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宪制”立国   

   “党治”归宪

──兼论以“中华民国”统一中华两岸

旅欧大陆学者    蒋 学 鸣

        中国古代与“宪”无缘。古中国乃皇帝“私产”,改朝变“国号”,换代变“年号”。古中国没有世袭贵族,只有世袭皇帝,因皇权不可分,故至高无上。一切权利源自皇帝赏赐。古西方之“宪”源起于“分权”:神长与君主分权。古中国敬人如神,人神合一。中国人信“人治”。古西人信“神制”。因此,中国人以“治”代“制”,而西方人却以“制”限“治”。中国人常找人的毛病,思想亦可得罪,政治人物总嫌百姓素质不高。西方人常找制度的毛病,思想大可自由,政治人物总嫌制度不够完善。东、西两种政治文化,孰优孰劣?国人自可见仁见智。中华文化之精华乃“中道之学”,如可与西人之“制”相辅,有望开中国历史新回合。

        宪法乃诸法之源。法从宪来,正本清源。各国皆多法,然绝无“两宪”。以往中华两岸“党治”下的宪政实践表明:法案太多,立法不断,然常互相重复抵触,减损执法效力。究其主因,实乃“法源”不清。党治、党法难民主,非党公民无庸置喙,岂有国宪尊严?国大?法大?党大?中国人难回答。公民意志与民主手段同等重要,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党治”必须归宪,在“宪法”下运作,以“宪制”立国。“公民”的国家,才能组成“公民”的世界。“宪制”下的政党,才能造就民主自由的国家。

        笔者从国际通行的宪制规范,分析中华两岸“统一“之难题,看见一个事实:只有用“中华民国”的“承继主权”,才能涵盖中华两岸现存的“既成主权”。

        一九四九年中共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一国两宪”及“中华民国”治权被分割而产生“两个中国”之史实。时人曾有言:“党不归宪,国家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内战”以后,并没有能够完整取代“中华民国”的“承继主权”,而只是“既成主权”国家。五十年不变,今天“中华民国”仍是主权承继、治权被分裂的独立国家。显而易见,只有“中华民国”存在“统一”的宪制依据。正因为国际实用外交承认“既成主权”与“分裂治权”,所以“两个中国”被国际政治变通接受。“台独”主张缩减“中华民国”承继主权,效法中共榜样,变“中华民国”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式的“既成主权”,把台湾省从“中华民国”的“承继主权”中抽出,试图造成在“中华民国”国号下台湾“实质独立”的法理依据。“台独”主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为“既成主权”的两个独立分体,实质拋弃“中华民国”这个宪制母体。由此观之,只有中国大陆“归国”------“中华民国”,中国台湾才可能合宪“归省”------“中华民国之一省”,“一个中国”才能在合乎国际宪制规范下产生,外国势力才难有借口介入其中,两岸百姓才能长“制”久安。

        蒋中正、蒋经国先生父子自迁台后,始终是“中华民国”承继主权的守护人,不畏中外利诱逼迫,至死坚持“台湾是中华民国之一省”。中国历史将志之。

        国际风云变幻无常。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国际政治势力因宪政理念、经济实力不同而分化改组,今日世界已从“野蛮强权”转为“文明强权”。中华两岸未来的政治人物任重而道远,应明察国际游戏规则之变化,无远虑必有近忧。

        笔者以为,中华两岸之“统一”,将是本世纪两岸中国人对自身最大的政治挑战。这已不仅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传统国家政治诉求,而更关系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海内外全体华人在祖国政治上的大和解,弃绝内战、内耗。二、中国人的整体政治未来,“宪制”立国,“党治”归宪。三、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整体的平等接纳:一国一宪。四、统一的中华民国侪身于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林;富强的公民社会,捍卫人类平等互利;实现“你的权利、我的义务”之公民理念。

        “中华民国”是孙中山联合华侨、同盟会及中外友人,在推翻中国几千年“帝治”后所创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宪制共和国。“中华民国”决不是某党、某派之专利,而是一切爱好民主宪制的中国人共同的、宝贵的政治财富。中山先生与同期的世界大政治家一样,有其时代的局限,尤其表现于他生命的晚期,受到当时苏联“邻居老弟”列宁“党治”理论的影响。但是,中山先生反对封建“帝治”、开“宪制”民主的政治远见,当时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他深知中国,精通世界。他主张在西方宪制分权之“三权分立”之外再加“考试”“监察”两权。这是他将西方“宪制分权”理念与中国“帝魂难散”的政治时情相结合而创“中道久安”之宪政大构。孙文一生,秉“天下为公”之志,引中国“民权宪制”之先声,开“民族共和”之伟业,启“民生尊严”于中华。中国历史将永志之。

