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之二
一条消息 几家新闻 有真有假 虚实不一 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心、《黄花岗》杂 志 社
举办长篇历史剧
本刊记者综合报导 前言﹕由本研究中心和本刊主办的首场《走向共和》赏评会在纽约举行,场地爆满,一椅难求,许多人只能久久地站在宽敞的走廊上,来而复去。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海外华侨再作“共和革命之母”的历史可能性……。本刊不再对该场赏评会作报导,只是将纽约五大中文媒体的报导,转载于此,并加“点评”,愿有心的读者也去“赏析” 和“思索”……
马佩华致词赏评会 辛灏年评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再现中华民国开国史
《世界日报》记者 邱 绍 璟
【本报记者丘绍璟纽约报导】再过几天就是10月10日中华民国双十国庆,在庆祝的同时,侨胞们也在缅怀着过去革命先烈如何以血泪奠定民主基石,并反思当前中国大陆民主的落实情况。在纽约,200多人5日下午一同观赏了历史大剧《走向共和》两个半小时的精彩片段──孙中山先生为三民主义的建国理想四处奔走、起义,满清末期朝廷的贪污和腐败,国家和民族一再遭遇列强的欺侮凌辱,在在憾动、刺痛着人心,在历史学家辛灏年先生慷慨激昂的评述中,掀起了一阵阵如雷掌声。 《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心》和《黄花岗杂志社》昨日下午在法拉盛喜来登大饭店联合举办《走向共和》赏评会,将59集完整版选出精彩片段来播映。 《黄花岗》杂志社社长马佩华表示,该剧是由一群人提着脑袋、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来拍摄的,为的是让大家面对历史、缅怀先烈,并以古鉴今。她看了该剧后感到《心痛而又痛心》,并衷心期望三民主义理想能够在全中国早日实现。 来自大陆的青年知识份子陆耘在放映评讲前介绍了今年4月开播的《走向共和》背景。该连续剧经过四次修改才得以通过审查,有270名演员的庞大阵容,共59集。据说江泽民对该剧不满。开播后引发相当大的争议,有不少人对李鸿章的形象不同意,而拍片者主要在唤起大家的民主精神,提供新的历史角度。此后,市面上出现了有删节成42或36集的不完整版。 负责评讲的黄花岗杂志主编辛灏年根据每个片段发表评论,他比较剧中孙中山先生所讲的话说﹕《大陆老百姓被迫作了马列主义的奴才54年,却不自知》;广州起义流产,但却是走向共和的第一步;他谈到李鸿章是个了不起的改革家,在其他国家元首或外交家的日记中也记载着他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流的外交家;在我们是弱国、并且是在专制末路的王朝统治下,李鸿章以《裱糊匠》精神为大清朝遮挡风雨,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谈判的才华,让中国少赔款、少割地。辛灏年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上少见的革命方式,不但以最少的流血争取到了革命的成功,还对前王朝施以礼遇,是一次充满了和平精神的革命。 剧中描述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孙中山、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等也都在剧中亮相。辛灏年指该剧将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思想准确表达;百年之前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思想毫不落伍;孙中山的哥哥不断地提供资金补给,展现了华侨的爱国胸怀……他提醒大家别忘了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才换来了共和体制。他说,慈禧是专制的政治家,为风光地庆祝她的60大寿而花3千万两白银修颐和园,既弃民于不顾,又不惜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还试图用“立宪”口号来“笼络人心”,目的就是要要巩固爱新觉罗的一姓江山。 许多观众看得热泪盈眶,并表示想去买来看或租来看,《走向共和》引发了华人对民族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世界日报十月六日之报导
本刊点评﹕ 世界日报,毕竟是来自中华民国台湾的中文大报,她对中华民国的本能感情,还是使她对中国大陆艺术家们所创作的这部再现了中华民国开国历史的大型历史剧,抱有一定程度的好感。特别是记者本人,据说是忍着不断要流下来的热泪,才观赏完了《走向共和》的 “精彩片断” ……
赏评长篇历史剧《走向共和》 《黄花岗》杂志与各界专家学者说古论今
