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走向共和》赏评会上的发言 (之一)
我看《走向共和》 电视连续剧
李 勇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中国大陆拍摄的《走向共和》电视连续剧,这是我看中国大陆连续剧以来最受感动的一部连续剧,它不仅提供娱乐,也提供了观众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编剧与导演在中共的专政框架中,把清末到明初的一段史实简略的呈现在电视观众前,粉碎了中共宣传机器制造的谰言与谣言,响应了胡耀邦先前的说法:“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在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时,我翻阅对照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中国大陆历史学家辛灏年所写的巨著——《谁是新中国》,另一本是台湾史学家黎东方教授所写的《细说清朝》,证实了《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基本上是尊重历史的。它根据历史的脉络及民间传说来铺展这部连续剧的故事,把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呈现在广大的电视观众眼前;这对一向篡改历史、歪曲史实、抹煞真相、歪曲真理的中共政权来说,不禁演它才是难以置信的事。 这部号称投资四千万元人民币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是由中共管辖的中央电视台监制,内容是叙述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七年的中国政局波动与变迁。故事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到百日维新,从北洋水师对日本舰队海战失败到义和团作乱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然后细述慈禧宠信依仗的李鸿章与日本及列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经过。同时再现了从国父孙中山奔走革命到武昌起义成功,到袁世凯迫清帝逊位,和孙中山先生以“五权宪法、三民主义”引导“走向共和、创建民国”的艰辛历程。 在展现这廿七年史实中,《走向共和》也细说了中国从帝制到共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阻难,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等。由于清末帝制的极权于此刻的中共“红朝”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在北京放映期间引起中共党内议论纷纷,原因是:此剧内容与中共过去五十三年来编造的历史完全不同。民间因此剧而陷入深沉的反思中。鉴于中共一贯说谎造假的传统,岂会容忍这种借古讽今的现象在“天子脚下”出现,因此中共中宣部乃于零三年五月底下令严审《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接着又下令禁映,也不准DVD与VCD在市面销售。 《走向共和》是四月十二日至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播出,由于内容敏感,对白指桑骂槐,而且与中共一贯宣传的史实不符,因此掀起收视高潮,其盛况超过轰动一时的《雍正王朝》与《大宅门》等连续剧。由于《走向共和》的感染力强,电脑网络上出现不少观后感式的评述,并产生“过去的历史是有问题的”的质疑。它不但挑战中共僵化的史观,并否定中共篡改编造历史的传统,中共对它下杀手锏;,看来并非意料之外的事。 中共大陆现代史学者辛灏年先生所写的《谁是新中国》,在描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现状上与《走向共和》基本相符,而且比《走向共和》更精细,更详尽,但其结论与《走向共和》完全一致。记得辛灏年先生在多次演讲中强调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经过历史反思,对中共政权的建立有清楚的认识,对中共的苛暴也敢于批判,对中共过去否定的一切也有了新而正确的认识。情况继续变下去,中共政权统治的合法性也就动摇。更重要的是,他们肯定了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人走向共和、创立中华民国的功德。正如辛灏年先生所强调的,中华民国就是新中国,中共政权与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归复满清,直至军阀混战割据,都是中国在走向共和历程中的专制复辟。他相信,新中国,就是未来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华民国! 《走向共和》连续剧中有许多对话可圈可点,比如电视剧第七集辜鸿铭初见梁启超就引用英谚——约翰逊说的“爱国主义是恶棍最后的避难所”,来否定满口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的恶棍,这对此刻中共所高叫的爱国主义不无挖苦的意义。 辜鸿铭在与翁同龢对话中,对那些扰乱社会,妄议朝政,为非作恶之徒一概称之为“小毛匪”,也使人联想到蒋介石当年在台湾把毛泽东称为“毛匪”的往事。 