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 主 義 《 政 治 五 原 則 》 中國大陸青年學者 段 正 坤
主編按語︰一位中國大陸的青年學者,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極其艱難甚至是危險的情況下,寫了一本名謂「三民主義的政治五原則」的書,志在繼承三民主義的民主建國思想,意在發展三民主義的民主建國理論,一心要用我們自己先人的優秀思想,來追求我們中華民族的民主富國之路,其精神、其意志、其民族情操、其智慧膽量,都在在說明了,在今日中國,除掉當權者批准和製造的所謂精英之外,在廣大的民間,還有另一類真正的精英,他們視眼前的名利為無有,視中共當權者的「獎賚」為不屑,絕不「又罵又拍」而敢說敢做,絕不自號「自由派」卻在追求真自由,絕不自稱「精英」卻五腹藏書、胸懷大志,他們只將痛苦人民的今天和國家民族的未來放在心頭,腳踏實地地生活在人民中間,一心一意地在驀然回首之中、放眼未來之際,決心走中華民族自己的路,走中國人民該走的路。這樣的精神,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正是我們民族、國家和人民的希望所在嗎? 段正坤先生剛過而立之年。我們相信,他在對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和民主建國思想的研究中,會越來越發現孫先生「沒有過時」的睿智,會越來越發現我們自己的不足,會在「既要傳承、又要發展」之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讓我們期待於他。
作者簡介︰理論家,學者。湖南隆回人,1969年1月生,1991年畢業於湖南邵陽某高校,1992年入北京魯迅文學院,同年開始從事三民主義研究。1993年將三民主義解釋成為自由、人權、民主、法治與民生五項原則。經過長達11年的奮鬥,建立起政治五原則三民主義理論體系。2002年11月完成了《政治五原則》一書。
正文﹕ 前言︰政治五原則理論體系 三民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國民黨的教條主義、知識分子的冷漠主義和共產黨的封殺,使得三民主義就像一塊蒙塵的瑰寶,在歷史的角落熠熠生輝。任何一種理論,都必須不斷地產生自己的經典作家,才能傳之久遠;否則理論就有失傳的危險,就會淪為絕學。三民主義現在真是到了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時候了。 依據新的時代潮流,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正如殷海光先生所說︰「這種工作是一件比石門水庫還要巨大的工程」。「六經責我開生面」。我傾十年之力,終得以完成這一歷史重任,三民主義終於「以一嶄新的面目與大家相見,在中國政治思想上重放異彩」。 我首先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三民主義思想體系的基礎上,用自由主義全盤改造了三民主義,使它具備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就是個人自由,這是連孫中山先生本人也「思慮未精」的地方。個人自由是三民主義和民生哲學的邏輯基礎,也是三民主義與民生哲學永恆的奮鬥目標。將個人自由做為三民主義與民生哲學的支點,是我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的出發點。 我用自由、人權、民主、法治、民生政治五原則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使三民主義具備了新的時代內涵。我以政治五原則為基礎建立了新的憲法理論──新五權憲法,使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合一,簡化了三民主義理論體系。我在孫中山先生五權分立的基礎上,提出了六權分立的主張。六權分立是一種大三權(立法、執法、司法)與小三權(考試、監察、貨幣)模式。由國會監督小三權,強化了民主重鎮國會的地位,形成2+4的三權分立格局,消除了五權分立的內在缺陷。六權分立更加切合中國國情,與孫中山先生以四大民權為基礎的分縣自治,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民主理論體系。 我以生存價值論為基礎,建立了民生主義政治經濟學,使三民主義思想體系趨於完整。我在孫中山先生原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大政策︰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和社會保障,以建立一個以三大政策為基礎,既充份競爭又相互關懷的民生社會,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國家。 以政治五原則為基礎的三民主義的簡化表述,就是民主國家、新五權憲法、六權分立、分縣自治和三大政策。