【大纪元记者史静10月6日纽约报导】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十月十日辛亥革命九十二周年,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心、《黄花岗》杂志社于十月五日在纽约法拉盛喜来登大酒店联合举办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赏评会,吸引了各界两百多位华人民众前来。会中播放的《走向共和》精彩片段及辛灏年所做得讲评,不时引起观众的阵阵喝彩与掌声。 赏评会由《黄花岗》杂志社义工、来自亚特兰大的李刚博士主持。《黄花岗》杂志社社长马佩华首先致辞。她说,在迎接辛亥革命九十二周年的时候,来观赏《走向共和》这部反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大戏,具有特别意义。只有面对历史,缅怀先烈,才知道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马佩华要求观众用心来观赏它。 《黄花岗》杂志社义工、来自大陆的青年知识份子陆耘介绍了《走向共和》的制作背景资料和海外各界评论。他说,此剧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立即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极大反响。由于此剧被认为有“借古喻今”之嫌,引起江泽民不满,因此在首播过程中即被删节,并随即遭禁播、禁售。目前在海外发行的四十二集和三十六集的版本均为删节版。《走向共和》的总制片之一冯骥日前亦因“经济问题”被逮捕。 会上放映了主办单位精心剪接的《走向共和》精彩片段。在两个多小时近二十个片段的播放过程中,全部由中国现代史研究所负责人、《黄花岗》杂志社主编、近代史学者辛灏年做解说与讲评。他的讲评,几乎每个片段都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回应,叫好喝彩声此起彼伏,掌声不断。 辛灏年说,观看这部历史大戏,对于两岸人民重新认识“三民主义”具深远意义。它提醒现在台湾的国民党考虑,有没有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对部分海外大陆人士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过时了的说法,辛灏年说,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至今符合世界的民主自由潮流,二是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已经倒退到连满清专制统治时代都不如。说他过时,不过是极少数人的看法。而这些朋友,为什么“宁做马列子孙、却不愿做中华儿女”呢?他相信,他们迟早会“拋弃马列,回到孙文”,回到孙中山先生民主建设中国的道路上来的。 放映和评讲后,许多与会者踊跃上台发表感想。著名评论家陈破空说,相距百年的专制王朝,从本质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常识。《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这两段具有惊人相似的历史,做了进一步形象的背书和诠释。 他说,经济上,闭关自守达二百多年的满清专制王朝,正受到当时来自境外海上贸易(全球通商)冲击;而上世纪末,闭关锁国达三十年的共产党独裁政权,也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体化浪潮的挑战。政治上,清王朝面对国内外立宪或共和变革的压力:共产党则受制于海内外民主改革的呼声。 陈破空举例说,晚清主导的“洋务运动”,等于后共实施的“改革开放”;晚清国策“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于后共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稳定压倒一切”;晚清主张“富国强兵”和“船坚炮利”,等于后共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军事现代化”;晚清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于后共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今的“太子党”,正是当年的“八旗子弟”;至于官场腐败,百年后与百年前,不仅酷似,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发言的还有耶鲁大学医学教授张育明、资深报人李勇、以及中国大陆留学生、历史学博士晓黑、知名知识份子项厚禄、朱执中、沉源等。
《大纪元时报》十月六日之报导
本刊点评﹕《大纪元时报》是目前海外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之一。这家报纸追求的是“真、善、忍”的人间理想境界,所以,他们的 报导,相信不会违背“真”的原则。而对“历史之真”的追求,恰是历史剧《走向共和》的灵魂……
《明报》十月六日之报导
本刊点评﹕本刊感谢《明报》也能报导我们的新闻,感谢你们的报导基本是没有失真,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谢谢你们。
本刊点评﹕星岛日报是海外资格最老、也是最大的报纸之一,它的报导富有广泛的影响,特别为广东侨胞所喜爱。近年来,它一再地恪受中立,不轻易表现立场的偏向,但对《黄花岗》杂志举办的《走向共和》赏评会却还是颇能公正,已足令我们感谢……
本刊点评﹕看一看这一份“报导”吧!它便是中共公开在海外办的《侨报》。谢谢它对我们的“反向报导”,谢谢它对《走向共和》的颠倒黑白,谢谢它就是这样地将中国大陆的没有新闻自由和搞假新闻的“自由”,如此赤裸裸地表白在海外同胞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