府自由亞洲電台節目主持人張敏女士介紹余傑說,「今年二十九歲的余傑,是北京大學的文學碩士,今年二十九歲卻已經出版了十三本暢銷著作,備受海內外華人同胞所欽佩。」
  余傑從中華公所主席伍廷典手中接下獎金與獎牌後,在發表致答詞中,詳細敘述了他對八九民運、六四屠城的悲憤感受,並闡述他對民主、自由嚮往之殷切。他說﹕「在這七月的陽光下,請允許我向那些為了追求自由而失去自由、為了捍衛尊嚴而受到淩辱的優秀同胞致以深深的敬意。」
  第二位接受表揚的是音樂家楊逢時女士。歷史學者辛灝年在介紹她的時候說,楊女士是中國留學生中第一個在美國得到音樂博士學位的傑出文化工作者,每年六月四日都在美中地區舉辦悼念音樂會來撫慰因中共「六四」屠殺失去孩子而悲傷哀慟的母親們,並提醒關心中國人權的朋友督促中國大陸的統治者善待被他們所掌控的中國人民。
  楊逢時從萬人傑夫人手中接下獎金獎牌時說﹕我要用我對音樂的熱情來表達我的感受——上帝珍惜每一條生命,追求自由是全人類每一個種族、每一個民族應有的最基本的權力,崇尚生命則成了我音樂創作最基本的靈泉。
  第三位接受表揚的是歷史學者謝幼田。他一九八○年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試以後進入四川社會科學院,先後擔任編輯、研究員。一九八七年應美國胡佛研究所之邀長期從事客座研究,出版專著有﹕「中國政治文化史論」、「謝慧先生事蹟紀傳」、「聯俄容共與西山會議」,志在根據中共的檔案資料把中共顛倒歪曲的歷史厘清。
  第四位得獎的羅塞特女士是《華爾街日報》女記者,專門採訪處理中國新聞,對中國人爭取自由民主的努力給予支持。名記者于金山先生在介紹她的時候說﹕羅塞特女士愛中國與中國人,因此對中共的禍國殃民有十分深刻的批判。
  第十一屆頒獎典禮順利完成之後,我與好友談到基金會頒獎十一年的一點感想,回首前塵,竟萌生不少感傷……
  一九九三年美國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在紐約華埠成立,並決定把第一屆新聞文化獎頒給剛剛來到美國的王若望、鄭義先生、劉香成先生等三人。
  那是「八九民運」、「六四屠城」發生不久的年代,海外華人痛恨中共殘暴、同情民運份子處境,基金會據此立場決定了頒獎的條件,因此第二屆再頒獎給魏京生、王軍濤、曹長青「异議」份子。
  基金會的決定引起許多誤會,並產生不少流言。有人造謠說基金會是國民黨與美國 CIA 出資成立。儘管我們從基金會成立後的十一年間,不止一次聲明這是香港名作家萬人傑先生生前遺留下來在香港產業變賣的錢,但仍然有人以為基金會有政治背景,于是發生過不少令人難以釋懷的事。
  記得第二屆頒獎給一位民運份子時,該民運分子因認為是臺灣國民黨出錢頒獎,一方面拒絕出席,一方面又想要那三千元獎金,于是叫他的妻子來領獎,並告訴我﹕他自己因仍要回中國大陸,怕引起麻煩,所以不能參加頒獎典禮。
  該人士的話令基金會同仁十分不滿,有人罵他占了便宜還要賣乖。他應該知道,他拿去的三千美元是萬人傑生前寫稿賺來的血汗錢,他的妻子在先生去世後,為了節省開銷搬去波士頓,住在政府建的平民住宅內,過著簡樸的生活。她之所以同意把獎金頒給他們,只不過同情他們被中共流放的處境而已,想不到該民運分子會這樣打量基金會。
  在每年決定頒獎對象時,常會接到與民運人士有關的朋友打電話來說,瞻人被中共流放來美國,衣食無著,基金會可否先把獎金送給他應急,到頒獎時再宣布。
  即使受人尊重的王若望老先生,去世前也曾經以為頒給他的三千元獎金是一種政治酬庸,甚至懷疑我是國民黨的幹部,因此我給錢他、照顧他、或者跟從他,都是我份內的工作。當然,這個誤會,由于朋友的解釋而消除,王老依然是受人尊敬的人。
  也許大多數得到獎金的中國大陸异議份子都有這種想法,因此獲獎後便不再與基金會同仁來往,甚至每年頒獎典禮也不來參加,即使寄邀請函給他們也置之不理,並以為這是他們「清高」的表現。
  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同仁,多數是傳統僑社裡的老華僑,他們之中不少人靠政府養老金生活,住在廉租的政府樓宇內,日常生活之簡樸與貧民無異,但他們決定頒獎時一點也不吝嗇。
  基金會最初決定把萬人傑夫人拿出來的錢存放在銀行生息,以利息頒發獎金;三年前基金會同仁為了提高基金會獎額,把基金會的錢投資「共同基金」(Mutual Fund),沒有想到股市下跌拖累共同基金,以致略有虧損,基金會同仁為了維持獎額,甚至有同仁把養老金墊出來。這種對基金會愛護、對得獎人敬慕的表現,令人十分感動,這大概是那些把基金會視為有政治背景的人所無法想像的事實。
  我之所提起這些往事,只是想讓公眾知道基金會的背景與性質。今後基金會頒獎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從事民運的人士或异議份子,當然更不會再與那種認錢不認人的所謂民運份子有任何來往。既然基金會標榜新聞文化,因此基金會同仁決定把從事新聞文化的華洋人士列為優先頒發的對象,對他們的政治立場與政治傾向則列為次要考慮,希望公眾對此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