政治五原則回答了我們這個時代所提出的所有問題,從理論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通過我的理論創新,和孫中山先生的原有基礎,三民主義又重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後記︰十年磨一劍 《政治五原則》一書,真是應了唐代詩人賈島的《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政治五原則就是我傾十年之力磨的一把鋒利無比的理論之劍,今天拿出來初試鋒芒。 傳奇緣起 1992年春,我在某著名學院讀書,正是鄧小平南巡時期。4月初的一個晚上,我獨自一人在寢室聽收音機,剛好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青年信仰問題採訪胡喬木。胡喬木說︰「現在的青年,既不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不信仰儒家思想,不知道他們要信仰甚麼?」言下之意,是青年們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思想嚴重。胡喬木的胡說八道給了我異常強烈的刺激。他話音未落,我就拍案而起,大聲回答︰「三民主義!」胡喬木的話讓我太氣憤了,好像世界上就只有馬列毛之類的狗屁思想。真是胡扯。三民主義不就很好嗎! 我冷靜下來後,猛地一拍腦袋,恍然大悟似地醒過來︰「我終於找到了我們需要信仰的思想!」我為這個想法高興得跳起來,興奮得徹夜未眠。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 我深知,孫中山時代的三民主義已經時過境遷,如果純粹套用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是不會有說服力的,必須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琉璃廠中國書店,買回了一套《孫中山全集》,共11卷,就這樣開始系統地研讀孫中山先生的思想。 1992年,我剛好24歲,正是風華正茂、精力充沛的時候。我從17歲開始,到23歲曾做了7年文學夢,發表過不少作品,有良好的人文根基。從1992年開始,我就終結了文學之旅,走向了理論之路。 艱苦跋涉 我對80年代的民主思潮進行了系統研究。自由、人權、民主、法治是80年代10年中總結出來的最高思想成就。但這些思想從來沒有系統化過,從來沒有納入一個思想體系加以闡述,在理論上十分凌亂。 我開始嘗試用自由、人權、民主、法治這四個原則來解釋三民主義。1993年初,我明確形成了政治五原則的思想。我真恨不得三天就完成這座登天塔。但這項工作無比艱巨,真像殷海光所說的,比修石門水庫的工程還要巨大。殷海光曾建議國民黨組織一個專門的班子來搞這項工作。而我只不過是一個人,既要做學問,還要謀生存,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10年中,我只能利用業餘時間來搞研究,後來娶妻生子,上有老下有小,更加要為稻糧謀了。不能全力以赴,不能脫產從事研究,是我最為痛心之事,代價和損失是無比巨大的。 80年代以來,孫中山研究就已成為顯學,但學術界囿於政治壓力,只是就研究而研究,把三民主義當做死的遺產,而不是活生生的理論,沒有甚麼創新之處。中國思想界也十分平庸,沒有一個大師級的人物,老當益壯者都是強弩之末,年少力強者又功力不足。 重新解釋三民主義,要集時代思想之大成,這樣才能富有理論魅力。我對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構築了一套從思想到政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我尤其重視美國經驗、日本經驗和我國台灣經驗。三大經驗是把理論落實到實踐的根本環節。理論沒有實踐機制,是決不會有說服力的。以政治五原則為基礎的三民主義,處處都能找到實踐的根基。 我徜徉在思想的長空,特立獨行是寂寞的,尤其是沒有人能理解我的時候。1995年我曾把政治五原則的提綱給王丹看,他很讚同我的研究計劃,希望我寫成一本系統著作以便發表。2001年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辛灝年先生推崇三民主義,感人肺腑動人心弦,這使我格外激動,終於看到了同道,更使我信心倍增。 柳暗花明 哈耶克說︰「儘管我仍把自己主要視為一經濟學家,但我日益深切地體認到,對我們這個時代諸多迫切的社會問題的回答,最終須取決於對一些基本原則的認識,而這些原則實超出了專門的經濟學或任何其他專門學科的範圍。」 重新解釋三民主義,要過兩道難關,一是理論創新,二是學術準備。理論創新固然不易,學術準備更是艱難。因為三民主義涉及到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在這些領域都必須達到專家水準。10年來我的主要功夫就花在學術準備上。在學術上的廣泛涉獵,開闊了我的視野。我尤其覺得這五門學科對於政治理論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就不可能有完整和系統的理論體系。 我記得李澤厚說過,這個時代既要有眾多的學問家,也不能沒有思想家。學問家靠精深,思想家靠博大和敏銳的洞察力。洞察力對於一個思想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正是依靠對這個時代的洞察,才使政治五原則具有廣泛的說服力。 