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 「憲制」立國 「黨治」歸憲 ──兼論以「中華民國」統一中華兩岸 旅歐大陸學者 蔣 學 鳴 中國古代與「憲」無緣。古中國乃皇帝「私產」,改朝變「國號」,換代變「年號」。古中國沒有世襲貴族,只有世襲皇帝,因皇權不可分,故至高無上。一切權利源自皇帝賞賜。古西方之「憲」源起於「分權」:神長與君主分權。古中國敬人如神,人神合一。中國人信「人治」。古西人信「神制」。因此,中國人以「治」代「制」,而西方人郤以「制」限「治」。中國人常找人的毛病,思想亦可得罪,政治人物總嫌百姓素質不髙。西方人常找制度的毛病,思想大可自由,政治人物總嫌制度不够完善。東、西兩種政治文化,孰優孰劣?國人自可見仁見智。中華文化之精華乃「中道之學」,如可與西人之「制」相輔,有望開中國歷史新回合。 憲法乃諸法之源。法從憲來,正本清源。各國皆多法,然絕無「兩憲」。以往中華兩岸「黨治」下的憲政實踐表明:法案太多,立法不斷,然常互相重複抵触,减損執法效力。究其主因,實乃「法源」不清。黨治、黨法難民主,非黨公民無庸置喙,岂有國憲尊嚴?國大?法大?黨大?中國人難囬答。公民意志與民主手段同等重要,是未來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不可缺少的條件。「黨治」必須歸憲,在「憲法」下運作,以「憲制」立國。「公民」的國家,才能組成「公民」的世界。「憲制」下的政黨,才能造就民主自由的國家。 筆者從國際通行的憲制規範,分析中華兩岸「統一「之難題,看見一個事實:只有用「中華民國」的「承繼主權」,才能涵蓋中華兩岸現存的「既成主權」。 一九四九年中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一國兩憲」及「中華民國」治權被分割而產生「兩個中國」之史實。時人曾有言:「黨不歸憲,國家分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內戰」以後,並沒有能够完整取代「中華民國」的「承繼主權」,而只是「既成主權」國家。五十年不變,今天「中華民國」仍是主權承繼、治權被分裂的獨立國家。顯而易見,只有「中華民國」存在「統一」的憲制依據。正因為國際實用外交承認「既成主權」與「分裂治權」,所以「兩個中國」被國際政治變通接受。「臺獨」主張縮减「中華民國」承繼主權,效法中共榜樣,變「中華民國」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式的「既成主權」,把臺灣省從「中華民國」的「承繼主權」中抽出,試圖造成在「中華民國」國號下臺灣「實質獨立」的法理依據。「臺獨」主張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為「既成主權」的兩個獨立分體,實質拋棄「中華民國」這個憲制母體。由此觀之,只有中國大陆「歸國」------「中華民國」,中國臺灣才可能合憲「歸省」------「中華民國之一省」,「一個中國」才能在合乎國際憲制規範下產生,外國勢力才難有藉口介入其中,兩岸百姓才能長「制」久安。 蔣中正、蔣經國先生父子自遷臺後,始終是「中華民國」承繼主權的守護人,不畏中外利誘逼迫,至死堅持「臺灣是中華民國之一省」。中國歷史將誌之。 國際風雲變幻無常。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種國際政治勢力因憲政理念、經濟實力不同而分化改組,今日世界已從「野蠻強權」轉為「文明強權」。中華兩岸未來的政治人物任重而道遠,應明察國際遊戲規則之變化,無遠慮必有近憂。 筆者以為,中華兩岸之「統一」,將是本世紀兩岸中國人對自身最大的政治挑戰。這已不僅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傳統國家政治訴求,而更關係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海內外全體華人在祖國政治上的大和解,棄絕內戰、內耗。二、中國人的整體政治未來,「憲制」立國,「黨治」歸憲。三、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整體的平等接納:一國一憲。四、統一的中華民國儕身於世界文明發達的國家之林;富強的公民社會,捍衛人類平等互利;實現「你的權利、我的義務」之公民理念。 「中華民國」是孫中山聯合華僑、同盟會及中外友人,在推翻中國幾千年「帝治」後所創的亞洲第一個民主憲制共和國。