中共政权不论对内对外,最忌讳的是中华民国与代表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但连续剧中多次出现中华民国的称呼与中华民国国旗的影象,在首集中甚至介绍孙中山与陈皓东设计中华民国国旗的经过,最后陆皓东在清兵追捕下为护旗而被枪杀!这许多剧情满足了中国大陆人民的知情权,却也足令中共政权上下不安。 《走向共和》里面没有提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继承者蒋介石,但在若干没有解释的情节中却隐约提到蒋介石的事迹。譬如日本军校的教官在上课时,以一块泥土来引证中国国土,说泥土中有四万万五千细菌,语毕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即站起来说:“不对,泥土中有五千万细菌”;教官问他有什么根据?他回答说:“因为泥土象征日本”,教官大怒,把泥土掷向这名中国留学生。来自台湾的人都知道这段故事中的中国留学生就是年轻时代的蒋介石先生。 电视剧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贪污腐化,也描述慈禧太后的开放改革,情况与此刻中国大陆相似,但剧中不断反复强调惩罚几个贪官,逮捕几个腐败分子,无助于国家改革进步,只有彻底改变政治体系,更易政治制度,才是国家富强之道。这似乎又是在对“对症下药”。 满清帝制推翻后,国人一向习惯把腐败的满清骂得一无是处,慈禧太后横蛮无知,光绪王懦弱无能,李鸿章丧权辱国,袁世凯淫诈狡猾,因此它们都应负起国家积弱不振之责,但《走向共和》剧集中把慈禧太后睿智温情的一面有很详细的描述,对李鸿章为满清作战失败后面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无奈,颇付同情,甚至表现了李鸿章在忍辱负重中充满智慧,把列强对中国的索偿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该剧即使对背上千古骂名的袁世凯也有正面的评述。剧中固暴露了他的野心,也描述了他的干练与权谋。 据说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看完此剧后,除了对该剧为慈禧太后,李鸿章翻案表示不满之外,还认为他对孙中山先生不敬,因为它把孙中山先生演成一个“小丑”。其实这只是江泽民的借口,他故意藉该剧“丑化”孙中山来掩盖他对该剧暗批中共的不满。其实该剧对孙中山先生的描述是正确的,而且把他人性化,剧中形容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爱国爱民、正直无私的革命家,他热情奔放,豪情大度;他眼光精准,口才卓越;他枵腹从公,节俭自励;为了推翻帝制建立走向共和的新中国,他奉献他一切所能奉献的的东西,包括金钱、资财、精神、时间甚至生命,因此他深得革命同志的信服敬重。他们因此而愿意舍弃世俗的名利,不顾身家性命安危,追随孙中山先生,一同为革命的理念而献身。 中共上层从邓小平起,曾经在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之前,多次说他们“不会做李鸿章第二”,但若从剧中描述的李鸿章来看,中共所有干部,没有一个比得上李鸿章,他们不但没有李鸿章的才学与智慧,也没有李鸿章面在国家危难是所做出的奉献。就以邓小平来说,他在第二次复出后,碰上大陆全面批孔,被毛、江派去日本与日本谈建交事宜。当时日本人向邓表示侵略中国的歉意时,他居然说日本人不需道歉,相反他要向日本道歉,因为中国把孔夫子思想输去日本使日本人受害。从这个角度看,李鸿章有骨气多了。邓小平想做李鸿章第二大概还不够资格。 看《走向共和》的观念,不难发现满清末年的社会与当今中国大陆社会又颇多类似甚至雷同的地方。当年的满清政府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国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只在经济上求变求新,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皇权至上。因此,当时中国的民主改良与君主立宪对立,前者主张革命共和,后者主张保皇求存;而清政府则坚持专制,重用满人,企图永远保住大清江山。 此刻中共政权也踏上覆辙,他们的改革开放范围只限于经济,不及于政治,于是海内外泛起一片体制内改革与民主革命的呼声,彼此对立相持不下。面对这种变局,中共政权与满清一样,仍然坚持专制,重用共产党人,企图永远保住红色江山。 中共政权甚至效法满清政府,在海内外制造反对民主政治的舆论,例如最流行的说法是“中国不适合民主改革”,“中国人民智太低,不知民主为何物”,“中国实施民主制度必然造成社会动荡,国家混乱”,“推翻中共政权没有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组织可以代替”。 中共政权比满清政府厉害的是,拉拢海外知识分子。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收买新闻文化人为他们的专制制度鸣锣开道,他们以台湾实行民主制度所产生的局部混乱来证明中国人不适合民主,甚至说台湾民主制度实施的结果导致台独势力膨胀,使国家面临国土分裂的危机,这种情形有违民族大义、爱国主义。必须誓死反对之。 在这种歪曲夸大宣传下,中共利用经济改革开放得到的利益去收买海外无耻文人、堕落记者,尤其是在台湾出生、没有尝过中共专制滋味的知识分子,更是中共吸收拉拢的对象。于是他们均倾向于中共的“体制内改革”,反对国内外掀起的“民主运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誓死维护中共那个红色江山”。 