理論研究,哲學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民生哲學就像一把萬能鑰匙,打開了一座又一座思想寶庫。我在政治學、政治經濟學、憲法學和歷史學上的建樹,都是以民生哲學為基礎的。 最後衝刺 理論創新和學術準備進展最為迅速的,就是2000年、2001年和2002年這三年,整個理論體系的細節都是在這三年之內完成的。 正當我從事學術準備的最後階段,5月23日我妹妹在去廣州的途中,在湖南郴州被人拐賣,當時就有人報警;但當地公安局未採取任何解救行動,導致我妹妹5月26日慘遭殺害,並拋屍河中。當地公安機關未經家屬簽字,兩天內就火化遺體。更為惡劣的是,當地公安局居然拒絕立案偵查,我多次申訴毫無結果,官僚勢力的德行真是令人髮指! 這件事令人無比悲痛,又無比悲憤,給了我極大的刺激。通過這件事,我了解到全國有70%的案件不予偵查,其中包括大量人命案,而這些命案都屬於無權無勢的貧弱階層。弱肉強食的中國,連生命權都得不到保障,哪裡有甚麼生存權?!哪裡有甚麼人權?!所謂三個代表,在現實中純粹就是代表腐敗、代表特權、代表壟斷。這件事激發了我的鬥志,增添了我無比的政治勇氣,堅定了我立志改造中國的決心。 《政治五原則》本來計劃在2003年一年內完成,2004年三民主義誕生100週年前夕發表。我妹妹用她的死,促成了這本著作的早日問世。2002年8月底,我提前做完了最後的學術準備工作。2002年9月和10月,我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這本16萬字的著作。希望這本著作的發表,使我妹妹在天之靈得到安息!也希望她的沉冤在社會各界的干預下得到昭雪! 寫作的時間儘管短,但卻是我奮鬥十年的結果。漫漫徵程,10年中,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理論問題。政治五原則是我10年思考和智慧的結晶,政治五原則長期在思想的熔爐中冶煉,在理論上是相當成熟的。 展望未來 政治五原則理論套餐,只是框架性論述。三民主義理論體系是龐大的、廣闊的、深奧的。我下一步的任務是繼續努力,為三民主義而奮鬥終生。 政治五原則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均應形成專門的著作。我計劃完成的主要著作有《唯生論》、《生存道義邏輯》、《生存現象學》、《分縣自治》、《六權分立》、《新五權憲法》、《民生立法》、《民生主義政治經濟學》、《反貧困︰首要的目標》、《三大政策》。這10本著作,我估計通過20年奮鬥,是可以全部完成的。在這些專門著作中,可以進行細緻的理論梳理,對三民主義進行深化和細化。 我24歲時就決心「作三民主義的傳人」,讓三民主義的偉大旗幟永遠飄揚在中華大地的上空,讓孫中山先生的學說,永遠傳承下去。我想,再奮鬥10年,我在理論上將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第一章「重新認識、解釋及發展三民主義」第三節︰ 3.1.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 三民主義的最初設計,吸引人們去對它重新加以解釋和修正,其開放性是三民主義之生命力所在。20世紀試圖去解釋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人如過江之鯽,但能解釋好的卻沒有一個,是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掌握住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徐復觀在《中國政治問題的兩個層次》中,將三民主義分解為基本精神與具體結論兩個部份;認為基本精神是永恆的,具體結論則可以改變。這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見解,三民主義就是靠這個內在結構永立時代潮頭的。 但徐復觀像戴季陶一樣,把三民主義往儒家的死路上引,錯解了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從戴季陶到徐復觀的教訓中,弄清楚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是發揚三民主義關鍵之關鍵,否則就會變成人人討厭的「三五教授」。對三民主義基本精神的曲解,是孫中山先生以後三民主義萎靡不振淪為教條的主要原因。要讓三民主義重新發揮說服力和號召力,就要挖掘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讓它重新放出奪目的光彩。 那麼,甚麼才是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呢?這需要到三民主義思想的源頭去尋找。三民主義的思想藍本,是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而民有民治民享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內核,就是個人自由。這是歐美主流思想的核心觀念。因此,個人自由才是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這是孫中山先生本人也沒有把握好的,導致他的思想在邏輯上不盡一致。