「中華民國」决不是某黨、某派之專利,而是一切愛好民主憲制的中國人共同的、寶貴的政治財富。中山先生與同期的世界大政治家一樣,有其時代的局限,尤其表現於他生命的晚期,受到當時蘇聯「鄰居老弟」列寧「黨治」理論的影響。但是,中山先生反對封建「帝治」、開「憲制」民主的政治遠見,當時中國無人能出其右。他深知中國,精通世界。他主張在西方憲制分權之「三權分立」之外再加「考試」「監察」兩權。這是他將西方「憲制分權」理念與中國「帝魂難散」的政治時情相結合而創「中道久安」之憲政大構。孫文一生,秉「天下為公」之志,引中國「民權憲制」之先聲,開「民族共和」之偉業,啟「民生尊嚴」於中華。中國歷史將永誌之。 反觀目前中華兩岸的「統一進程」,實在令國人不敢恭維。中國大陸拒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確是「中華民國」被分裂的產物。中國臺灣已經廢省,拒不承認臺灣只是「中華民國」之一省。這一切置「一國一憲」國際文明政規於不顧之行徑,証明兩岸政治人物均站在「否定歷史、褻瀆憲制」的立場上,無休止地空談「統一」,實在是有辱中華祖先,蔑視國家根本利益,浪費納稅人血汗,模糊國際視聽,有損中國人整體理智務實的形象。難道中國人非「鬥」不可嗎?且總是「鬥」而忘「制」。 中國近百年來從無外侵的歴史。國際社會卻有人視中國為世界文明國家的敵人,視華人為「黃禍」。國際公理何在?中國就註定不能成為世界公認的文明國家嗎?中國人就注定只能盲目「接軌」嗎?筆者以為,中國人在世界上的這種整體形象大半是自己「鬥」出來的。中華兩岸目前尚欠基本的政治文明,中國人因「帝魂難散」而不明白「憲制立國」之重要,加之馬、列播入,而聽任中共「黨治」,以黨代憲,以黨代國,以黨代法,以黨代政……,如此不知釀成中國多少人道災難:「內戰」、「鎮反」、「文革」、「六四」,國分家敗,妻離子散,腐敗公行,公產私有。中國封建「黨禍」遠未就此停止,端看今日中華兩岸權謀:大陸力爭「惟一合法政府」,臺灣妄稱「中華民國只有臺灣」。如此下去,只會中國「統一」無解。臺灣「實質獨立」現已存在。以史為鑑,中華兩岸絕不可再封建「大統」與「偏安」,「黨治」不能取代憲制,「民粹」不能取代民主。 猶太人漂流上千年,最終建起自己的「憲制家園」。中國人受欺侮上百年,最終卻分裂自己曾有的「憲制家園」。歷史就這麼偶然。難道中國人只有「忍」?或者「流浪世界」?中國政治人物的智商難道還達不到國民平均智商的水凖?孔子知「行仁政」須「復周禮」,難道今日中華兩岸政治人物倡導「政治文明」卻可棄「憲制」於不顧? 筆者以為,中華兩岸政治人物應以「國家根本利益」與「民族文化的尊嚴」為重,共同囬到「憲制統一」的軌道上來,放棄「黨治」之私見。謀國以制,天下為公。由此,在兩岸各政黨、智庫、社團的參與下,廣邀海外華、洋憲制專家,充分攷慮全體中國人的權利和義務,充分汲取我中華文明之精華,借鋻西方政制之經驗,尤其考慮今日世界之政、經大勢之走向,經過各種民主程序之運作,成立「統一大法」籌委會,為最終制定「中華民國統一憲法」作凖備」。中華兩岸將和平「依憲」完成祖國統一,兩岸中國人將和平「依憲」成為統一祖國的第一代「憲制公民」。 祖國分裂已五十餘年,「統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會經過許多波折和各種民主程序起動期之艱難,但最終的願景給人民以巨大的動力,兩岸中國人將「依憲統一」在「中華民國統一憲法」的架構下。中國軍人聯合護憲,統一國防,履行「統一憲法」賦予的神聖職責。中國商人統合巿場,履行統一商法賦予的權利與義務,增進中華全社會的更大效益。中國學人聯合繁榮我中華文化,統一文字與拼音,恢復我中華哲學、科技大國之尊嚴。中國工、農統合就業,在統一的勞工法下履行義務與享受權利。兩岸「依憲統一」的「中華民國」,符合中國時情,符合兩岸中國人的長遠利益,尤其是「國家利益」與「私有制」得到「統一憲法」的規範。大陆歸國,臺灣歸省,政黨歸憲。「統一」將為未來中國的「公民社會」奠基。「統一」將為中華兩岸光復亞洲第一個憲制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而光榮歷史,繼往開來。公民立憲,政府行憲,軍警護憲,司法督憲,憲制治國,讓統一的中華民國公民,在真正穏定的憲制環境下,創造文明、均富的國家,恢復已失去的統一國家公民的自信、自強、自愛。 (二OO三年元月十五日寫於銀杏苑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