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走向共和赏评会上的发言

(之二)

 

中国荧屏的一道异彩

陈破空

 

  该电视剧展现了大量警钟与寓言式的历史画卷。

  譬如:剧中用相当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比(这一竞争和对比迄今仍在进行)。当时,中国海军(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结果,却在与相对弱小的日本海军决战中,全军覆没。船坚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与人心(软件)未变,表面上的富强俨然贫弱的面具。海军走私,假弹演习,与当今解放军情形何其相似? 剧本因此昭示:不应该仅仅是富强,富强未必救中国。这是历史一再留给中国人的警训。毕竟,历史上,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康干之治”,中国的富强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程度,更远非“空前绝后”。(仅二十世纪1030年代,那段被公认为“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经济就一直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 富强,为救国的必要条件,却绝非充分条件。

  这个道理,即便是那些负笈海外,“光宗耀祖”的留学生们,也多数没有明白过来,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依然如此。比如,大名鼎鼎的严复,彼时,是留洋海外、学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国后,不仅没有为中国的彻底改造鼓与呼,反而与杨度等守旧势力同流合污,组成所谓“筹安会”,力主袁世凯称帝。其所学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所为矣,助纣为虐,遗祸千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是钱学森等辈,以“爱国”为名,倾其所学,充当独裁者的“导弹之父”。在“文革”武斗或八九年血洗我莘莘学子的枪膛中,有多少弹药,是钱学森们的杰作?而在钱学森之后,为独裁者歌功颂德、保驾护航者,依然前赴后继,如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何尝不在此列?

令人痛心的是,“钱学森们”、“李政道们”、“杨振宁们”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就在今天,就在全美、全加、乃至全世界“汹涌澎湃”的中国留学生大军中。据说,一些人当了“海归”后,对封杀互联网贡献甚巨,闻之令人欷嘘!受了文明的教育,却改不了对抗文明的“反骨”……

  眼下,在中国御用知识界,甚至其对立阵营,又在流行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孙中山闹革命,满清通过“洋务运动”,将缓慢走向“君主立宪”,进而实现中国不流血的变革,早已迎来共和与民主。此论意在责备孙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乱了中国”。同时暗示,任由共产党统治下去,只要经济发达了,民主自然而来。此论不管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一厢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产生,每每源于旧势力的顽固。当权者如果不主动加快变革步伐,革命必然重演,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旧势力的覆亡,也将是整个社会裂变动荡的成本。 纵然有此成本,责任显然不在革命者,而在旧势力。

 

说明﹕

(本文原投稿本刊。后因全文已经在它刊易名发表,为避免版权纠纷,本刊只好忍痛割爱,仅发表陈破空先生在《走向共和》赏评会上的发言部份,以示尊重)