        反观目前中华两岸的“统一进程”,实在令国人不敢恭维。中国大陆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确是“中华民国”被分裂的产物。中国台湾已经废省,拒不承认台湾只是“中华民国”之一省。这一切置“一国一宪”国际文明政规于不顾之行径,证明两岸政治人物均站在“否定历史、亵渎宪制”的立场上,无休止地空谈“统一”,实在是有辱中华祖先,蔑视国家根本利益,浪费纳税人血汗,模糊国际视听,有损中国人整体理智务实的形象。难道中国人非“斗”不可吗?且总是“斗”而忘“制”。

        中国近百年来从无外侵的歴史。国际社会却有人视中国为世界文明国家的敌人,视华人为“黄祸”。国际公理何在?中国就注定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国家吗?中国人就注定只能盲目“接轨”吗?笔者以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这种整体形象大半是自己“斗”出来的。中华两岸目前尚欠基本的政治文明,中国人因“帝魂难散”而不明白“宪制立国”之重要,加之马、列播入,而听任中共“党治”,以党代宪,以党代国,以党代法,以党代政……,如此不知酿成中国多少人道灾难:“内战”、“镇反”、“文革”、“六四”,国分家败,妻离子散,腐败公行,公产私有。中国封建“党祸”远未就此停止,端看今日中华两岸权谋:大陆力争“惟一合法政府”,台湾妄称“中华民国只有台湾”。如此下去,只会中国“统一”无解。台湾“实质独立”现已存在。以史为鉴,中华两岸绝不可再封建“大统”与“偏安”,“党治”不能取代宪制,“民粹”不能取代民主。

        犹太人漂流上千年,最终建起自己的“宪制家园”。中国人受欺侮上百年,最终却分裂自己曾有的“宪制家园”。历史就这么偶然。难道中国人只有“忍”?或者“流浪世界”?中国政治人物的智商难道还达不到国民平均智商的水准?孔子知“行仁政”须“复周礼”,难道今日中华两岸政治人物倡导“政治文明”却可弃“宪制”于不顾?

        笔者以为,中华两岸政治人物应以“国家根本利益”与“民族文化的尊严”为重,共同回到“宪制统一”的轨道上来,放弃“党治”之私见。谋国以制,天下为公。由此,在两岸各政党、智库、社团的参与下,广邀海外华、洋宪制专家,充分考虑全体中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充分汲取我中华文明之精华,借鉴西方政制之经验,尤其考虑今日世界之政、经大势之走向,经过各种民主程序之运作,成立“统一大法”筹委会,为最终制定“中华民国统一宪法”作准备”。中华两岸将和平“依宪”完成祖国统一,两岸中国人将和平“依宪”成为统一祖国的第一代“宪制公民”。

        祖国分裂已五十余年,“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会经过许多波折和各种民主程序起动期之艰难,但最终的愿景给人民以巨大的动力,两岸中国人将“依宪统一”在“中华民国统一宪法”的架构下。中国军人联合护宪,统一国防,履行“统一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国商人统合巿场,履行统一商法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增进中华全社会的更大效益。中国学人联合繁荣我中华文化,统一文字与拼音,恢复我中华哲学、科技大国之尊严。中国工、农统合就业,在统一的劳工法下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两岸“依宪统一”的“中华民国”,符合中国时情,符合两岸中国人的长远利益,尤其是“国家利益”与“私有制”得到“统一宪法”的规范。大陆归国,台湾归省,政党归宪。“统一”将为未来中国的“公民社会”奠基。“统一”将为中华两岸光复亚洲第一个宪制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而光荣历史,继往开来。公民立宪,政府行宪,军警护宪,司法督宪,宪制治国,让统一的中华民国公民,在真正稳定的宪制环境下,创造文明、均富的国家,恢复已失去的统一国家公民的自信、自强、自爱。

(二OO三年元月十五日写于银杏苑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