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大主義,是孫中山先生總結歐美進化經驗得出的結論。這三大主義都可以用「自由」二字一以貫之,都是自由所結之果。西方的一句名言是「不自由,毋寧死」。在歷史上,如果沒有對自由的追求,就不會有民族主義;如果沒有對自由的追求,就不會有民權主義;如果沒有對自由的追求,就不會有民生主義。歐美國家的歷史,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歷史。因此,三民主義的目標就是追求個人自由,這才是對三民主義的真解。 徐復觀沒有去認真分析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還要高唱《為甚麼要反對自由主義》,真是和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南轅北轍。三民主義能夠保持她的青春和活力,就要靠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是永恆的,所以三民主義理論之樹萬古長青。 3.2.從殷海光到李慎之 三民主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從而形成了一種極為開放的結構,誰都可以對它從各種角度向不同方向進行新的解釋。解釋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三民主義的命運。這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我用自由主義來改造三民主義,可以說是受到了自由主義思想家殷海光先生的影響。殷海光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徹底的自由主義者,是台灣自由主義的鼻祖。我在思想成型多年之後才開始接觸殷海光的思想。我發現,我的思路與殷海光是一脈相承的,我從殷海光那裡找到了支撐我思想的重要依據。 殷海光1949年就指出,對於三民主義的詮釋,應與世界現實潮流配合,應與新的情勢相適應,對三民主義多做新的解釋,使三民主義重新發揮說服作用。1960年他在《自由中國》發表的《我對於三民主義的看法和建議》一文中認為,「三民主義的大間架還是可用的。然而,它底內容和鋪陳,幾十年來,毫無修正、翻新和充實。」「如果要它跟上時代,永遠常新,並且使青年們讀起來真正從內心發生興趣,那麼必須來一次改造。」這是非常有思想深度的見解。尤其重要的是,這是一個自由主義思想家從自由主義立場出發所做的思考。這就彌足珍貴了。我從自由主義立場來改造三民主義,就是從殷海光出發的。我把三民主義的理論航船行駛到了自由主義的大海上,可以說是繼承了殷海光的遺志。 無獨有偶,當代中國自由主義「領軍人物」李慎之先生,也一樣走到了三民主義的道路上。2001年辛亥革命90週年時,李慎之先生寫了一篇《和平奮鬥興中國》。他認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甚至是亞洲民主化與現代化的不祧之祖,「儘管孫中山或者思慮未精,或者知行違忤,中國要完成現代化與民主化,還是超不出孫中山所概括的三民主義,亦即民族主義、民生主義、民權主義的範圍。」李慎之在其他場合始終認為「自由是最有價值的一種價值」,對中國自由主義,他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如何借鑑國外現代自由主義理論,實現自身體系的完善。二,如何開掘中國傳統中的自由主義理論資源,充實自身的中國地基。」李慎之強調,「無論甚麼現代思想都可以找到本土資源」,「下一轉語」即可。我認為,用自由主義對三民主義下一轉語是一舉雙得的,一是使三民主義重新具備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二是使自由主義之根深深地扎入中國的土壤。 從殷海光到李慎之,中國的自由主義者之所以屢屢看中三民主義,就是因為三民主義和自由主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具有融為一體的品質。我抬出殷海光和李慎之,不是壯膽,而是確證。 3.3.民主三原則 20世紀90年代後期,繼承三民主義、發展三民主義、光大三民主義的呼聲,在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僑中,日益高漲。我對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正好順應了這股潮流,應了孫中山先生那句話「適乎時代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孫中山先生多次講三民主義就是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這是孫中山先生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因為這裡面隱含了對自由主義的認同。但後人很少用林肯民主三原則來理解三民主義。我對三民主義做新的解釋,其出發點就是回到三民主義的源頭去,回到林肯的民主三原則去。因此,與其說是從孫中山出發,不如說是從林肯出發。只有以民主三原則為基礎,才能夠清除三民主義在邏輯上的不一致,修正成為一套邏輯嚴謹、思路清晰、結構穩定的理論體系,以求三民主義與林肯民主三原則的完全重合。 