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會之二

 

一條消息   幾家新聞   有真有假   虛實不一


中國現代史研究中心、《黃花崗》雜

 

舉辦長篇歷史劇
《走向共和》賞評會


本刊記者綜合報導
 

  前言﹕由本研究中心和本刊主辦的首場《走向共和》賞評會在紐約舉行,場地爆滿,一椅難求,許多人祇能久久地站在寬敞的走廊上,來而復去。它似乎在告訴我們,海外華僑再作「共和革命之母」的歷史可能性……。本刊不再對該場賞評會作報導,祇是將紐約五大中文媒體的報導,轉載於此,並加「點評」,願有心的讀者也去「賞析」 和「思索」……

 

 

紐約《世界日報》報導

 

  馬佩華致詞賞評會    辛灝年評點《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再現中華民國開國史

 

《世界日報》記者   

 

  【本報記者邱紹璟紐約報導】再過幾天就是10月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在慶祝的同時,僑胞們也在緬懷著過去革命先烈如何以血淚奠定民主基石,並反思當前中國大陸民主的落實情況。在紐約,200多人5日下午一同觀賞了歷史大劇《走向共和》兩個半小時的精彩片段──孫中山先生為三民主義的建國理想四處奔走、起義,滿清末期朝廷的貪污和腐敗,國家和民族一再遭遇列強的欺侮凌辱,在在憾動、刺痛著人心,在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慷慨激昂的評述中,掀起了一陣陣如雷掌聲。

  《中國現代史研究中心》和《黃花崗雜誌社》昨日下午在法拉盛喜來登大飯店聯合舉辦《走向共和》賞評會,將59集完整版選出精彩片段來播映。

  《黃花崗》雜誌社社長馬佩華表示,該劇是由一群人提著腦袋、抱著《豁出去》的心態來拍攝的,為的是讓大家面對歷史、緬懷先烈,並以古鑑今。她看了該劇後感到《心痛而又痛心》,並衷心期望三民主義理想能夠在全中國早日實現。

  來自大陸的青年知識份子陸耘在放映評講前介紹了今年4月開播的《走向共和》背景。該連續劇經過四次修改才得以通過審查,有270名演員的龐大陣容,共59集。據說江澤民對該劇不滿。開播後引發相當大的爭議,有不少人對李鴻章的形象不同意,而拍片者主要在喚起大家的民主精神,提供新的歷史角度。此後,市面上出現了有刪節成42或36集的不完整版。

  負責評講的黃花崗雜誌主編辛灝年根據每個片段發表評論,他比較劇中孫中山先生所講的話說﹕《大陸老百姓被迫作了馬列主義的奴才54年,卻不自知》;廣州起義流產,但卻是走向共和的第一步;他談到李鴻章是個了不起的改革家,在其他國家元首或外交家的日記中也記載著他在當時是世界第一流的外交家;在我們是弱國、並且是在專制末路的王朝統治下,李鴻章以《裱糊匠》精神為大清朝遮擋風雨,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卓越的談判的才華,讓中國少賠款、少割地。辛灝年認為辛亥革命是歷史上少見的革命方式,不但以最少的流血爭取到了革命的成功,還對前王朝施以禮遇,是一次充滿了和平精神的革命。

  劇中描述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袁世凱復辟等重大歷史事件,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也都在劇中亮相。辛灝年指該劇將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思想準確表達;百年之前提出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思想毫不落伍;孫中山的哥哥不斷地提供資金補給,展現了華僑的愛國胸懷……他提醒大家別忘了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才換來了共和體制。他說,慈禧是專制的政治家,為風光地慶祝她的60大壽而花3千萬兩白銀修頤和園,既棄民於不顧,又不惜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還試圖用「立憲」口號來「籠絡人心」,目的就是要要鞏固愛新覺羅的一姓江山。  許多觀眾看得熱淚盈眶,並表示想去買來看或租來看,《走向共和》引發了華人對民族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世界日報十月六日之報導

 

本刊點評﹕ 世界日報,畢竟是來自中華民國臺灣的中文大報,她對中華民國的本能感情,還是使她對中國大陸藝術家們所創作的這部再現了中華民國開國歷史的大型歷史劇,抱有一定程度的好感。特別是記者本人,據說是忍著不斷要流下來的熱淚,才觀賞完了《走向共和》的 「精彩片斷」 …… 

 

紀念辛亥革命

賞評長篇歷史劇《走向共和》


《黃花崗》雜誌與各界專家學者說古論今

 