大家轻易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在纽约有一批来自台湾的败兵之将与国民党时代的散兵游勇,再加上曾经是国民党内的新闻文化工作者,他们纷纷在中共的所谓民族大义、爱国主义前倒戈,为了中共所给的利益,为中共在海内外奔走、呼号,他们打击反共民主人士,排斥真正民运分子,把台湾的民主制度骂得一文不值,目的只是贯彻七零年代以前毛、江所高叫的“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 纽约有一名被中共收买、来自台湾的新闻工作者,他某次在参加一个欢迎中国大陆来的作家访问团宴会,在宴席上向名作家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说:“不知道你同不同意,我认为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制度。”陈忠实先生当即很不客气的向此人说:“你的说法我完全不能苟同”!那名台湾来的新闻工作者,以为所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人都与共产党一个鼻孔出气,没有想到碰了一个钉子,尴尬不堪,从此不敢再向中国大陆的人唱此滥词。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曾经在奔走革命时面临诘难,有人问他说,中国人不知什么是民主,也不知道什么是宪政,政治改革只会导致国家混乱,社会动荡,孙中山先生回答说:小孩子不识字,才要把他送入学校读书,中国人不知道民主宪政,所以才需要实行民主宪政,假以时日他就知道民主宪政的好处了。非常明显,编剧者是故意引用这段话,去驳斥中共所谓中国人不适合民主的说法。 《走向共和》除了宣扬孙中山先生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外,更强调民主宪政制度在它暴露了满清末年的贪污腐化之后,藉剧中人的口说:要革除贪污腐化的积弊,不是抓几个贪官污吏就可解决,问题出在制度上,只有改变制度,加强人民监督,国家才有希望。 《走向共和》是由戏剧文学家盛和煜与文学家张建杰合作编写,由于中共高层打压,议论纷纷,因此盛和煜把他的剧集形容为文艺作品,并说那不是历史教材,也不是挑战中共所定的史观,但中共方面对盛和煜的说法加以否定,因此它们剪去最后一集有关孙中山先生谈五权宪法的演讲词,插上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宣传片,同时禁止这部剧集送到其它省份重播。没有想到,中共政权的禁令下达后,该剧的DVD与VCD光碟畅销,反应强烈,中共政权至此只好又下达禁止光碟出售的命令。这样一来盗版者骤增,而且引发许多不同议论。在耳语频传中,有人说光碟影射攻击江泽民的垂帘听政,有藉古讽今之嫌;但另一种说法是:该剧美化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为江泽民抓住军权的垂帘听政背书。这些说法,触怒了新贵胡锦涛;被胡锦涛形容此剧(一)是一部荒唐的历史剧,不符史实;(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影视部主任汪国辉应调职惩处。 而大陆有另一种说法是,江泽民看了该剧后,写了一张条子给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指出剧集有几点不妥:(一)该剧把慈禧太后演成女政治家不当,其实慈禧太后是封建专制者;(二)把李鸿章演成了忧国忧民、忍辱负重、充满机智的重臣而非卖国贼;(三)把袁世凯写成是治世能臣,与事实不符;(四)孙中山先生演成一个轻浮狂妄的小丑人物不当,因此应该禁映。 《走向共和》送到台湾播映,改名为《满清末代王朝》,效果不如大陆强烈,但也引起一些对中共政权改革开放的幻想。有人认为这部剧可以在大陆制作播放,证明大陆的胡温政权宽松,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不再被中共以意识形态禁锢,这是中共政策开放的结果。但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前所长吕芳上则说:六四之前有《河殇》,现在有《走向共和》,这说明中共政策可松可紧,没有什么意义,也不应乐观。 对于满清政府囚杀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党人,历史学家辛灏年有这样的叙述:“历史的明鉴是:清王朝只推动经济改革,放纵经济改革,不但拒绝专制政治行为的改良,尤其是拒绝专制政治制度的改良,特别是它疯狂地和残酷地杀害革命党人,以扑灭革命的做法,不仅 证明了专制改良此路不通,而且昭示了其自取灭亡的历史过程,从反面证明了民主革命派的坚定和清醒,证明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反对专制改良和志在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科学性和历史正确性”。(《谁是新中国》第七十九页) 中国大陆著名作家刘晓波看完《走向共和》这样说:“历史在百年前,中国不但有李鸿章等人搞的改革开放,而且还有‘慈禧新政’和袁世凯的‘立宪政、开国会’的实践,也有新闻自由和多党政治,为什么今天号称‘共和国’的大陆上全部消失了”? 刘晓波不同意江泽民禁止《走向共和》播映的理由,他说:真正禁播的理由是“因为该剧大力张扬《共和》、《宪政》、《民主》以及《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所以中共高层对此剧的打压就好不奇怪了,禁播此片,再次说明了胡温新政仅止于舆论泡沫”! 其实真正令中共头痛的还是最后一集结束时,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词,这篇讲词讲述民初的现象,与此刻中国大陆相似,就是对当今中共政权的全面否定。因黄花岗杂志已经将孙中山的这篇讲演全文刊载,本文不再转引,请大家参阅。 2003年9月29日于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