我的政治五原則,就是以林肯的民主三原則為基礎的。把民族民權民生轉化為民有民治民享,再轉化為自由、人權、民主、法治和民生。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說︰「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創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它是在自由的願望中孕育產生的,它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希望我們能使國家在上帝的賜福中得到自由的新生,並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從此成為美國的建國哲學。雖然林肯沒有闡述何為民有、何為民治、何為民享,但我們可以用自由和人權去理解為民所有,用民主和法治去理解為民所治,用民生去理解為民所享。用政治五原則來解釋民有民治民享,是最切合林肯原意的。用政治五原則來解釋三民主義,使三民主義和民有民治民享完全重合,也是最切合孫中山先生的原意的。 民主三原則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民族民權民生,這闡明了一個大道理,也就是三原則,才是民主的完整內容,才是民主的全部含義,三者缺一不可。很多人對民主理解得不夠深刻,主要就是沒有從民主三原則角度去理解民主。民生是民主的原則之一,沒有民生,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同樣就沒有廣泛的自由。這是很多人漠視民生,而我要凸顯民生原則的根源所在。我們推動中國的民主事業,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大眾的處境,改變他們受專制壓迫的命運,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對民生的漠視,是中國民主運動沒有廣泛群眾基礎脫離人民演化為孤立運動的根本原因。民眾關切的是自身的切身利益,我們的政治訴求就必然要與他們的利益聯結在一起,這樣才能夠組成廣泛的政治同盟,才能掌握政治戰略主動權,才能喚起民眾,才能號召民眾。扛起民生原則的大旗,是我們最重要的政治任務。 3.4.政治五原則 (1)理論總結 如果僅是復述而不能創造,孫中山時代的三民主義顯然已不能符合21世紀的時代潮流。杜威說︰「民主必須每代更新。」在自由主義者眼中,理論之樹長青,理論是沒有任何教條的。我們不會像國民黨人那樣,弄個「任何人不得有所獨創」之類的緊箍咒把自己套起來。三民主義要與時代同行,就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用政治五原則去解釋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之後對三民主義的最好解釋。政治五原則是我汲取80年代民主運動的四個思想成果,即自由、人權、民主、法治,加上孫中山先生的民生理論,精心構築而成的。我在1993年就形成了政治五原則的思想框架,經過近10年的奮鬥,結合我在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和歷史學幾個領域取得的思想成果,最後融合而成政治五原則思想體系。 思想要有說服力,使人信服,深入人心,取決於它能夠有效地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政治五原則不僅有深厚的理論根基,而且有現實的實踐機制,在理論上與實踐上都是嚴謹和有效的。 (2)民族主義︰自由原則與人權原則 我們常常要反思,為甚麼民主法治在中國始終扎不下根來,根本的答案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從來就沒有自由和人權的地盤。我們今天爭自由爭人權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種新傳統,藉以重塑中華民族,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可以依靠的東西。孫中山先生只提出過振興中華的口號,具體怎樣振興,他沒有細說。自由和人權就是兩個振興中華的法寶,梁啟超的《新民學說》,倡導要做新民,就是要用自由和人權把公民武裝起來。 美國為甚麼有如此鞏固和成熟的民主政治?是因為美國的民主制度建立在人民主權原則之上,人民主權是美利堅的民族精神。而人民主權原則是從鄉鎮自治中走出來的。1620年12月,英國清教徒移民乘「五月花」號帆船來到馬薩諸塞海灣的普利茅斯,登陸前在船上簽訂了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公約說︰「我們這些簽名者,為上帝的榮耀、基督教的進步和我們君主與國家之榮譽,已決心遠航弗吉尼亞北部,去開墾第一個殖民地。茲由在場者在上帝面前,在彼此面前莊嚴地互定契約,把我們自己聯合為一個公民團體,以便更好地實施、維護和推進上述計劃;並根據公認為最適合於和最有利於殖民地普遍福利的原則,隨時隨地出於至誠地制訂、設立和構造出如此正義和公正的法律、條例、措施、組織和機構。我們約定︰所有的人都應當服從於遵守這一切。