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走向共和》賞評會上的發言 (之二)
中國熒屏的一道異彩 陳破空
該電視劇展現了大量警鐘與寓言式的歷史畫卷。 譬如:劇中用相當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兩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比(這一競爭和對比迄今仍在進行)。當時,中國海軍(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結果,卻在與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決戰中,全軍覆沒。船堅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與人心(軟件)未變,表面上的富強儼然貧弱的面具。海軍走私,假彈演習,與當今解放軍情形何其相似? 劇本因此昭示:不應該僅僅是富強,富強未必救中國。這是歷史一再留給中國人的警訓。畢竟,歷史上,從「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乾之治」,中國的富強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程度,更遠非「空前絕後」。(僅二十世紀10至30年代,那段被公認爲「內憂外患」的年代,中國經濟就一直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長。) 富強,爲救國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 這個道理,即便是那些負笈海外,「光宗耀祖」的留學生們,也多數沒有明白過來,百年前如此,百年後依然如此。比如,大名鼎鼎的嚴復,彼時,是留洋海外、學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國後,不僅沒有爲中國的徹底改造鼓與呼,反而與楊度等守舊勢力同流合污,組成所謂「籌安會」,力主袁世凱稱帝。其所學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所爲矣,助紂爲虐,遺禍千古。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是錢學森等輩,以「愛國」爲名,傾其所學,充當獨裁者的「導彈之父」。在「文革」武鬥或八九年血洗我莘莘學子的槍膛中,有多少彈藥,是錢學森們的傑作?而在錢學森之後,爲獨裁者歌功頌德、保駕護航者,依然前赴後繼,如李政道、楊振寧等人,何嘗不在此列? 令人痛心的是,「錢學森們」、「李政道們」、「楊振寧們」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就在今天,就在全美、全加、乃至全世界「洶湧澎湃」的中國留學生大軍中。據說,一些人當了「海歸」後,對封殺互聯網貢獻甚巨,聞之令人欷噓!受了文明的教育,卻改不了對抗文明的「反骨」…… 眼下,在中國御用知識界,甚至其對立陣營,又在流行一種說法:如果不是孫中山鬧革命,滿清通過「洋務運動」,將緩慢走向「君主立憲」,進而實現中國不流血的變革,早已迎來共和與民主。此論意在責備孫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亂了中國」。同時暗示,任由共產黨統治下去,只要經濟發達了,民主自然而來。此論不管是出於理想主義還是一廂情願,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産生,每每源於舊勢力的頑固。當權者如果不主動加快變革步伐,革命必然重演,付出的代價,不僅是舊勢力的覆亡,也將是整個社會裂變動蕩的成本。 縱然有此成本,責任顯然不在革命者,而在舊勢力。
說明﹕ (本文原投稿本刊。後因全文已經在它刊易名發表,為避免版權糾紛,本刊祇好忍痛割愛,僅發表陳破空先生在《走向共和》賞評會上的發言部份,以示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