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

孫 中 山  先生

──中山先生陵寢巡思

旅美中國大陸學者     
 

   激長空而去國,臨窗俯視遙觀,大地漸漸逝於蒼茫,唯中山先生之寢陵莊嚴,若自由之鐘,聳立鐘山。霞籠煙彌,豪氣澈野,無比雄壯。

  此乃民族近世奮爭社稷之壇,元祚之所,撫昔思今,百轉迴腸,戀戀之,不捨之,唏噓長歌之。

  遊於異邦,固然亦見有古今英靈之大墓,雖亦壯觀,也多雄麗,卻難激發我的情懷。唯獨對於中山陵才能油然而生如此一份深厚的敬意和澈心貫肺的慷慨。只因他是中華民族臨危赴難間的號角,天崩地裂際攜民煉石補天之女媧。中國人對中山先生的這份感情,經得住歷史的顛仆。我想,這應當是良知的共鑒。

  中山陵墓建於民國,碑文僅「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廿四字。無虛詞文言頌飾。然而當你游目沖天而上,頂披鈷蘭色琉璃瓦的雄偉建築,便覺心思為之共奮,雲紋石柱擎天而立,蓮瓣寶頂雍容相庇,漢白玉的石獅,平步上下的石級表現出無比壯概。國之大氣,民之壯慷,先生揮師北伐,叱吒風雲的精神,都能在此得到靈感。博愛坊與中門相透映,便見「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先生這手書,雍穆寧靜。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孔子的話,為孫先生容為革命之口號。這是一種繼往開來、集中兼外的法則,也是一種將現實、哪怕是革命的現實不與歷史割裂的法則。這也是先生與後來許多極左革命家所不同的地方。他愛本民族的一切優長和創建,並以此為拓建新境的法則。

  故先生能危難振呼,率沉睡千年之民族,披艱歷險,推翻滿清王朝,授民於民族自強、民生自立、民權自治之三民主義精神,並立五權憲法,為中國革命奠基。

  中山先生堅守一生者,正是中華民族所抱負的人類歷史的宏觀操持與理想。天下為公,正是本民族之宏觀品德的核心。三民主義為內容,五權憲法為方針,進入人類文化交流的時代潮流,並且以我們自己歷史精神為基礎,此絲毫無悲觀的浩蕩正氣,實在是萬世楷模。

  漫步查爾斯河畔,回徊去國它鄉的激昂,看著這裡的明月,清風徐徐使我份外之清醒,深思著中山一生賦於我們的,我們又將如何以其寬博之精神賦於歷史。

  中山之精神便是自尊、自強、自愛與自立之精神,中山之精神便是喚起民眾直面強權,衝擊一切腐敗無能,與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爭取人類共同進步的精神,中山精神便是率本民族偉大的文化與世界上一切文化自體平等交流的精神,中山先生便是站在「中西古今」這樣的一個世界文化進行的十字架上的偉大的佈道者,東方文化的英雄主義者。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狹隘民族主義領袖所無可比擬的。中山先生的高度,便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是人類文化行進的高度。

  因之,我默默地告訴查爾斯河,世界有此固然十分美麗,但世界若沒有站在這河上驕傲的思考,一切也將是無望與暗淡的。我遙想著躺在寢陵間的漢白玉的彫像,我深深地感覺著他心的跳動。

  由中山陵到靈谷寺的路上,有一清幽幽的佳區,榭水相掩映,白雲藍天,游鱗淺低,眾山環抱。水榭是中山園陵設計師顧文鈺的代表作,飛檐環欄是中山陵群之一環,稱之為流微榭,是隨追孫先生革命之軍人捐款修建,建於民國二十一年,紅柱白瓦,最是顯眼,最是可以容人坐臥省思的地方。查爾斯河座落的波士頓,固然清省無它,但絕無那樣幽麗適人的佳構絕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