作為證人,我們簽名於下。」 《五月花號公約》蘊含了強烈的人民主權思想,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基石。美國獨立前,弗吉尼亞人就特別「高傲而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幾乎無法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權力的控制,甚至這種想法也忍受不了。」「人民極端猜忌不直接來源於他們自己的任何外來的權力。」々美利堅民族強烈的人民主權精神和自由思想,是美國民主成熟和發達的根基所在。 我們到現在為甚麼還要提倡民族主義?就是要「用民族精神來救國」(孫中山語),也就是要用人民主權精神來救國。自由和人權是人民主權的兩根支柱,用自由原則和人權原則來解釋民族主義,就是要使自由和人權成為中國民情的一部份,使自由和人權成為社會倫理道德的新基石,用自由和人權思想來培養普遍的人民主權精神,使人民主權精神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當人民「無法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權力的控制」的時候,民主和法治才會是成熟和鞏固的。 只有憑藉自由與人權精神,才能使中華民族走向光明和振興之路。中華民族如果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擁有一席光榮之地,肩負起一個偉大民族的重任,就要用自由和人權來武裝自己。我們的民族精神現在有兩重枷鎖︰專制勢力與官僚勢力,個人自由和基本人權是專制勢力和官僚勢力的天敵。我們提倡自由和人權,就是要用自由和人權來清理這兩種勢力。只有把這兩重枷鎖去掉,才能形成基於公民的契約,才能培養民族的人民主權精神,才能煥發中華民族的活力。 自由與人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恩賜的,而是在與專制和官僚勢力做鬥爭中爭取來的。要靠我們長期地不懈地去追求、去傳播、去奮鬥,使自由原則和人權原則深入人心。只有依靠自由與人權,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才能建立一個鞏固和成熟的民主憲政。辛亥革命使中華民族從心理上徹底推翻了帝制,21世紀的任務是要從心理上徹底推翻專制。只要自由與人權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的土壤之中,中華民族就獲得了新生。孫中山先生在20世紀初期就指出︰「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我們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ぁ 自由與人權是人類共同價值觀,自由與人權的民族精神,就是公民主義,就是大同主義,也就是世界主義。以人類共同價值觀為基礎的世界大同主義,是現代民族主義的關鍵內容。現代民族主義的精神,就是要在每一個民族之中貫徹人類共同價值觀,為人類永久和平奠定不移的基石。 (3)民權主義︰民主原則與法治原則 人民主權要靠自由和人權來支撐,要靠民主和法治來實踐。民權主義的核心理論就是人 民主權;要貫徹人民主權,就必須推行民主和法治。我用民主和法治來解釋民權主義,使民 權主義落實到這兩個原則之上。只有實現了民主和法治,才能實現民權主義,才能落實人民 主權。 民主要靠制度來支撐。沒有制度保證的民主,只會是假民主、真獨裁。除了毛澤東敢說「先生們,你們說我們獨裁,我們就是獨裁」這種「陽謀」的話之外,現在沒有哪一股專制勢力敢於標榜自己就是專制,而是千方百計用民主的脂膏來塗抹專制的醜臉,以此欺騙人們。這也證明了專制是見不得太陽的,是虛弱的,是決不會長久的。 孫中山先生設計的民主制度方案,是一種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結合的方案,在制度上實行的是均權體制。以四大民權為主體的分縣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只有建立一個高度成熟的地方自治,民主制度才能根深蒂固。分縣自治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創見,我們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通過直接民主的村自治,到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結合的分縣自治,既能培育民主制度,鞏固人民主權,又能建立一個生機勃勃的制度體系,形成一個小政府大社會的開放格局。 分縣自治是今天民主化的基本方略。中國已經實行了10多年的村民自治,民主應該向縣一級挺進。落實自由選舉、高度自治的分縣自治,既能消除腐敗,也能構築有序民主,防止社會動蕩。分縣自治方案對於共產黨也是可以接受的,中國不可能老是這樣維持下去,在越來越尖銳的矛盾下,在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下,政治體制改革總要見諸行動,從哪裡開始著手,則是十分重要的。推行分縣自治運動,是中國通往民主的一條最為現實的道路。 孫中山先生在間接民主方案中,實行的是五權分立。