  【大紀元記者史靜106日紐約報導】爲了紀念即將到來的十月十日辛亥革命九十二周年,中國現代史研究中心、《黃花崗》雜誌社於十月五日在紐約法拉盛喜來登大酒店聯合舉辦長篇歷史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賞評會,吸引了各界兩百多位華人民衆前來。會中播放的《走向共和》精彩片段及辛灝年所做得講評,不時引起觀衆的陣陣喝彩與掌聲。

  賞評會由《黃花崗》雜誌社義工、來自亞特蘭大的李剛博士主持。《黃花崗》雜誌社社長馬佩華首先致辭。她說,在迎接辛亥革命九十二周年的時候,來觀賞《走向共和》這部反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大戲,具有特別意義。只有面對歷史,緬懷先烈,才知道今後的路應該怎麽走。馬佩華要求觀衆用心來觀賞它。

  《黃花崗》雜誌社義工、來自大陸的青年知識份子陸耘介紹了《走向共和》的製作背景資料和海外各界評論。他說,此劇在中央電視台首播後立即引起社會各個階層的極大反響。由於此劇被認爲有「借古喻今」之嫌,引起江澤民不滿,因此在首播過程中即被刪節,並隨即遭禁播、禁售。目前在海外發行的四十二集和三十六集的版本均爲刪節版。《走向共和》的總製片之一馮驥日前亦因「經濟問題」被逮捕。

  會上放映了主辦單位精心剪接的《走向共和》精彩片段。在兩個多小時近二十個片段的播放過程中,全部由中國現代史研究所負責人、《黃花崗》雜誌社主編、近代史學者辛灝年做解說與講評。他的講評,幾乎每個片段都獲得了在場觀衆的熱烈回應,叫好喝彩聲此起彼伏,掌聲不斷。

  辛灝年說,觀看這部歷史大戲,對於兩岸人民重新認識「三民主義」具深遠意義。它提醒現在台灣的國民黨考慮,有沒有按照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

  對部分海外大陸人士認爲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過時了的說法,辛灝年說,一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至今符合世界的民主自由潮流,二是四九年以後的中國,已經倒退到連滿清專制統治時代都不如。說他過時,不過是極少數人的看法。而這些朋友,為什麼「寧做馬列子孫、卻不願做中華兒女」呢?他相信,他們遲早會「拋棄馬列,回到孫文」,回到孫中山先生民主建設中國的道路上來的。

  放映和評講後,許多與會者踴躍上台發表感想。著名評論家陳破空說,相距百年的專制王朝,從本質到形式,都有驚人的相似。這已經成爲一個不爭的歷史常識。《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爲這兩段具有驚人相似的歷史,做了進一步形像的背書和詮釋。

  他說,經濟上,閉關自守達二百多年的滿清專制王朝,正受到當時來自境外海上貿易(全球通商)衝擊;而上世紀末,閉關鎖國達三十年的共產黨獨裁政權,也同樣面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一體化浪潮的挑戰。政治上,清王朝面對國內外立憲或共和變革的壓力:共產黨則受制於海內外民主改革的呼聲。

  陳破空舉例說,晚清主導的「洋務運動」,等於後共實施的「改革開放」;晚清國策「祖宗之法不可變」,等於後共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或「穩定壓倒一切」;晚清主張「富國強兵」和「船堅炮利」,等於後共口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軍事現代化」;晚清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等於後共所謂「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今的「太子党」,正是當年的「八旗子弟」;至於官場腐敗,百年後與百年前,不僅酷似,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發言的還有耶魯大學醫學教授張育明、資深報人李勇、以及中國大陸留學生、歷史學博士曉黑、知名知識份子項厚祿、朱執中、沈源等。

 

 

《大紀元時報》十月六日之報導

 

本刊點評﹕《大紀元時報》是目前海外最大、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報紙之一。這家報紙追求的是「真、善、忍」的人間理想境界,所以,他們的 報導,相信不會違背「真」的原則。而對「歷史之真」的追求,恰是歷史劇《走向共和》的靈魂……

 

 


 

《明報》十月六日之報導

 

本刊點評﹕本刊感謝《明報》也能報導我們的新聞,感謝你們的報導基本是沒有失真,因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我們謝謝你們。

 

 


 

本刊點評﹕星島日報是海外資格最老、也是最大的報紙之一,它的報導富有廣泛的影響,特別為廣東僑胞所喜愛。近年來,它一再地恪受中立,不輕易表現立場的偏向,但對《黃花崗》雜誌舉辦的《走向共和》賞評會卻還是頗能公正,已足令我們感謝……

 


 

本刊點評﹕看一看這一份「報導」吧!它便是中共公開在海外辦的《僑報》。謝謝它對我們的「反向報導」,謝謝它對《走向共和》的顛倒黑白,謝謝它就是這樣地將中國大陸的沒有新聞自由和搞假新聞的「自由」,如此赤裸裸地表白在海外同胞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