五權分立有很優秀的思想,只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把握好而造成內在缺陷。這個缺陷主要是五權分立違背了三權分立分權與制衡的基本精神。孫中山先生分權的目的不是為了制衡,而是為了實現他的萬能政府主張。這與民主政治的有限政府主張是不一致的。孫中山先生晚年以俄為師,借鑑蘇聯經驗,在五權之上設立一個國民大會,加上凌駕於五權之上的總統,就變成了實際上的七權分立,政治局面過於複雜,在國民政府的實踐中也證明了是不成功的。孫中山先生的權能區分理論也近於空想,尤其是把民主重鎮的國會肢解成互不統一的國民大會和立法院,更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五權分立主要的問題,在於孫中山先生要締造一個萬能政府來引導社會,偏離了公民社會引導有限政府的民主原則,因而達不到民主憲政的預想。但五權分立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制度創新,只要克服它內在的缺陷,它的卓越之處就可以發揮出來。獨立的考試權在大陸就是很成功的,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文官制度體系,這個體系在台灣經驗中同樣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對五權分立問題進行了多年思考,我通過增加獨立的貨幣權,在孫中山先生五權分立思想基礎上形成了六權分立的主張。六權分立既繼承了五權分立的優點,又彌補了五權分立的缺陷。我進行了多年權衡之後,發現這個方案是最優美的。我把六權分立解釋為大三權和小三權模式。大三權表明了六權分立事實上仍然是三權分立的結構,又返回到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黃金原則始終經得起邏輯推敲,經得起歷史與實踐的檢驗,是不能動搖的,是人類民主政治的一條帶有終極性的永恆原則。小三權的正確表述應該是「在政府內是獨立的」,它不受行政權的干涉,但受國會的監督。因為考試、監察、貨幣小三權本身就是國會的。這也體現了國會至上的思想,六權分立形成「2+4」的三權分立格局。 六權分立理論的出發點,剛好與孫中山先生五權分立的出發點相反。孫中山先生是致力於怎樣營造一個萬能政府,而我則是致力於怎樣才能使公民社會牢牢控制住有限政府。孫中山先生是從萬能政府角度看問題的,我是從公民社會角度看問題的。這是六權分立與五權分立的不同之處。 六權分立和分縣自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民主理論體系,分縣自治與六權分立的配合能 形成一個高效與穩定的民主政治局面,這種格局是最切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 題十分嚴重,危機重重,現在只有推行民主憲政,推行分縣自治和六權分立,才是救中國的 唯一良方。 我們可以對孫中山先生的權能區分理論做一番更新,人民擁有的是主權,政府擁有的是治權,主權怎樣才能夠管制治權呢?設置一個象徵性的國民大會,毫無用處。西方民主國家體現主權管制治權的方法,就是法治。法治是時時刻刻保障主權管制治權的政治機制。 法治的基礎是憲法。憲法的目的是保護和捍衛個人自由與基本人權,建立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社會秩序,阻止政府對個人財產和自由的侵犯,也就是阻止政府治權對人民主權的侵犯。在公民社會眼中,政府就像一頭危險的老虎,憲法就是公民社會為政治老虎做的一個鐵籠子。 人民主權原則強調,公民社會永遠大於高於重於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由公民社會通過民選方式組織的,政府權力嚴格限定於作為公民契約的憲法所賦權範圍之內,憲法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分權與制衡迫使政府依憲行事,使有限政府不能越過公民契約凌駕於公民社會之上。 憲法是公民社會的契約,是人民主權的保障書,是人民主權的象徵,制訂一部良好的憲法至關重要。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有重大缺陷,主要是因為五權分立不能單獨構成憲法基礎。五權分立只是政府部門的組織模式,沒有集中闡述和凸顯人民主權思想。 人民主權是由各種價值觀組成的,價值理論是憲法理論的基石,憲法的基礎是價值原則。政治五原則就是五個價值原則,是人類共同價值觀。自由、人權、民主、法治和民生是人民的五項主權。我用政治五原則做為憲法基礎,使憲法建立在人民主權的基礎之上。為與孫中山先生的老五權憲法相區別,我把我的政治五原則憲法理論,也就是五項主權憲法,稱為新五權憲法。 在孫中山先生那裡,五權憲法和三民主義是並列的,是兩套理論體系。新五權憲法的一個重大成果是,統一了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新五權憲法就是三民主義憲法,政治五原則使兩套理論簡化為一個體系,體現了完整、簡明、優美的特點,整個理論保持了內在的一致性。 治理國家有三大法寶︰即法律、制度和政策。這三者是融為一體,互相支撐的。沒有法律、制度和政策做保障,任何思想都會是空的。例如三個代表,沒有形諸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能力,三十個代表也不行。思想的實踐理性就體現在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推演能力之中。因此,檢驗一個思想是否具有實踐理性,基本標準是看這個思想能不能推演形成具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由新五權憲法能推演出一整套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在法律體系方面,新五權憲法能推出民權立法體系、民治立法體系和民生立法體系;在制度方面,新五權憲法形成了分縣自治和六權分立的均權政治格局;在政策方面,新五權憲法提出了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和社會保障三大政策。新五權憲法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依靠具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設計,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生國家。 新五權憲法在憲法理論上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我自詡這是最好的憲法方案,是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思想成果。只有通過新五權憲法,才能建立一個自由化、民主化和民生化的新中國。 (4)民生主義︰民生原則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先生最為成熟的思想,也是三民主義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提出了節制資本、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扶助農工等一系列思想。我用民生原則來闡釋民生主義,並把民生原則分解為民生思想與民生政策。民生原則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羅斯福新政為藍本,參考一系列重要的地區與國際經驗,整合成為一整套的思想與政策。 在民生主義思想體系中,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建立一個民生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這樣才能夠為經濟政策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我以生存價值論為中心,建立了以生存條件和生存結構為基本範疇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深化了民生主義思想原理。政治經濟學是經濟立法指南,沒有政治經濟學,三民主義就是不完整的,這項工作十分重要。生存價值論建立在龐巴維克邊際效用理論的基礎之上,把龐巴維克的主觀效用推進到客觀生存,建立了更為一般的價格理論和利息理論。民生主義政治經濟學把經濟學的研究範圍擴展到整個生存體系,為經濟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只有從整個生存體系出發,經濟學才是更為接近現實的。 三大政策是民生國家的三根支柱,節制資本是要通過反壟斷和累進稅制,使社會財富分散在大眾手中,促使資本社會化,防止家族勢力操縱國計民生;通過節制污染企業,恢復和改善我們的自然環境。耕者有其田的目的,是要在土地私有制下維護自耕農制度,使耕地由耕種者個人所有,防止土地尋租、土地集中和地租經濟;耕者有其田強調,取得耕地的目的僅限於自己耕種,限制耕地的所有權移動,限制耕地的轉用;耕者有其田政策既保證了耕者有其田,又能建立土地流轉市場。社會保障的目的是要建立覆蓋全民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剷除人間不平和社會痛苦,消除貧困,建立轉讓與安全保障網,建立全社會的安全體系;社會福利政策主張福利針對窮人,為盲人、完全殘疾人、孤兒和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社會保險政策通過向全民強制徵收社會保險工薪稅,建立個人賬戶制度,為每一個人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網,為長期失業人口和長期患病人口提供社會援助。 三大政策是要從生產三要素的角度對經濟結構進行規範,在市場的初次分配中進行立法干預,通過均富,使資本利潤為社會所共享,使農民耕種自己的土地,使貧弱階層擺脫絕望的悲慘處境。三大政策,充份汲取了美國經驗、日本經驗和我國台灣經驗,從三大實踐經驗中總結經驗和方法。 通過三大政策,才能建設一個既充份競爭又相互關懷的民生社會和民生國家,才能使中國擺脫拉美化、南亞化和非洲化的罪惡之旅,才能使中國走向自由化、民主化和民生化的良性循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